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此刻打開小紅書,搜索“綠化帶”這三個字,你會驚訝地發現,檢索結果中至少有一半是游客對昆明綠化帶的驚嘆:
“昆明的綠化帶都這么豪橫的嗎?”“云南十八怪,鮮花用作綠化帶。”“那些養不活的貴價花草,全都開在昆明的綠化帶里了?!?/p>
除了常見的大麗菊、混色三角梅,你還可能在昆明綠化帶看到虞美人、繡球、魯冰花、風鈴花、飛燕草等特色花種,甚至還有薄荷、迷迭香這樣的香草植物。
如果說“綠”是“春城”的底色,那么綠化無疑是支撐這張名片的關鍵所在。
歷久彌新的綠意
春天翠湖的郁金香,夏天教場中路的藍花楹,秋天云大的銀杏,以及冬天金殿的山茶花——昆明的綠意,不止藏在街頭巷尾的綠化帶,也體現在滿城花木的四季流轉中。
截至目前,昆明已累計義務植樹約 1.93 億株,森林覆蓋率達45.3%,位居全國省會城市前列。
全市建成各類公園(游園)超過1000座,占全省公園總量三分之一以上;同時鋪設綠美農村公路2936公里、綠美高速公路214.4公里、綠美廊道25.6公里,織就了一張連綿不斷的“城市綠網”。
豐沛的綠意,也讓昆明擁有更多的藍天白云。2024年,昆明的空氣質量優良率高達99.7%,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中排名第一,彰顯了綠化與生態的良性互動。
昆明的綠意,得益于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昆明地處低緯高原,年平均氣溫約15℃,四季溫差小。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全年溫潤宜人,是自然意義上的“春城”。
明朝狀元楊慎就曾在云南寫下“天氣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斷四時春”,生動描繪了昆明四季如春、繁花不絕的景象。
不過,真正讓“春城”持久鮮活的,是持續推進的城市綠化制度建設。
從1958年昆明市園林管理局成立、綠化建設步入制度化軌道,到1999年世界園藝博覽會的成功舉辦,推動昆明大規模開展城市綠化、道路景觀提升、公園體系建設,“春城”一步步從氣候標簽演進為城市發展的核心愿景。
“春城”之下的制度脈動
可以說,今天的“春城”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長期“打造”的結果。
在這片綠意背后,隱藏著一套持續運轉的系統性力量,牽動著機構運行的邏輯、政策制定的節奏與財政投入的力度,層層協同、環環相扣。正是這些制度機制的推動,使昆明實現了從自然“春城”向現代化“春城”的深刻轉型。
在機構設置方面,昆明形成了一種頗具地方特色的管理模式。市園林綠化局下設的昆明市綠化服務中心為正科級事業單位,承擔城市綠化的日常養護、苗木管理和工程實施等核心任務。
與許多大城市常見的“多頭外包”的方式不同,昆明采用實體化、自收自支的運作模式,管理鏈條更清晰,響應效率也更高。
這樣的體制設計,也為資源整合創造了條件。綠化服務中心可以直接對接斗南花卉市場、苗木儲備基地和科研單位,實現從采購、布景到養護的“一體化”聯動,推動綠化工作與本地花卉產業協同發展。
清晰而穩定的政策引導同樣功不可沒。自2022年起,云南省和昆明市相繼啟動“城鄉綠化美化三年行動”,將城市綠化納入全局性戰略。僅在當年,昆明就有89個城鄉綠美標桿典型入選省級推薦獎補名單,獲得8236萬元資金支持,數量與額度均列全省第一。
2025年昆明市《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提出“精心擦亮綠美春城生態底色”,計劃滾動實施“百園建設”,推動各類公園、游園增量提質,全年新增城市綠地200公頃。
