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
是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者
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和無產階級革命家
圖為李大釗就義前的照片
1927年4月28日
他被反動軍閥殺害
臨刑時毫無懼色
年僅38歲
他是李大釗
一個在“覺醒年代”高擎理想火炬的引路人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
這副擲地有聲的對聯
不僅是李大釗對友人的共勉
也是他光輝一生的真實寫照
他如扎根石縫的一株“孤松”
將紅色的種子撒遍在華夏大地
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
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
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
青春之宇宙,資以樂其無涯之生……
不在齦齦辯證白首中國之不死
乃在汲汲孕育青春中國之再生
1916年春
日本到處呈現出萬物萌發的春天氣息
季節上的春天
讓李大釗想到了人生的春天
進而又聯想到了政治上的春天
渴望中國能夠擺脫腐朽衰頹而復活更生
再造青春之中華的夢想充溢心中!
一腔愛國之情由筆端噴薄而出
他一氣呵成
寫下洋洋萬言的《青春》一文
呼吁中國青年
珍惜青春,振奮精神
為建設蓬勃朝氣的國家而奮斗
1916年9月,時任《晨鐘報》編輯主任的李大釗在《新青年》第2卷第1號上發表《青春》一文,希望廣大青年站在時代前列,做有為的新青年。
國家不可一日無青年
青年不可一日無覺醒
1916年8月15日
李大釗為《晨鐘報》撰寫發刊詞
他說要想改變中華民族
在世界上受屈辱被輕視的歷史
唯有號召中華青年
勇敢擔當起創造青春中華的大任
打破舊傳統、舊觀念的束縛
建立一個青春的中華
圖為李大釗(前排左5)與《晨鐘報》編輯部同人在北京中央公園(今北京中山公園)的合影。
可是我們的同志,我們的朋友,畢竟都在攜手同行,沿著那一線清新的曙光,向光明方面走。那光明里一定有我們的“少年中國”在。我們各個不同的“少年中國”的理想,一定都集中在那光明里成一個結晶,那就是我們共同創造的“少年中國”。仿佛象一部潔白未曾寫過的歷史空頁,我們大家你寫一頁,我寫一頁,才完成了這一部“少年中國”史。
在李大釗等人的努力下
1919年7月1日,少年中國會成立
其宗旨是
“本科學的精神為社會活動
以創造少年中國”
李大釗相信
創造少年中國不必拘泥于固定的形式
少年中國的理想是自由的創造
各人所欲創造的少年中國不必相同
只要向著光明方面走
各個不同的少年中國理想
“一定都集中在那光明里成一個結晶
那就是我們共同創造的‘少年中國’”
少年中國學會出版、上海亞東圖書館發行的《少年中國》
吾人在世,不可厭“今”
而徒回思“過去”,夢想“將來”
以耗誤“現在”的努力
又不可以“今”境自足
毫不拿出“現在”的努力
謀“將來”的發展
宜善用“今”
以努力為“將來”之創造
1918年,“五四”運動前夜
李大釗發表堪稱《青春》姊妹篇的《今》
勉勵青年立足于現狀
珍惜當下,奮發圖強
為實現自己的夢想不斷努力
人道的警鐘響了!
自由的曙光出現了!
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1918年11月,李大釗在中央公園
做了題為《庶民的勝利》的演講
他認為庶民必然戰勝資產階級
取得最終的勝利
庶民的勝利也就是勞工階級的勝利
同月,李大釗在《新青年》五卷五號
發表《庶民的勝利》
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二文
熱烈贊揚十月革命
指出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革命
是世界歷史的潮流
一個人的一生,包含無數的新紀元
才能完成他的崇高的生活
人類全體的歷史,聯結無數的新紀元
才算能貫達這人類偉大的使命
1919年新年伊始
李大釗揮筆書就《新紀元》
點亮舊世界走出暗夜的黎明之光
他稱俄國革命是世界革命的新紀元
是人類覺醒的新紀元
1919年元旦,李大釗在《每周評論》第3號發表《新紀元》一文,指出十月革命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它將“帶來新生活、新文明、新世界”,中國人民應當走十月革命的道路。
大丈夫生于世間
寧可粗布以御寒,安步以當車
就是斷頭流血也要保持民族的氣節
1927年4月6日
奉系軍閥張作霖進入北京
對共產黨員進行抓捕
李大釗不幸被捕
社會各界人士曾設法予以營救
但都未成功
在獄中,敵人對李大釗施以各種酷刑
企圖獲取更多黨組織的信息
但他始終大義凜然,堅貞不屈。
李大釗在《獄中自述》中寫到
“釗自束發受書
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業
實踐其所信,勵行其所知
為功為罪,所不暇計。”
圖為1927年李大釗被捕后撰寫的《獄中自述》
不能因為你們絞死了我
就絞死了共產主義!
共產主義在世界、在中國
必然要得到光榮的勝利!
1927年4月28日,軍閥不顧
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輿論的
強烈反對和譴責
悍然將李大釗等20位革命者
絞殺在北京西交民巷京師看守所內
在絞刑架面前
李大釗無懼死亡的來臨
挺直身軀,發表了最后一次演說
“你們不能因為今天絞死了我
就絞死了偉大的共產主義
我們已經培養了很多同志
如同紅花的種子,撒遍各地
我們深信,共產主義在世界,在中國
必然要得到光榮的勝利?!?/strong>
隨后,他第一個走上了絞刑架
從容就義,時年38歲
李大釗一生潔身遠名
淡泊寡欲,廉潔克己,肝膽照人
作為知名教授,他薪水豐厚
但他絕大部分收入
都用于黨費和接濟青年學生
自己常年過著
“黃卷青燈,茹苦食淡
冬一絮衣,夏一布衫”的清貧生活
1927年5月1日,《晨報》在
《病床上之李夫人》的報道中寫道
李大釗去世后
其妻子趙紉蘭臥病在床
“家室空如,即醫費亦無所出”
由于沒錢安葬
李大釗的靈柩
一直停放在宣武門外的一座寺廟里
直到1933年,才由我黨
通過李大釗生前好友
和北京大學師生發起公葬
李大釗詩歌如人,人如詩歌
真正實現了
“生于青春死于青春”的錚錚誓言
正如魯迅先生所說
“他的遺文卻將永住
因為這是先驅者的遺產
革命史上的豐碑?!?/strong>
我輩之青年
當接過民族復興的重任
“以青春中華之創造為唯一之使命”
“不要回顧,不要躊躇,一往直前”
今日之中國,不負革命先輩之所期
盛世思英烈,銘記為前行
1927年4月28日,大釗先生英勇就義
98年后的今天
一起緬懷致敬革命先烈李大釗
來源:北大紅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