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米高空修空調是什么體驗?近日,長沙小伙趙亮(化名)用第一視角記錄下了自己從47樓下降到42樓,在140米高空維修空調外機的全過程,讓百萬網友直呼“隔著屏幕都腿軟”。“高空作業并沒有大家想象中那樣危險,只要按規范操作就沒有問題。”4月27日,趙亮告訴記者,他從事該行業已有十多年,最高的一次高空作業有240米。
趙亮在140米高空維修空調外機 受訪者供圖
第一視角記錄百米高空作業,網友直呼“不敢看”
身體懸垂于百米高空,腳下是棋盤般的城市建筑,憑著身上的兩根繩索,趙亮就能完成空調外機檢修、幕墻玻璃更換等各種高空作業。37歲的趙亮在長沙從事高空工作十多年,對他來說,在高空中就和在平地上一樣,“沒什么怕的”。
“最高的一次是給商用寫字樓換幕墻玻璃,大概有240米高。”趙亮告訴記者,他的工作涵蓋居民樓、寫字樓、風力發電機等場景,“高空作業根據工作難度按次收費,如給商用寫字樓換幕墻玻璃需3至4人配合,單次費用就在五六千元左右”。
兩年前,趙亮開始將工作視頻社交平臺上,其中“第一視角看高空作業”系列受到了許多網友的關注,評論區擠滿“手心出汗”“隔著屏幕腿軟”的留言,有網友感慨,“這是用生命工作的職業”。
“高空作業并沒有大家想象中那樣危險。”趙亮解釋,高空作業也有行業規范,只要按照規范操作就沒有問題。
趙亮正在裝空調外機 受訪者供圖
本人:取得專業認證,操作規范就不危險
“現在用的是國際工業繩索技術,和以前完全不一樣。”趙亮坦言,入行之初他對專業繩索培訓并不了解,“很多同行都是用單繩作支撐,錨點設置也不專業。”
后來趙亮接觸到了國際工業繩索技術協會(IRATA)標準,便進行了專業學習并考取認證。“這套標準在錨點設置、繩索使用等方面都有嚴格要求。”趙亮說,“經常有網友看視頻后認為我錨點設置草率,但實際上,我們是根據要求選擇的樓頂鋼結構、水泥柱等牢固自然錨點,或在墻面安裝可拆卸錨點裝置。”
在趙亮的裝備包里,主繩、備份繩、掛片、鎖扣等工具俱全,工業繩索最小承重都能達到22KN(KN是千牛的縮寫,是工程和力學領域中常用的單位,用來表示力。1KN等于1000千克的物體在1米每平方秒平方的加速度下所受的重力)。
“現在我們執行的是‘雙繩制’——主工作繩承擔人體重量,備份繩作為二次保險。哪怕主繩斷裂,備份繩也能救命。”趙亮說。
“目前,國內普通的高空工作持應急管理局頒發的高空作業證就行,但海上風電、石油平臺等特殊領域更認可IRATA認證。”趙亮告訴記者,憑借這兩個認證,他能完成國內多數高空作業。
“干這個最重要的就是膽大心細,危險來自違規操作,按規范施工其實很安全。”趙亮說。
延伸閱讀
在冰天雪地的高空,高壓線被凍成了“冰棍”,他被凍得滿臉通紅、鼻涕直流,匍匐在高壓線上,腳下深不見底……近日,一段“四川涼山小伙在特高壓線上高空作業”的視頻在網絡上引發關注,不少人覺得既驚險又感動,“致敬每一個努力奮斗的人”。 在視頻背后,還有一個感人至深的父愛故事。1月12日,視頻中的小伙向日木在接受紅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這段視頻拍攝于2024年11月底,當時他在四川甘孜架設特高壓線,工友拍下了他在高空工作的視頻。“雖然這份工作很辛苦和危險,但一個月能掙1萬多元。”他說,家里3歲兒子血小板功能障礙,經常流鼻血要到醫院治療,三年來已花費30余萬元。
向日木在高空工作的視頻截圖
向日木告訴紅星新聞記者,他現在的想法就是,努力掙錢給兒子治病,希望孩子能夠盡快好起來,他只要想到能為孩子多爭取一份治療的機會,每天的工作就充滿了力量。“只要我還能堅持,就會為孩子爭取每一個可能,因為我是他的父親,我要用我的肩膀為他撐起一片天。”
講述:
架設特高壓線遇上大雪天氣
下方是白茫茫的一片
今年32歲的向日木,是涼山鹽源縣梅雨鎮人。1月12日下午,紅星新聞記者聯系上向日木時,他和工友冒著嚴寒,正在廣元的山上架設特高壓線,“從甘孜來廣元一個多月了,每天都在山上干活。”
向日木在高空工作
