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馬鑫洋4月28日報道:“刷單炒信”幫助他人虛假宣傳,將他人注冊商標設為關鍵詞為自身引流,使用電影原創元素“蹭熱度”攢人氣……這些行為在享受科技福利和流量紅利的同時,侵犯了哪些權益?人民法院又如何做好市場競爭和商業推廣中的權利保護和法益平衡?
近日,上海市嘉定區人民法院(以下簡稱嘉定區人民法院)舉行流量經濟知識產權案件司法審判白皮書暨典型案例新聞發布會。會上,嘉定區人民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陸文嘉通報2022年7月至2025年2月(2022年調整管轄以來)嘉定區人民法院涉流量經濟知識產權案件的審判情況。
白皮書指出,2022年7月至2025年2月,嘉定區人民法院共受理涉流量經濟知識產權案件355件,審結298件,調撤率71.14%。流量經濟案件在整體知識產權案件中占比約十分之一,案件數量呈穩步增長態勢。2022年7月至2025年2月,涉流量經濟知識產權案件訴訟標的額合計超過1.5億元,案均訴訟標的額43萬元,個案訴訟標的額最高為3020萬元。其中商標權案件212件,占收案量近六成,其余為著作權、涉不正當競爭案件(含復合案由)。主要有在搜索平臺設置關鍵詞競價排名案件,在購物平臺設置關鍵詞引流案件,攀附知名人物形象、元素案件,游戲“換皮”案件,“刷單炒信”案件,擅自抓取數據案件,利用技術漏洞上屏案件7種類型。
白皮書分析,涉流量經濟知識產權案件呈現以下主要特點:
一是關鍵詞競價排名案件日益增多。部分經營者將搜索引擎競價排名作為營銷手段,利用競爭對手的商業標識為關鍵詞,獲取更高曝光。二是流量攀附手段日漸隱蔽。如強制跳轉、抄襲爆款內容、制造虛假熱點話題等被更新迭代,利用算法漏洞,精準、巧妙嵌入關鍵詞,從而規避監管并獲取流量。三是新技術結合更加緊密。部分侵權者通過大規模抓取他人網站的商業數據,干擾搜索引擎算法等方式改變搜索結果的排序,擾亂市場秩序。四是侵權方式愈加多元。例如,通過虛假交易和刷單好評提升店鋪排名,污染交易數據,誤導消費者判斷。又如,通過模仿爆款游戲,快速吸引用戶流量,實現商業轉化。
白皮書總結回顧了2022年7月以來,嘉定區人民法院在涉流量經濟知識產權案件審理過程中,立足區域數字經濟發展定位,緊扣案件技術性、批量化等特點,完善專業審判團隊建設,創新司法治理模式,建立涉流量經濟知識產權案件工作機制的相關實踐。同時結合典型案例與治理經驗,提出風險防控指引。
發布會上,嘉定區人民法院還通報了《流量經濟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典型案例》。通過總結近期審結的6個具有典型意義的案例,為流量經濟知識產權保護提供參考和引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