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沖突這場持續將近四年的拉鋸戰,表面上看雙方近期都釋放了“愿意談判”的信號,但實際上戰火非但沒有降溫,反而在2025年4月下旬迎來新一輪激化。
從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緊急中斷外訪回國,到俄軍對基輔發動“偷家式”空襲,再到黑海重鎮敖德薩被炸成火海,這些看似分散的事件背后,實則是俄烏博弈邏輯的集中爆發,戰場上拿不到的籌碼,談判桌上更不可能得到。
4月24日凌晨,當澤連斯基還在南非比勒陀利亞與拉馬福薩總統舉行閉門會談時,俄軍向烏克蘭發動了開年以來最大規模的空襲行動。
根據烏方通報,俄軍發射的導彈和無人機重點瞄準基輔與哈爾科夫,造成基輔9人死亡、全國80余人受傷。
這場突襲不僅摧毀了基輔的航空工程設施、裝甲車間和導彈系統,更直接打亂了澤連斯基的外交節奏,他不得不在會談后立即啟程回國,將后續行程交給外長代勞。
這種“總統在前線,老家被掏”的窘境,暴露出烏克蘭防空體系的脆弱性:盡管西方提供了“愛國者”等先進裝備,但在俄軍多波次、高強度的飽和攻擊下,烏軍仍難形成有效防御。
而澤連斯基的倉促回國,也從側面印證了俄軍此次行動的戰術成功:既打擊了烏方軍事潛力,又動搖了其政治威信。
就在澤連斯基返程的同一天,黑海沿岸的敖德薩遭遇了更猛烈的攻勢。
俄軍整夜持續轟炸港口、工業區和軍事目標,甚至動用了新型“天葵花-3”高速無人機,將這座烏克蘭最后的出海口炸成火海。
這場看似瘋狂的攻擊背后,藏著俄方三重戰略意圖:第一,掐斷烏克蘭經濟命脈。
敖德薩承擔著烏方80%的海運出口,控制此地等于讓烏克蘭徹底“內陸化”,喪失與西方貿易的通道;第二,阻斷北約軍事介入通道。
此前有消息稱英法計劃出動3萬兵力“接管”敖德薩,俄軍搶先出手既是對西方的警告,也切斷了潛在的外援路線;第三,打通德左走廊。
敖德薩一旦失守,俄控區將與摩爾多瓦的親俄勢力“德涅斯特河左岸”連成一片,形成從本土延伸到東歐腹地的戰略縱深。
這種“以打促談”的狠招,暴露出俄方對當前談判形勢的判斷:只有徹底掌握黑海主動權,才能在未來的停火協議中鎖定勝局。
盡管澤連斯基返烏后立即表態“愿以任何形式談判”,普京也聲稱對和平倡議“持開放態度”,但雙方實際行動卻讓局勢愈發緊繃。
這種矛盾本質上是結構性困境的體現:對俄羅斯而言,澤連斯基的“合法性焦慮”讓協議難落地。
烏總統法定任期已于2024年5月屆滿,美國被曝計劃推動提前大選,而澤連斯基近期購置海外房產、與政敵和解等舉動,更讓俄方懷疑其能否兌現承諾;對烏克蘭而言,領土問題已成死結。
澤連斯基堅稱“不承認被占領土歸屬俄羅斯”,而俄方要求烏承認克里米亞及烏東四州主權易手,這種零和博弈注定難有妥協空間。
就連急于“摘桃子”的特朗普也陷入兩難:既指責俄軍空襲“破壞和平”,又批評澤連斯基的強硬立場“有害談判”,這種“各打五十大板”恰恰暴露了美國調停的局限性,它既不愿繼續填無底洞般的軍援,又不敢輕易放棄對烏控制權。
俄軍強攻敖德薩絕非臨時起意,而是基于地緣政治的長期謀劃。
從軍事角度看,占領該城可使黑海艦隊安全得到保障,還能依托德左地區對北約形成側翼威脅;從經濟角度看,控制黑海航線意味著掌握烏克蘭糧食、礦產外運命脈,這對急需資源回血的俄羅斯至關重要。
反觀烏克蘭,澤連斯基的“戰時總統”光環正在消退,民眾對其信任度從戰爭初期的91%暴跌至62%,美歐援助搖擺不定,內部反對勢力蠢蠢欲動。
這種內外交困迫使他在敖德薩問題上“寸土不讓”,因為任何妥協都會被解讀為“賣國”,進而加速政治生命的終結。
俄烏沖突發展到今天,已演變成一場“以打促談、以談備戰”的消耗游戲。
俄軍突襲基輔是為削弱烏方談判底氣,強攻敖德薩是為爭奪地緣籌碼;澤連斯基高調喊話是為爭取國際同情,特朗普的“和平計劃”則是為選舉造勢。
在這場多方博弈中,真正決定勝負的既不是外交辭令,也不是社交媒體上的口水戰,而是誰能用炮彈在戰場上劃出更有利的停火線。
正如敖德薩的沖天火光所預示的,當談判雙方都堅信“拳頭比協議更可靠”時,和平的到來恐怕還要經歷更多血與火的淬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