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7日,第二十屆中國電影華表獎提名名單揭曉,一部名為《我,就是風!》的少兒題材影片赫然在列。這部由云浮本土團隊參與創作、以云浮人文地理為敘事背景的電影,不僅填補了云浮影視作品在華表獎提名史上的空白,更以光影為媒,為這座嶺南小城的文化強市建設注入了一股強勁的動能。
晴嵐入幕
地域敘事的美學突圍
此部影片以云浮少年張家城的真實故事為原型,上演獨臂少年追逐籃球夢想的勵志傳奇。導演巧妙運用深遠神秘的磨刀山遺址、奇偉宏闊的長崗坡渡槽、粗糲質樸的鄉村籃球場等地域符號,將“山風”這一意象升華為生命韌性的隱喻。影片中,主人公每一次拍打籃球的悶響都仿佛與喀斯特地貌的千年回響共振,獨臂少年在石欄桿上反復磨礪球技的長鏡頭,恰似云浮人在山水間世代耕耘的縮影。這種將個體命運與地域氣質深度融合的敘事策略,讓作品跳出了地方宣傳片的窠臼,展現出獨特的藝術品格。
磨刀山遺址
長崗坡渡槽
破繭之蝶
影視產業與文化強市的共振效應
云浮此次在華表獎上實現“零的突破”,背后是持續數年的文化基建布局。從禪文化、石藝文化、南江文化三大IP矩陣的精心打造,到圍繞影視產業所做出的一系列深度求索,這座嶺南小城持續以文化破題開辟發展新賽道。《我,就是風!》的誕生軌跡恰是典型案例:地方政府與影視公司聯合孵化題材,對劇本進行在地化改造,協調文化地標取景,最終讓凡人微光綻放于國家級藝術殿堂。這種“政府搭臺、文化唱戲、產業跟進”的模式,為同類城市提供了可復制的經驗樣本。
電影《我,就是風!》取景點
電影《我,就是風!》取景點
風起云浮
從文化自覺到話語重構
當鏡頭掠過云浮的一草一木,觀眾看到的不僅是山川風物,更是嶺南文化多元譜系中的重要支脈。影片中籃球少年自我的心理較量、夢想和現實的正面對碰,都在重構“傳統與現代”“邊緣與中心”的文化敘事。這種文化自覺,恰與如今“新時代山鄉巨變”的蓬勃形成呼應,云浮正通過影視語言完成從“被講述者”到“敘事主體”的身份轉換。
當周身被華表獎提名的光環所籠罩,《我,就是風!》的價值早已超越電影本身。它像一束穿透云霧的光,照亮了文化發展的新可能:在文化強市浪潮中,小城不必困于“他者”視角的悲情敘事,而能以文化獨特性建構主體性;文化產業也無需追求“大而全”,“專精特新”同樣可以敲開藝術圣殿的大門。當更多城市懂得將地域文化轉化為審美資本,中國電影的地圖必將呈現出更豐富的肌理,文化強國的根基也將愈發堅實。
云浮的這場“追風之旅”,或許才剛剛開始。
【文字】王雨辰
【編輯】鄭宇健陳敏賢 麥月勇 區云波
【校對】羅青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