題圖|Unsplash
微塑料,被定義為粒徑小于5毫米的微小塑料碎片,來自于各種塑料制品的分解,如瓶裝水、塑料袋、外賣盒等。微塑料在環境中廣泛分布,包括土壤、水和大氣中,從而進入食物鏈,最終進入人體,對我們的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此前多項研究顯示,微塑料會在人體的各種組織中累積,包括血液、肺、心臟、大腦、胎盤、生殖系統等,從而引發健康問題。因此,找到排出微塑料的方法顯得尤為重要。
2025年4月23日,東海大學理工學研究生院的研究人員在"Scientific Reports"期刊上發表了一篇題為"Ingesting chitosan can promote excretion of microplastics"的研究論文。
研究顯示,在大鼠模型中,殼聚糖能顯著促進微塑料的排泄,24小時內的微塑料糞便排泄率為39.6%,144小時內高達100%,表明飲食中添加殼聚糖,可能是一種有效減少微塑料在體內積累的方法。
圖:論文截圖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將大鼠模型分為5組,分別喂食含糊精、乳果糖、殼聚糖和蛋殼膜蛋白的飼料,并設置一組對照組,并在飼料中混合聚乙烯微塑料,平均粒徑為200微米,分析了糊精、乳果糖、殼聚糖和蛋殼膜蛋白對促進微塑料排泄的影響。
結果發現,與其他實驗組和對照組大鼠相比,喂食殼聚糖的大鼠在整個實驗期間的糞便微塑料排泄率顯著更高。
具體而言,殼聚糖組在0-24小時內的微塑料糞便排泄率為39.6%,0-144小時內的排泄率為115.6%,而對照組分別為14.8%和83.7%。
糞便中微塑料排泄率(圖:論文截圖)
此外,殼聚糖還降低了腸道微塑料殘留率,144小時后,殼聚糖組的腸道微塑料殘留率為6.1%,而對照組為12.1%。
研究人員指出,115.6%這一數值超過了100%,這可能由于方法學上的局限性,也可能是實驗存在誤差,例如將非微塑料顆粒被誤判為微塑料,還有可能在實驗之前大鼠的腸道內已經存在一些微塑料,從而導致排泄率會超過100%。
盡管如此,這一結果仍然表明殼聚糖顯著促進了微塑料的排泄,表明殼聚糖確實有助于微塑料的排出。
總之,這項研究首次揭示了殼聚糖在促進微塑料排泄方面的潛力,為減少體內的微塑料提供了新的思路,表明通過飲食干預(如添加殼聚糖)可能有助于減少微塑料在體內積累。
參考文獻: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5-96393-w
聲明:本文僅做學術分享,不構成任何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