多層級、成體系的財政支持,為昆明綠化提供了穩定保障。2025年,昆明市級財政計劃投入3.5億元用于綠化整治提升項目,涵蓋道路綠化、公園更新等系統性工程;另有約1966萬元專項資金,用于重點路段的日常管養、立體花卉布置和景觀細節提升。同時,昆明市綠化服務中心的年度預算也增至約1.37億元,同比增長16.8%。
“春城”之下的這套制度脈動,不僅成就了今日的滿城綠意生長,也為昆明邁向可持續的生態未來注入了源源不絕的內在動力。
從“鮮切花”走向“觀賞苗木”
花卉產業是昆明城市綠化體系的有力支撐。位于呈貢的斗南花卉交易市場,是全國唯一的國家級花卉市場。2024年,斗南花卉交易量超140億枝,交易額約115.7億元,繼續穩居亞洲最大、世界第二的花卉交易中心地位。
在昆明,市政綠化節點、節慶布展、口袋公園等景觀建設大量使用本地鮮切花和盆栽植物,既降低了采購成本,也提升了綠化景觀的多樣性和更新頻率。
今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云南考察調研期間指出,云南花卉產業前景廣闊,要著眼全產業鏈,從種業端、種植端、市場端不斷深耕細作,讓這一“美麗產業”成為造福群眾的“幸福產業”。
在這一全鏈條發展的背景下,苗木經濟或將成為昆明花卉產業縱深拓展的重要突破口。相較于鮮切花,觀賞苗木復用性更高、景觀延展性更強,為“春城”綠化打開了更大的想象空間。
目前,全國各地已形成多個特色苗木集群。山東昌邑是北方的苗木大戶,江蘇沭陽是華東與華中的重要供貨地,廣東花都則是華南綠化苗木的核心產區。這些地區通過發展苗木產業,不僅服務了本地綠化,也帶動了區域經濟的“開枝散葉”。
昆明同樣具備發展苗木經濟的多重優勢。高原氣候適合多種觀賞苗木生長,使本地苗木在多樣性、適應性與觀賞性方面更具競爭力。更重要的是,長期發展鮮切花產業積累下的物流體系、育種能力和市場網絡,如今也能為苗木產業“平移賦能”,鋪設出更快、更穩的成長路徑。
讓“春城”綠意延伸更遠
從市場空間來看,昆明有望成長為區域苗木集散中心。
省內方面,在“綠美春城”建設的帶動下,昆明本地綠化需求穩定增長,為觀賞苗木的推廣與應用提供了良好平臺;同時還能輻射曲靖、玉溪、楚雄等滇中城市群,服務城鄉綠化項目,有效降低采購與運輸成本,逐步形成良性的區域供需網絡。
在西南地區,成都苗木產業起步早、市場連接度高,在川渝區域占據主導地位。昆明更適合專注于差異化賽道,比如彩葉植物、特色觀賞苗木以及適應南亞熱帶氣候的品種,走出一條互補互促的發展路徑。
更具前瞻意義的是,昆明作為中國面向南亞東南亞的重要門戶,擁有發展跨境苗木貿易的天然區位優勢。依托中老鐵路、中越陸路通道等基礎設施,昆明可拓展老撾、越南、泰國北部等新興綠化市場,推動“春城”綠化經驗與本地苗木資源協同“出?!?。
當然,想要走得更遠,還需正視現實短板。
政策層面,目前苗木發展仍偏重綠化應用,缺乏對苗木作為獨立產業的系統扶持。
產業層面,昆明的觀賞苗木仍處于起步階段,尚未形成系統布局,缺乏大型育苗基地和統一標準,“云南系”苗木在市場上還沒有形成辨識度。
為此,昆明可以從三個方面發力:
將苗木經濟納入特色產業支持范圍,在規劃與政策上給予傾斜;
充分發揮斗南的產業集聚優勢,探索“花卉+苗木”的融合發展路徑,打通上下游產業鏈;
聚焦高原優勢品種,拓展南向通道,打造具備地域辨識度的苗木品牌,增強對國內外市場的輻射力。
在生態美學已被廣泛認同的今天,昆明能否實現“綠化即生產力”的轉化邏輯,從花卉輸出地邁向區域苗木集成與輻射中心,考驗的不只是資源稟賦,更是制度設計的深度與政策想象力的廣度。
當“春城”不再只是城市氣質的象征,而是扎根于系統化產業鏈之上的實踐成果,它所綻放的,將不僅是四季花開,更是可持續的地方競爭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