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鄉——江北水城書畫之鄉高唐,在我的筆端,她是詩詞里的小城……
鷓鴣天(自題)
魚邱湖心月作舟,柴府殘碑刻舊游。
紙鳶斷線化北斗,鹽霜沁透故城秋。
墨未冷,鬢先囚,黃河倒卷少年眸。
三十年潮吞雁信,八百里霧鎖歸舟。
卯時·老湯
柴府花園的晨霧還浸著昨夜文廟的墨香,老楊頭的梆子聲已鑿穿魚邱湖的薄冰。青花碗里顫巍巍的老豆腐,是游子舌尖的羅盤。三十年前母親用黃河水點的豆花,至今仍在異鄉的深夜凝結成月光。濟南同事的女兒在高級餐廳吞咽美式早餐時,可會夢見紫銅鍋里翻涌的豆痂?那些熬了半世紀的鹵湯,沉淀著八角與桂皮的密語,恍如祖父臨終前攥著的半截松煙墨。
巳時·沙痕
清平林場的風裹挾著1998年的沙礫,在我衣褶里筑巢。沈莊村的立體種植田上,小拱棚薄膜折射出六十年前的饑饉——祖父們鑿坑種樹的手掌,在沙暴中綻成血色根須。如今西瓜藤蔓正攀著高油酸花生的莖稈,將"種一斗收半斗"的民諺,改寫成年產十九萬的綠色密碼。林下金蟬蛻下的空殼,還留著1987年那場蝗災的齒痕。
申時·鱗書
錦鯉產業園的玻璃幕墻切割夕陽,將我的倒影折射成三十個支離的鄉愁。東南亞客商驚嘆萬元級"富貴三色"時,可曾讀懂魚鰭上的甲骨文?那些被選育改良的鱗片,分明是黃河故道淤積的族譜。1989年我在雙海湖放生的紅白錦鯉,如今可游進了某位東京富商的庭院?無人機掠過養殖車間的瞬間,我瞥見水波紋里扭曲的,分明是拆遷告示上的祖宅門牌。
戌時·鬼宴
老王寨的驢肉香滲入暮色,將柏油路熏成清末的驛道。路氏夫婦的墜面在沸水中舒展,空心面管里流淌著1983年的星光。父親用最后半塊茶酥換來的驢肉火燒,至今卡在我體檢的X光片里。金驢廣場的霓虹燈牌下,游客們咀嚼著"天上龍肉"的傳說,唯有古桑樹上750圈年輪,記得真正的"鬼子肉"需佐以黃河水調的蒜泥。
子夜·鹽囚
護城河漲潮時帶來魚山漢墓的編鐘殘響,李苦禪畫中的白鷺正啄食我1987年的乳名。拆遷工地的探照燈刺破文廟瓦當,將《多寶塔碑》拓成滿地玻璃碴。古槐樹洞飄出光緒年的地契,紙角的鹽霜結晶里,封存著母親手搟面里的銀河。黃河在遠處打了個死結,把我的歸途捆成明代縣志里失蹤的頁碼。
故城如硯墨痕消,雁柱空余廿八條。
滿紙煙云遮望眼,一生心事付回潮。
靜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