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體的關節系統中,膝關節承擔著極為關鍵的功能。它不僅是支撐人體重量的重要結構,還使人們能夠實現行走、奔跑以及跳躍等各類活動。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外傷的影響以及疾病的侵襲,膝關節極易遭受嚴重損傷,進而對人們的生活質量造成顯著的負面影響。在這樣的背景下,膝關節假體的出現為膝關節疾病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成為守護膝關節健康的重要手段。
膝關節假體是專門應用于膝關節置換手術的人工裝置,其主要功能是替代受損的膝關節部分,從而恢復關節的正常功能。目前市場上常見的膝關節假體主要由股骨假體、髕骨假體、脛骨托、固定螺釘、鎖閂及半月板假體等部分組成。其中,股骨假體及脛骨托通常采用符合 ISO5832 - 4標準規定的鑄造鈷鉻鉬合金材料制成;固定螺釘及鎖閂則由符合ISO5832 - 12 標準規定的鍛造鈷鉻鉬合金材料打造;半月板假體及髕骨假體是由符合ISO5834 - 2標準規定的 1 型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制成,并且為確保使用安全,均采用滅菌包裝。
那么膝關節假體的類型又可以分為哪幾類呢?首先可以按使用部位分類,可分為單髁假體、雙髁假體及三間室(全膝)假體。單髁假體屬于非限制性假體,適用于單純的內側或外側間隔病變。相關研究表明,成功的單髁置換手術能夠最大限度地保存關節的組織結構和運動功能,同時還能為二次全膝關節置換(TKA)手術預留一定的操作空間。其次可以按固定方式分類,可分為骨水泥固定假體和非骨水泥(生物)固定假體。在膝關節置換手術中,骨水泥固定型假體憑借其較好的長期隨訪結果,得到了廣泛的臨床應用。有研究指出,骨水泥的作用不僅在于固定假體,更重要的是能夠加強骨床的承載強度,這在脛骨側表現得尤為明顯。最后可以按限制程度分類,比如非限制性假體、部分限制性假體、高限制性假體、全限制性假體。非限制性假體:以保留后交叉韌帶(CR)假體為代表。保留的后交叉韌帶(PCL)能夠維持假體植入后的后方穩定性,允許脛骨關節面采用趨向于大曲率的低限制設計,從而獲得更大的關節活動度。其置換術后的穩定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維持膝關節穩定的韌帶結構的完整性和膝關節周圍軟組織的平衡。目前,大多數患者會選擇這一類型的假體。部分限制性假體:以后穩定型(PS)或稱后交叉韌帶替代型(CS)為代表,其性能介于非限制性和高限制性之間,適應證較為廣泛。對于后交叉韌帶(PCL)功能不全或因膝關節屈曲攣縮無法保留 PCL 的病例,是較為理想的選擇。高限制性假體:如 CCK、TC3 等,針對膝關節不穩定的情況,采用更高大的脛骨凸和更匹配的股骨設計,以有效獲得側向和后方的穩定性。全限制性假體:以鉸鏈式膝關節為代表,其獨特的鉸鏈設計能夠提供足夠的機械穩定性,可應用于膝關節腫瘤截除術后以及膝關節穩定性喪失的全膝翻修術。
對于膝關節假體有了功能性上的認知,那么膝關節置換手術及假體使用年限也是人們更為關心的問題,下面來講一講,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并非切除整個關節,而是將原有關節內已經磨損的軟骨面切除,然后使用人工假體進行重建和包裹,實際上是一種表面置換手術。隨著手術技術和人工關節假體技術的不斷發展,目前手術相關風險逐漸降低,假體的使用壽命也越來越長。一般而言,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假體使用年限通常在 15 到 20 年之間。但具體的使用壽命與個人體重及生活習慣密切相關。相關研究顯示,過于劇烈的運動可能會加速假體的磨損。因此,為了延長假體的使用壽命,患者應保持健康的體重,避免過度負重和高強度運動,同時定期進行隨訪和檢查,以便及時發現和解決潛在問題。
綜上所述,膝關節假體為眾多膝關節疾病患者帶來了顯著的益處,幫助他們恢復了關節功能,提高了生活質量。然而,患者在選擇膝關節假體時,應充分了解各種類型假體的特點,并與醫生進行充分溝通,結合自身情況制定最適合的治療方案。同時,術后還需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調整和康復護理,以確保假體能夠長期有效地發揮作用。未來,隨著材料科學、生物醫學工程等領域的不斷發展,膝關節假體的性能有望得到進一步提升,手術技術也將更加成熟,從而為更多患者帶來更好的治療效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