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特朗普在社交平臺上突然調轉槍口,炮轟普京"利用我、還沒有理由轟炸烏克蘭平民區、太多人失去生命!"這種突如其來的道德批判與他三個月前對克里姆林宮的殷勤態度判若兩人。沒想到川普竟還習得了川劇變臉的精髓,俄烏沖突最初是哪個國家拱的火你心里沒數嗎?這雙標的嘴臉、變臉的速度堪稱一絕!
自1月20日就職以來,特朗普團隊在烏克蘭問題上始終保持著危險的平衡術。3月18日與普京的兩個半小時通話看似取得突破,雙方同意實施30天能源設施停火,但協議簽署后72小時內,俄軍導彈就劃破了基輔的夜空。這種"簽約即違約"的戲劇性場面,將白宮精心策劃的和平進程撕開裂縫——莫斯科顯然看透了特朗普急于求成的心理,用戰術性讓步換取戰略主動權。
礦產協議談判同樣不順利,陷入了拉鋸戰。2月25日特朗普高調宣布與基輔達成礦產開發框架協議時,白宮幕僚們或許認為已經握住了烏克蘭的經濟命脈。但澤連斯基政府堅持要在協議中加入安全條款的執拗,讓這份"賣身契"遲遲無法落地。當美國務卿魯比奧4月23日威脅"看不到和談信號就退出調停"時,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正在北京簽署新的能源大單,這一幕使得特朗普的二級制裁威脅顯得蒼白無力。
特朗普團隊曾設想的"凍結戰線+礦產抵債"的方案,堪稱完美收割,可惜在后續的走向中,事實并未按照他們的劇本走。俄軍在哈爾科夫方向的新攻勢(2025年4月24日)直接打臉了"事實控制"的幻想,而歐盟試圖組建獨立維和部隊的動向,更預示著傳統盟友體系的分崩離析。那個在2022年還能號令西方的超級大國,如今連說服匈牙利解除對烏武器過境限制都顯得力不從心。
特朗普在競選時"24小時停戰"的豪言已成國際笑柄,當他說出"普京在利用我"時,某種程度道破了這場博弈的本質——克里姆林宮始終掌握著戰爭烈度的調節閥,用戰場籌碼換取談判桌上的讓步空間。而美國看似強勢的制裁大棒,在俄羅斯構建起的"向東看"經濟生態面前,正變得形同虛設。
這種戰略被動的根源,或許要追溯到2022年沖突初期的誤判。當時美國軍工復合體沉浸在發戰爭財狂歡中,低估了俄羅斯的經濟韌性,更低估了中國等新興經濟體重塑全球秩序的決心。當2025年的特朗普政府試圖用上世紀的手段解決本世紀的難題時,地緣政治的多米諾骨牌早已倒向不可逆轉的方向。
如今,黔驢技窮的特朗普團隊,驗證了中國古話說的“竹籃打水一場空”。美國不僅沒有拿到自己覬覦的資源,還在這個過程中使得歐洲與美國也崩出裂痕,甚至歐洲展現出了想要與中國合作加強聯系的苗頭。疊加美國在這個節骨眼又發起了關稅戰,更是讓盟友們離心離德,不再信任這個“帶頭大哥”,在特朗普的一通亂揮“王八拳”下,美國自身國家形象和國際信譽更是一落千丈,這已經不能用血虧來形容了。特朗普的傲慢和獨斷專行,不,準確的說,是整個美國精英層的傲慢,正一步步將這個曾經的“燈塔國”拉入黑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