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小勤近照。
敬小勤在復旦大學作學術匯報。
敬小勤與第九屆全國科技方法論學術討論會參會人員在華僑大學合影。
寧夏理工學院老師指導大三學生制作智能視覺識別乒乓球收集車。記者 韓勝利 攝
本科期間,敬小勤赴美國加利福利亞大學訪問學習。
2018年,在寧夏理工學院實驗室里,敬小勤還穿著工裝、拿著電烙鐵調試電路板;今年9月,她即將進入東北大學讀博,在哲學課堂上探討“存在與虛無”。這位26歲的姑娘,用7年時間完成了一場令人驚訝的跨界:從民辦院校的物聯網工程專業本科生,一路逆襲到985高校的哲學博士。
“同學都說我瘋了,但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敬小勤笑著說。她的故事沒有驚天動地的轉折,只有圖書館里那盞亮到最晚的燈,和無數個在工科與哲學之間尋找連接點的思考。這個看似“不按套路出牌”的選擇,恰恰詮釋了當代年輕人最珍貴的特質:敢于打破邊界,活出自己的人生劇本。
A
工科人文融合教育打開新世界 逐漸萌生跨學科研究的想法
敬小勤出生于四川省巴中市平昌縣,高中畢業后考入寧夏理工學院,一所位于西北地區的民辦院校,這是她夢想啟航的地方。
“我一直對技術充滿好奇,所以選擇了寧夏理工學院物聯網工程專業,希望能在這個領域有所作為。”敬小勤回憶道。
學習上,敬小勤認真勤勉,還常利用課余時間參加各種學術講座和實踐活動,不斷提升專業素養。寧夏理工學院的老師們也對她印象深刻。
“敬小勤是一個很有韌性的孩子,她對自己要求很高,總能超額完成學習任務,對技術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寧夏理工學院電氣信息工程學院輔導員張赫說。
“敬小勤對知識的渴望超乎常人。”寧夏理工學院電氣信息工程學院黨總支書記邢義通表示,“她不僅限于自己的專業領域,還廣泛涉獵其他學科,這種跨學科的學習態度非常難得。”
寧夏理工學院向來注重工科與人文的融合發展,在課程規劃方面,不僅聚焦于專業技術的深度鉆研,還精心融入了豐富多元的人文素養課程,為學生搭建全面發展的優質平臺,助力學生在追逐技術夢想的征程中,也能盡情汲取人文精神的養分。
敬小勤便是這一融合教育理念的受益者之一。她不僅在專業課程上表現出色,還同時選修了大量人文社科類課程。這些課程如同一扇扇窗,讓她得以窺見不同領域的知識與思想,看到了不一樣的世界。
“我發現,技術不僅僅是工具,還深刻影響著人類社會的運行方式和個體行為模式。”敬小勤說道,“我開始思考技術背后的哲學和社會意義,并逐漸萌生了跨學科研究的想法。”
B
從數百人中“突圍”到東北大學學習 找到技術哲學與工程倫理的興趣坐標
在學習道路上不斷探索的敬小勤,原本以為自己的視野會局限在西北一隅,直到寧夏理工學院的“2+2”聯合培養項目為她點亮了新的燈塔。2019年,正上大二的她,從數百名競爭者中脫穎而出,獲得了前往東北大學深造的“入場券”。
初入東北大學校園,敬小勤就被這里濃厚的學術氛圍所震撼。她如饑似渴地投入到智能系統設計與哲學方法論的系統學習中,在圖書館查閱文獻到深夜成了家常便飯。更令她興奮的是,通過旁聽哲學系的課程和參加跨學科學術研討會,她逐漸在技術哲學與工程倫理這個交叉領域找到了興趣所在。
“有一次,在‘人工智能倫理’研討會上,聽到專家討論算法偏見可能引發的社會問題,我突然意識到技術發展背后的倫理維度如此重要。”敬小勤說。這個發現讓她開始有意識地關注技術創新與社會價值的平衡問題,并最終明確了未來的讀研方向。
在扎實的理論學習之外,東北大學嚴謹的實踐訓練也讓敬小勤獲益匪淺。她主動加入學校智能系統課題組,在完成操作系統課程設計的過程中,不僅需要攻克技術難關,還要撰寫規范的研究報告并進行學術匯報。“記得第一次作課題匯報時,我緊張得手心冒汗。”敬小勤笑著說,“但經過多次訓練后,現在我面對學術演講已經游刃有余了。”
“每周我都會收到她分享的學習心得,她特別善于將不同學科的知識融會貫通。”張赫老師說,“有次她在微信上和我討論技術倫理課上的一個案例,提出了很有見地的思考角度,讓我印象深刻。”
