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進窗臺,長豐(雙鳳)經開區鳳霞社區12戶獨居老人的床頭,閃爍著溫暖藍光的智能呼叫鈴準時亮起。在這里,物聯網技術編織成24小時守護網,紅色小管家的腳步聲叩響幸福門鈴,“鈴”聽辰光項目正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將“老有頤養”的承諾化作365天的溫暖相伴。
“辰光守護鈴”,全天響應的平安承諾
居民鄭大哥看著隔壁獨居周大爺深夜靠呼叫鈴獲救,直感嘆這鈴是 “救命符”,讓老人安心、家屬放心,鄰里也少了牽掛。這個不足掌心大小的裝置,承載著鳳霞社區對12位獨居老人最莊重的生命承諾。項目依托物聯網技術構建起三級響應機制:每日辰時之前智能簽到、異常狀態自動預警、緊急情況一鍵直連,讓科技的溫度穿透鋼筋水泥。
項目實施以來,已成功處置2起突發疾病事件,平均響應時間縮短至24分鐘。“那天深夜,手機小程序彈窗突然蜂鳴,撥打周大爺電話也無人接聽,我立即聯系其兒子,一邊跑到他家敲門,最后通過備用鑰匙打開房門,發現他跌落在床邊,手腳顫抖無法自主起身,我輕托他后背緩緩扶他坐下,檢查一下有無外傷,所幸并無大礙。”回想起這些,紅色小管家陸姐仍心有余悸。“這個呼叫鈴就是我們的眼睛和耳朵”,社區書記介紹,通過將智能設備與社區中樞監測系統聯動,構建起“15分鐘急救服務圈”,真正實現了“打造老年宜居環境”目標。
“幸福定制師”,解憂暖心的溫情相伴
在鳳霞社區,每個老人的需求都能被轉化為“溫暖注腳”。與19歲的志愿者小劉初次見面時,84歲的鄭奶奶布滿老繭的手緊攥著衣角,望著油污厚重、臺面雜亂的廚房嘆氣:“年紀大了,擦不動咯。” 小劉輕輕拍了拍老人的手:“奶奶,交給我們!”劉向宇的手機相冊里,保存著鄭奶奶家廚房改造前后的對比照:從油污厚重的灶臺到锃亮如新的廚具,記錄著5名大學生志愿者累計4小時的暖心服務。這個由社區青年黨員、高校學生組成的19人的“微光志愿服務隊”,已累計開展“銀發清潔日”活動6場,為老人提供家居清潔8戶次,電器檢修服務5次。
數據背后是看得見的改變:累計代購生活物資0.3噸,完成養老認證259人次,改造安全隱患點45處。但比數字更動人的,是獨居的周奶奶咬一口紅色小管家送來熱騰騰的餃子舌尖散開的暖意,是李爺爺通過手機視頻里看到孫子拿著滿分試卷炫耀時皺紋里綻開的花,是吳爺爺看著志愿者修補好漏風的窗縫時嘴角漾起的弧度。
“健康守門人”,醫養融合的安心保障
暮光漫過窗臺,社區工作者小高翻開健康管理臺賬,11份三色檔案清晰標注著每位老人的健康狀況:紅色檔案1份,提醒著要盡快去看看臥床已久的陳爺爺,告訴他心心念念的海棠花一夜盛開;黃色檔案3份,患有帕金森的周叔一定正在等待志愿者為其更換的防滑碗碟,行走困難的吳奶奶正等著志愿者攙扶著下樓看玉蘭花落在肩頭,視力模糊的陳老伯貼著窗欞張望著等待新配的老花鏡帶他看看春天的模樣;綠色檔案7份,“銀發晨練角”“健康茶話會”等待著這些老伙計們的到來了。
針對老年群體常見安全隱患,社區創新實施“安居改造計劃”:為6戶使用燃氣的家庭加裝智能報警器,為4位“戀舊”的老人更換存在風險的老舊電器,為3戶進行防滑扶手改造。每季度開展的“健康守護行動”已累計組織醫生上門體檢50人次,建立慢性病管理檔案8份,配備家庭急救藥箱4個。這些細碎卻溫熱的日常,如同細密的針腳,將安全感與歸屬感縫進老人的歲月,讓每一張剪影都成為社區與老人溫暖相伴的見證。
當黨建紅引領夕陽紅,當科技力轉化為守護力,這里的故事正匯聚成“老有頤養”的時代暖流,從智能簽到到應急響應,從生活照料到心靈呵護,鳳霞社區用“鈴”聽辰光項目勾勒出新時代養老服務的溫暖圖景。(朱濤 高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