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進良
近年來,隨著醫學影像技術的發展和健康體檢意識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通過肺部CT檢查發現自己患有“肺部結節”,這常常讓人們感到擔憂。
肺部結節不用怕
絕大多數結節是良性的,但科學認識、規范管理至關重要。針對肺部結節的管理應遵循“早期發現、準確評估、動態觀察,謹慎決策”的原則。
所謂肺部結節,是指出現在肺組織內的直徑≤3厘米的類圓形或不規則形病灶,通常由影像學檢查(如CT)發現。
根據大小可分為:微小結節(<5毫米),絕大多數為良性,需定期隨訪;小結節(5~10毫米),需結合形態特征判斷風險;較大結節(>10毫米),需警惕惡性可能。
根據密度可分為:實性結節,均勻高密度影,邊界清晰;磨玻璃結節,均勻半透明影,似磨砂玻璃,不掩蓋支氣管血管結構;混合性結節,實性與磨玻璃成分共存,惡性風險較高。
根據數量可分為:單發結節,需鑒別良惡性;多發結節,可能是多原發的腫瘤,也可能為感染、炎癥或轉移病灶。
如何分辨肺結節是良性還是惡性?
肺結節常見原因包括:感染與炎癥。細菌或真菌感染,如結核分枝桿菌、隱球菌感染,愈后可能殘留鈣化灶;非特異性炎癥,如肺炎后遺留的瘢痕組織。
肺結節良性病變包括:錯構瘤,由正常肺組織異常混合形成的良性腫瘤;血管瘤,血管異常增生;肺淋巴結,局部免疫反應性增生。
惡性腫瘤包括:原發性肺癌,如肺腺癌、鱗癌,早期常表現為混合磨玻璃結節或磨玻璃結節;轉移性腫瘤,其他器官發生的腫瘤轉移至肺。
導致肺癌的環境與生活習慣包括吸煙與二手煙、空氣污染、職業暴露(接觸石棉、放射性物質等刺激)。
研究表明,體檢發現的肺結節中,90%以上為良性病變或陳舊性病變,診斷肺部結節是良性還是惡性病變,需要根據CT檢查看到的結節的大小、密度、形態等,以及患者的年齡、吸煙史、家族史、疾病史等綜合評估。在肺部CT檢查的基礎上,當難以判斷肺部結節性質的時候,有時還會建議間隔幾個月再次復查肺部CT動態觀察結節變化,或者進一步行PET-CT檢查看結節的代謝情況,甚至行穿刺活檢或者氣管鏡活檢,根據組織病理進行明確,還可以參考血液腫瘤標記物化驗來輔助判斷。
肺部結節患者的心理調適
肺部結節,絕大多數不會帶來任何不適的感覺和癥狀。但當患者知道自己有肺結節以后,卻常常會出現各種從心理到軀體的不適,這多數是因為肺結節帶來的心理負擔所致。
科學應對的做法包括:
1.接受專業指導:請專科醫生診治,與醫生充分溝通,了解結節的具體風險。
2.建立隨訪計劃:將復查時間標記在日歷上,避免遺忘或過度擔憂。
3.調整生活方式:戒煙并遠離二手煙;增加富含抗氧化物質的食物如深色蔬菜、堅果等;適度運動如快走、游泳等增強肺功能。
4.心理支持:加入患者社群,分享經驗,若焦慮嚴重,可尋求心理咨詢。
肺部結節是身體發出的“健康信號燈”,提醒人們關注肺部健康。隨著國家對癌癥早篩早診政策的推進,以及醫學影像技術與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肺結節的管理正朝著精準化、個性化方向發展。應樹立科學的健康觀念,積極配合專業醫療建議,全方位守護肺部健康。
(作者系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腫瘤醫學部主任醫師、教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