兩年來,張赫老師見證著敬小勤從單純的技術學習到建立跨學科視野的成長歷程。
C
放棄工科“舒適圈”跨界哲學專業 一路“闖關”完成本碩博“三級跳”
經過在東北大學的學習和實踐,敬小勤決定考研,并選擇了與她之前工科背景大相徑庭的哲學專業。
“這個決定對我來說并不容易。”敬小勤坦言,“畢竟我已經在工科學習上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哲學對我來說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充滿挑戰。”
2022年,敬小勤順利考入華僑大學攻讀碩士學位。“我發現,工科的學習經歷讓我對技術的實際應用和開發過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讓我能夠從‘技術是如何被設計和實現的’角度出發,去探討技術哲學中的理論問題。”
例如,在研究人工智能倫理時,她不僅能夠從哲學理論上分析“機器是否能夠擁有意識”,還能從技術實現層面上討論現有算法的局限性和潛在風險。這種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讓她的研究更具深度和說服力。
憑借著扎實的學術基礎和出色的研究能力,敬小勤在華僑大學研究生學習階段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不僅發表了多篇學術論文,還積極參與學術會議和研討會,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進行交流和探討。
這些經歷不斷豐富了她的履歷。經過申請、報名、考試等一系列流程,今年1月,敬小勤成功被東北大學擬錄取為哲學專業博士研究生。
“我希望通過跨學科合作,與來自不同領域的學者一起,共同探討技術發展帶來的倫理挑戰和社會影響。”談及即將在今年9月開啟的博士研究生活,敬小勤充滿了期待,“我相信,只有當我們真正理解了技術的本質和影響,才能更好地利用它來造福人類。”
D
“2+2”聯培模式助學生到名校深造 寧夏理工學院打造人才“升級通道”
“我們鼓勵學生在扎實的專業基礎上‘向外看’,工科思維與人文視角的結合,正是未來科技人才的核心競爭力。”寧夏理工學院電氣信息工程學院教學副院長馬云說。
寧夏理工學院“2+2”聯合培養模式始于2008年,學生首先在本校完成前兩年的基礎課程學習,后兩年擇優選拔推薦至東北大學學習。“我們從全校大二學生中進行公開選拔,按照成績、德育、心理素質各占一定比例計分,綜合排名后擇優錄取。” 寧夏理工學院招生就業處處長李磊介紹,該校“2+2”聯合培養除了與東北大學保持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外,還陸續增加了浙江工業大學、陜西師范大學以及廈門理工學院等多所高校作為合作對象,為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深造機會。
“這種模式有效提升了我們學校對外招生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招生范圍由過去的四五個省區擴展到26個省區市。近年來學校本科錄取分數線提高了五六十分,生源質量逐年上升。”寧夏理工學院對外合作交流處處長李剛說。
通過與多所高校的聯合培養,寧夏理工學院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學習平臺和升學渠道,還促進了校際間的資源共享與學術交流,有助于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這一模式的不斷完善和優化,為寧夏理工學院學生的成長成才奠定了堅實基礎。(記者 安小霞 圖片除署名外均為受訪者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