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作為當今全球性的重大健康挑戰,已然成為眾多國家主要的致死病因之一。傳統癌癥治療手段涵蓋手術切除、化療以及放射治療,雖然這些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腫瘤進展,但常伴隨嚴重副作用,如免疫系統損傷、組織器官功能受損和生活質量顯著下降。得益于腫瘤分子生物學和腫瘤免疫學的重大突破,免疫治療已發展成為繼手術、放化療之后的第四大癌癥治療模式。
作為免疫治療的新興技術,mRNA疫苗憑借編碼特定腫瘤抗原的信使RNA,激活患者體內T細胞,引發精準的腫瘤免疫應答。相較于傳統治療方法,mRNA疫苗具有特異性高、可個體化定制、生產周期短及安全性良好等顯著優勢。然而,mRNA疫苗在實際應用中仍面臨諸多挑戰:1)mRNA分子易降解,體內半衰期短;2)遞送系統效率有限,難以精準靶向腫瘤微環境;3)可能誘發系統性炎癥反應;4)腫瘤免疫微環境限制疫苗效果。
近日,北京化工大學劉惠玉教授課題組在《科學通報》發表了題為“mRNA疫苗遞送策略在癌癥治療中的應用”的綜述,系統梳理了mRNA疫苗的分子作用機制、最新的遞送進展與挑戰,并探討了多種新型材料和策略在提高遞送效率、增強免疫應答方面的應用潛力,為推進mRNA癌癥疫苗的臨床轉化提供了重要理論參考。
PART.01
mRNA疫苗的作用機制與優勢
mRNA 是一種單鏈RNA分子,于1961年首次被發現,其作為遺傳信息傳遞者和蛋白質合成模板的功能已被廣泛認知。1990年,Wolff等人首次將外源mRNA注射到小鼠骨骼肌細胞中,誘導出目標蛋白表達,這為mRNA疫苗研發奠定了基礎。如圖1所示,mRNA疫苗的作用機制如下:它通過內吞作用被抗原提呈細胞(APCs)攝取,隨后利用宿主細胞機制合成抗原蛋白,激活免疫系統。抗原蛋白通過兩條途徑激活免疫反應:一是細胞內降解為抗原肽與MHC I結合,激活CD8+ T細胞;二是在細胞外被APCs攝取,經MHC I或II交叉提呈,激活CD4+ T細胞,促進B細胞活化,引發體液免疫應答。這些反應可促進免疫細胞浸潤腫瘤微環境,建立免疫記憶,提供抗腫瘤保護。與DNA疫苗或基于病毒的疫苗不同,mRNA疫苗僅在細胞質中發揮作用,無需整合至宿主基因組,避免了潛在的基因插入突變風險。此外,mRNA疫苗具有半衰期短、生物安全性高、相容性好等優勢,能夠有效避免持續抗原暴露所導致的T細胞耗竭問題。
圖1 基于mRNA的疫苗作用機制
PART.02
當前遞送策略面臨的挑戰
盡管mRNA疫苗在理論層面具備顯著優勢,然而其臨床應用依舊面臨諸多難題。首先,mRNA分子本身的不穩定性使其在體內易被核酸酶降解,導致遞送效率低下。其次,mRNA的純化流程、本身固有的免疫原性以及易被甲基化等因素,均對其翻譯效率產生了影響。此外,mRNA分子易于形成復雜的二級或三級結構,這進一步限制了其跨膜運輸和體內遞送效率。
PART.03
納米技術助力mRNA疫苗遞送
mRNA癌癥疫苗遞送體系正從傳統病毒載體向多樣化納米載體演變。早期的傳統病毒載體存在免疫原性強、載量有限等問題。隨著納米技術發展,mRNA疫苗遞送策略得到了顯著拓展。經過合理設計的納米載體能增強mRNA穩定性,抵御核酸酶降解,還可提高細胞攝取效率。目前,主要的遞送體系包括生物源性納米載體(如樹突狀細胞、外泌體、肽類和蛋白質等)和非生物源性納米載體(如脂質納米顆粒、無機納米顆粒和聚合物納米顆粒等)。如表1所示,生物源性載體具有較好的生物相容性,非生物源性載體制備簡單、設計靈活。然而,兩類單一載體均存在各自的局限性,例如生物源性載體制備過程復雜,非生物源性載體可能具有生物毒性。因此,雜化納米載體的發展為克服單一載體的局限性提供了新思路。通過整合不同載體優勢,雜化納米載體顯著提升了mRNA疫苗的遞送效率,在多個實際應用場景中已展現出良好的效果,有望推動mRNA疫苗的臨床應用。不過,其組分比例、結構優化以及制備工藝的可控與可重復性仍有待深入研究。
表1不同類型mRNA癌癥疫苗的遞送體系及其特征
PART.04
mRNA癌癥疫苗的給藥途徑與控釋
在mRNA癌癥疫苗的研發過程中,給藥途徑和控釋策略對于治療效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給藥途徑方面,不同方式影響疫苗在體內的分布、表達及療效。常見的給藥方式包括直接給藥(如淋巴結內、肌肉、腫瘤內、靜脈、皮下、皮內注射)和無創給藥(如鼻內給藥)(圖2)。皮內和皮下注射利于局部免疫,劑量低,但通常需要進行多點或多次注射;肌肉注射適合大劑量遞送,但對納米顆粒的質量和性能要求較高;鼻內給藥屬于新興無創接種;淋巴結內注射可使疫苗被淋巴APC直接攝取,但操作繁瑣、劑量小;靜脈注射可靶向肝臟,促進全身抗體釋放,但易受血液中各種因素的干擾。控釋策略方面,傳統給藥易致血藥濃度波動和毒副作用。為提高mRNA生物利用度與安全性,避免不良反應,開發刺激響應性控釋策略十分重要。一方面,可利用腫瘤微環境特點設計TME響應性納米遞送體系,另一方面,也可采用外場響應性納米顆粒,使其在特定外場刺激下表現出靶向聚集、加速釋藥等行為。
圖2 mRNA疫苗的不同接種方式
PART.05
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優化納米載體設計、探索新型遞送方式以及開發刺激響應型控釋系統,mRNA癌癥疫苗的應用前景有望得到顯著拓展。若結合其他治療手段,如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和化療,有望在晚期癌癥治療中發揮更大的效用,為患者帶來更多希望。盡管目前mRNA癌癥疫苗在臨床應用中仍面臨諸多挑戰,但隨著納米技術的不斷進步和遞送策略的持續優化,mRNA疫苗有望在未來成為癌癥治療的有力武器。本文的綜述為mRNA疫苗的進一步研究和臨床轉化提供了系統的參考依據,將有力推動該領域的發展。
劉惠玉
教授,北京化工大學博士生導師,國家杰出青年基金、國家優秀青年基金和牛頓高級學者基金獲得者。其研究領域為生物醫用材料,在Nat. Biotechnol.、Angew. Chem. Int. Ed.、J. Am. Chem. Soc.、Adv. Mater.等國際期刊發表論文130余篇,總引用13200余次,H指數53。
張華桂?, 張皓淵?, 徐柏龍, 劉惠玉*. mRNA疫苗遞送策略在癌癥治療中的應用. 科學通報, 2025, 70(1): 27–43. DOI: 10.1360/TB-2024-0670
https://doi.org/10.1360/TB-2024-0670
轉載、投稿請留言
| 關注科學通報 | 了解科學前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