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智聯電動車全球產業基地建設發布會在重慶兩江新區舉行。上游新聞記者從會上獲悉,重慶計劃3年內建成智聯電動車全球產業基地,到2027年,智聯電動車年產量超過1500萬輛。
重慶布局智聯電動車新賽道
當前,重慶正加快發展壯大電動車產業,已形成從整車制造到零部件配套的完整產業鏈條。電動車“三大龍頭”企業先后集聚重慶發展,正加快產能提升、加速上量。同時,重慶電動車本地配套率超過60%,電機、電控、車架、燈具、儀表等總成已基本實現就近配套。
今年一季度,全市電動車產量110萬輛,同比增速達到46.7%。
“重慶被稱為‘摩都’,摩托制造是重慶走向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名片,培養了用戶較好的兩輪車出行習慣,重慶具有良好的產業工業制造基礎,也具有廣闊的應用場景和應用需求。”中國質量認證中心主任劉江表示,重慶必將成為未來中國電動車發展生產和消費的大市場、大基地。
為進一步加快推動重慶電動車產業高端化、綠色化、數字化、智能化發展,加速建設智聯電動車全球產業基地,重慶正加緊制定相關行動計劃。市經濟信息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重慶計劃到2027年,建成最具影響力的智聯電動車全球產業基地,智聯電動車年產量超過1500萬輛,其中電動摩托車占比超過80%,核心零部件支撐能力進一步增強;建成智聯電動車全球運營體系、智聯電動車產業合作發展平臺、智聯電動車產業大腦、智聯電動車數據服務系統;積極創建國家級產業中試創新平臺。
為確保目標順利實現,重慶將重點推動“產業發展能力提升、產業服務體系建設、城市示范應用”3項工作。
在產業發展能力提升方面,著重從提升產品市場競爭能力、提升企業智能制造能力、提升企業全球服務能力、提升產業協同發展能力等方面進行了部署。
在產業服務體系建設方面,著重從建立標準技術服務體系、建立產業技術創新平臺、建立產業大腦服務平臺、建立產業合作發展平臺等方面進行了部署。
在城市示范應用方面,著重從政策體系完善、數字化管理升級、產品開發創新、綜合應用支持等方面進行了部署。
在全市智聯電動車產業發展中,兩江新區如何作為?
兩江新區產業促進局局長賴涵表示,兩江新區是全市產業基礎最雄厚、開放功能最完善、創新資源最富集的區域之一,已形成汽車、電子信息兩個2000億級主導產業,依托汽車和電子的產業基底,在電子電氣架構、電池技術以及智能網聯等領域與智聯電動車進行技術共享和雙向滲透,通過創新體系的跨界協同、制造體系的深度耦合、標準體系的雙向牽引,可助力全市智聯電動車產業發展。
同時,兩江新區生產性服務業基礎較好,可聚焦智聯電動車產業鏈的服務環節,與智聯電動車全球產業發展聯盟及相關單位一起,加快打造智聯電動車產業的合作發展平臺、數據服務平臺和質量服務平臺,通過人工智能賦能、數字化能力提升,助力企業強化核心競爭力,推動產品的智能化、網聯化轉型,實現從創意孵化、研發設計、共享制造到檢驗檢測、售后服務的全產業鏈、全價值鏈融合集聚發展。
國內電動車頭部企業齊聚重慶
當前重慶已聚集8家電動車生產企業,特別是國內電動車頭部企業雅迪、愛瑪、臺鈴接連入駐,去年這3家企業在渝實現電動車總產量近300萬輛,實現產值超70億元。發布會上,這些企業展示了最新的產業發展成果。
雅迪科技集團發布了“雅迪車電協同系統”建設情況,通過車輛與電池的深度協同,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緩解城市能源壓力,帶來更便捷、安全的出行體驗。
愛瑪正借助數字孿生等技術,提升工藝、產線、車間的仿真能力,持續推出更適應市場的智聯電動車產品。
臺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裁孫木楚介紹,臺鈴與中國質量認證中心攜手啟動“智聯電動車全生命周期碳管理系統”建設,從智能制造和用戶使用兩端入手,著力完善能覆蓋原材料環保、生產制造能源效率、污染控制與減排、產品設計與可回收利用全過程的智能制造碳管理流程,實現對智聯電動車全使用周期碳精準排放管控。
上游新聞記者 吳思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