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煒(新京報傳媒研究院)
曾經被稱為“最美通緝犯”的四川綿陽女子卿晨璟靚,出獄后多次嘗試以“犯罪經歷”為噱頭轉型為網紅。近日,其在短視頻平臺的賬號被封,引發廣泛關注。
01
都是流量惹的禍
卿晨璟靚的第一次爆火,起于2018年,四川綿陽警方發布的那張通緝令,因其高顏值的照片意外點燃了網絡世界的獵奇之火,被網友冠以“最美通緝犯”的標簽。
六年后,刑滿釋放的卿晨璟靚以“改邪歸正”的姿態重返網絡,在短視頻平臺開設賬號,用通緝令照片作頭像,直播揭秘酒托騙局與監獄生活。一個月內漲粉8000多,直播主題“大牢出來的女人”“最美酒托”等屢登平臺熱榜。
從“最美通緝犯”到此次引起廣泛關注的主播,卿晨璟靚的二次走紅并非孤例。2023年前,在一些短視頻平臺就曾出現大量自稱服過刑的博主,他們用短視頻或者直播分享經歷,拿服刑當“賣點”博流量,甚至以此為“榮”,開拓出了一條 “出獄創業”“監獄見聞” “浪子回頭”的新賽道。
這種將犯罪經歷娛樂化的內容生態,本質是在流量經濟背景下,對公眾獵奇心理的精準投喂,是平臺流量邏輯、資本的逐利沖動,以及受眾“吃瓜心態”三方合謀的結果。
平臺對“爭議性內容”的隱性縱容,源于算法推薦機制的先天缺陷,就是YouTube前工程師Guillaume Chaslot所揭露的,推薦系統存在“負面偏好”。由于算法推薦機制對負面信息的精準捕捉,當“顏值”與“犯罪”形成強烈反差,平臺流量池便自動開啟了病毒式傳播模式,形成“用戶畫像-行為預測-內容匹配”的閉環。
MCN機構深諳“黑紅即流量”的商業密碼,有些網紅經紀公司專門簽約刑滿釋放人員,打造“浪子回頭”人設,通過直播帶貨實現年營收破千萬。
而受眾在“吃瓜心態”主導下,產生了道德麻痹,部分網友將犯罪經歷異化為“人生故事”。卿晨璟靚直播間的彈幕中,網友發出“姐姐好颯”“想聽更多監獄故事”等評論,這種對違法者的過度關注和追捧,實質是對社會公序良俗的破壞。
02
畸形生態的多維危害
短視頻時代,雖然UGC(用戶產出內容)獲得更多空間,但不是什么都可以作為創作元素進行娛樂化解讀。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之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主播是出現在公共領域中的社會形象,尤其要有正確的價值觀導向,炫耀服刑經歷決不可取。
炫耀“服刑經歷”博流量的行為,不僅是對法律尊嚴的挑釁,還會導致網絡生態的毒化,以及社會認知的扭曲。
社會認知的扭曲
當下,我國短視頻用戶規模已超過10億人,而據《2024H1中國移動互聯網流量半年報告》顯示,用戶占比最高的是24歲及以下青年群體。青少年正處于價值觀形成期,當“犯罪經歷”被包裝成“逆襲故事”,當違法者成為流量明星,極易誤導青少年形成“底線越低、收益越高”的錯誤認知。
法律尊嚴的消解
卿晨璟靚所屬詐騙團伙半年內詐騙45人,涉案金額超140萬元,但在直播中,她將犯罪行為輕描淡寫為“年少不懂事”,甚至用“里面男女分開”“減刑很難”等表述消解法律的嚴肅性。這種對犯罪事實的娛樂化處理,本質上是對司法權威的挑釁。
網絡生態的毒化
網絡上 “黑紅”內容的泛濫正在擠壓優質內容的生存空間,販賣悲傷、編造家庭和社會矛盾、針對熱點新聞發布不實信息等造假短視頻不時出現。更嚴重的是,部分主播為博眼球刻意編造“犯罪劇本”,如謊稱“參與電信詐騙”“坐過牢”等進行引流、在直播帶貨中完成流量變現。
隨著用“服刑梗”創作視頻、利用刑滿釋放“人設”營銷帶貨等違規問題愈演愈烈,2023年中央網信辦曾開展為期1個月的“清朗·2023年春節網絡環境整治”專項行動,集中整治各類不良“網紅”問題,其中包括炫耀服刑經歷、美化服刑生活的所謂“勵志網紅”。同期,廣電總局也部署全面排查清理以“刑滿釋放”為標簽的不良網絡視聽內容。據報道,截至2023年1月21日,共排查處置違規賬號222個,清理違規內容3345條,下架相關話題207個。
03
破局之道
當“卿晨璟靚”們拿服刑當“賣點”在直播間博流量收獲打賞時,體現的不僅是個人命運的起伏,更是對整個傳播生態的價值拷問,折射出流量經濟與社會責任的深層矛盾。重構流量時代的價值坐標,需多方協同發力。
平臺責任的重構
平臺需進一步完善算法倫理,建立"社會價值權重"評估體系,將社會價值指標納入推薦模型,避免單一流量導向。可嘗試建立“犯罪經歷”內容分級制度,若刑釋人員通過分享經歷引導他人改過自新,屬于正當行為;但以“服刑”為標簽博取流量則涉嫌違規,則要對涉及違法犯罪的內容進行嚴格標注與限流。
法律法規的強化
進一步細化《網絡主播行為規范》,明確禁止利用違法犯罪經歷進行商業炒作。建立跨平臺違法違規主播數據庫,實現“一處違規、全網封禁”。對MCN機構實施連帶責任追溯,對違規內容制作方進行高額處罰等。
社會共治的深化
流量時代的價值重塑,是一個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系統工程,需主流媒體加強輿論引導,通過深度報道還原犯罪行為的社會危害性;也需要教育部門將網絡素養納入基礎教育體系,培養青少年的批判性思維;還需要公眾自覺提升媒介素養,對“黑紅”內容保持理性審視,拒絕參與流量狂歡。
糾正畸形“網紅經濟”,需要抵抗對流量的追逐,在算法中注入人文溫度,在監管中體現制度善意,最終構建起“寬容但不縱容,關注但不消費”的健康生態。畢竟,真正的社會進步,從不用他人的傷痛作為墊腳石。
校對 | 陳荻雁
主編推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