向日木講述,這段視頻拍攝于2024年11月底,當時他和工友正在四川甘孜康定架設川渝特高壓線,遇上了大雪天氣,“我們6月份就來甘孜了,11月底開始下雪。當時,這里下了一個星期的雪,為了盡快趕完工期,我們下雪天也在工作。當天,雪下得不算大,主要是結冰嚴重,空中的高壓線都凍成了‘冰棍’,戴著手套都能感覺到那種刺骨的冷。”
據了解,川渝特高壓交流工程西起四川甘孜,途經雅安、眉山等8個地、市、區,一路穿越貢嘎雪山、折多山、瓦屋山等崇山峻嶺,路徑全長600多公里,最高處海拔接近4800米,也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特高壓交流工程。川渝特高壓交流工程投運后,我國西南電網的主網架電壓等級從500千伏提升到1000千伏,每年最大可從川西等地向四川、重慶負荷中心輸送清潔電能350億千瓦時,相當于近1000萬戶家庭一年的生活用電量。
向日木站在高壓線上
向日木告訴紅星新聞記者,視頻中看到的這一段,是特高壓線翻過甘孜折多山的路上,海拔大約有3800米。“下雪天,站在高壓線上看到的是白茫茫的一片,根本看不到下方有多高。其實,高壓線離地面大約有八九十米高,鐵塔的塔腳下面還有上百米高的懸崖。因為下雪天容易打滑,所以我把安全繩拴在腰上,趴在高壓線上倒退著前行……”
工作:
從事高壓線路架設工作11年
每月能掙上萬元但很危險
高壓線路架設工人,被譽為城市光源的“守護者”。“第一次爬上鐵塔,還有一些害怕。但是,現在已經不怕了,就像在高空‘走鋼絲’一樣。”向日木介紹,目前,他已經從事高壓線路架設工作11年,走遍了大半個中國。
向日木之前架設高壓線的場景
高壓線架設往往在高山峽谷,經常會遇到冰雪等極端天氣,工作環境比較惡劣,現在很多年輕人不愿從事這份工作。“在全國架設的高壓線路中,有不少是涼山人完成的,我們的特點就是吃苦耐勞,哪怕是再艱苦的環境也能適應。”向日木和工友表示,與其他的工作相比,架設高壓線的工資比較高,“每個月能掙上萬元,但這個工作非常危險,可以說是用命換來的。”
在高壓線的架設工程中,他們往往選擇直接棲身于山上,以便能夠更便捷地投身于每日緊張而艱巨的工作之中。向日木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在甘孜康定架設川渝特高壓線時,他和工友幾個月都住在山上,“除了采購生活物資,我們幾乎不下山,因為下山實在太遠了,下山一趟要2個小時,上山一趟要3個小時,來回就是五六個小時。”
“惡劣的環境和天氣不算啥,主要是容易受傷。”從事高壓線架設十余年,向日木曾多次遇到危險。“有一次,在陜西架設高壓線時,我受傷縫了四五針;還有一次,在高壓線上踩滑了,還好系了安全繩,才沒有掉下去;在野外工作,到處是懸崖峭壁,稍有不慎可能跌下去,摔傷風險也比較高。”
背后:
3歲小兒子查出血小板功能障礙
三年已花費30余萬元
向日木與妻子育有兩個孩子。然而,他因長年累月地在外工作,錯失了孩子們成長的點滴。“大兒子5歲,小兒子才3歲,他們平時過生日,我都沒有回家。”每當說起兩個孩子,向日木的心中充滿了愧疚,“家里有事或過年才回去,每年就回去兩三次,主要為了節約路費。”
向日木3歲的小兒子被查出血小板功能障礙,經常流鼻血到醫院治療
平時,妻子在老家照顧孩子,向日木就在外面拼命掙錢。“小兒子生病了,每年都要用不少錢。”向日木介紹,小兒子出生后幾個月,查出了血小板功能障礙,一年要流鼻血二三十次,經常都要去醫院治療,三年來已花費30余萬元,“雖然這份工作辛苦,但是一年能掙10多萬元,勉強能支撐起孩子的治療費用。”
“我文化不高,只能靠干苦力來維持家庭。”向日木說,他每天六點起來工作,晚上七點才下班。“工作地點在山里,手機信號難以覆蓋,無法用手機刷視頻,吃了晚飯之后只能睡覺。”向日木告訴紅星新聞記者,他并不知道有很多人在關注他工作的視頻,“我很少上網刷視頻,主要是每天很忙,也很累。”
向日木說,他現在的想法就是,努力掙錢給兒子治病,希望孩子能夠盡快好起來。即使工作再苦再累,他只要想到能為孩子多爭取一份治療的機會,每天的工作就充滿了力量。“架高壓線是體力活,也不清楚身體還能干多久,只要我還能堅持,就會為孩子爭取每一個可能,因為我是他的父親,我要用我的肩膀為他撐起一片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