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中國海軍航空母艦發展之路的起點非常高,根本沒有考慮技術風險和運用難度相對較小的輕型或中型航母,一上來就用上了滿載排水量達6萬噸級的大型航母“遼寧艦”。首艘國產航母則同樣是大型航母水平的“山東艦”,第二艘國產航母則是滿載排水量8萬余噸的電磁彈射型超級航母“福建艦”。既然噸位和艦載機放飛手段都在持續進步,那中國海軍的下一個突破目標,自然就是航空母艦的“心臟”,即動力系統了。
“水泥航母”的尺寸愈發緊湊
從位于武漢的“水泥航母”的種種變化、特別是艦島尺寸縮小和位置向飛行甲板右舷后方轉移來看,這無疑是核動力航母才有的技術特征,即因無需設置煙囪和與常規動力系統相連接的艦內排煙管道,使得艦島體積可有效縮小,且艦島的設置位置更加自由。基本可以肯定的是,國內一定是在發展核動力航母一事上取得了較大的進展,諸多軍迷心心念念幾十年之久的愿望,離實現已不再遙遠。而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就在于,中國很有可能走出一條全新的航母發展路線,與美國和俄羅斯這兩大軍事強國皆有所不同
“長灘”號核動力巡洋艦
我們知道,在核動力水面艦艇領域,冷戰時期的美國成為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于1957年開工建造人類首艘采用核反應堆為動力的水面艦艇——“長灘”號巡洋艦。在設計階段,美國科研團隊和造船廠驗證了反應堆上艦的可行性,進而于很大程度上催生出了全球首艘核動力航母,即大名鼎鼎的“企業”號。也就是說,“企業”號的誕生與“長灘”號核動力巡洋艦提供的部分思路和技術,有著不小的聯系。
“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
而在蘇俄海軍這里,情況與美國海軍有著一定的相似性。蘇聯末期建造的首艘核動力航母“烏里揚諾夫斯克”號,開工于1984年,后因蘇聯解體而廢棄,最終遭到拆除。該艦開工前,得以讓蘇聯高層認識到核動力水面艦艇的技術優越性,以及進行了大量技術驗證的“功臣”,就是設計于1968年,首艦于1980年服役的“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
“烏里揚諾夫斯克”號核動力航母未能完工
不難發現,無論是美國還是蘇俄,在發展核動力航空母艦之前,基本都選擇了先研發一款巡洋艦級別的核動力水面艦艇。從這個角度來說,“長灘”級和“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無疑都有著極其濃厚的試驗色彩,為發展成本更高且技術難度更大的核動力航母,立下了汗馬功勞
法國“戴高樂”號核動力航母
于是,有沒有哪個國家曾跳過“研制核動力試驗艦”這一流程,以一步到位的方式直接搞核動力航母呢?答案是肯定的,但結果卻并不怎么成功,那就是法國“戴高樂”號核動力航母。一個因反應堆輸出功率不高,而付出了航母最大航速低、噸位和尺寸受到極大限制、載機量少、加大研發難度和成本的“反面教材”
“戴高樂”號不是一款成熟的產物
那么,既然法國人已經替我們踩過了名為“核動力中型航母效費比不夠高”的這個坑,中國海軍自然不會再犯這個錯誤。有理由相信,我們的首艘國產核動力航母,將會是滿載排水量不低于“福建艦”、甚至是追平美軍10萬噸級核動力航空母艦水平的“超級航母”。但與美國和蘇俄都不一樣的地方在于,中國海軍大概率不會發展諸如核動力巡洋艦這樣的艦種,而是會直上“核動力‘超級航母’”
國產艦用核反應堆或已發展到很成熟的程度
畢竟,從國內造艦工業的水平和能力來看,建造大噸位水面作戰艦艇早已毫無壓力。但時至今日,國產核動力巡洋艦之類的艦艇卻毫無消息,顯然說明軍方對此并無需求。進一步來想,這在很大程度上證明,我們無需以打造“帶有技術驗證色彩的軍艦”這一方式,來為發展核動力“超級航母”探路。更說明國產新型艦用核反應堆技術,很可能來到了一個很高的水平,尤其是技術成熟度基本足以滿足直接上航母的要求
國產核動力航母預想圖
如果這種猜測是真的,那“中國海軍首款核動力水面艦艇就是航空母艦”一事,成真的概率自然就很大了。事情是否會是如此,相信答案很快就會出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