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4月28日報道 據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4月26日報道,日本對大米的需求在快速超過供應,導致價格飆升,該國正采取釋放緊急儲備大米和轉向進口等罕見措施。
大米短缺正在影響日本人的生活。在日本,大米用途眾多,包括制作壽司、釀酒以及用于祭祖儀式。
餐館正在提高價格,不再提供免費續碗服務。食品雜貨店的貨架上,袋裝大米已經售罄。許多商店現在采取限購措施:每名顧客只能買一袋。一些日本游客甚至在前往其他亞洲國家旅游時購買大米。
農林水產省稱,4月第二周,一袋11磅(約合5公斤)大米平均售價約30美元(含稅),是去年同期價格的兩倍多。
45歲的綿谷嘉織在西東京市一家超市外說:“太貴了。但我們還能做什么?我正在盡力去買。”她是三個孩子的母親,每天要煮兩頓米飯。
與此同時,讓日本農民面臨競爭的進口大米正在迅速增加。農林水產省稱,今年2月,私營企業進口的大米超過551噸,超過2023財年的進口總量。
韓國農業協會本周證實,計劃在6月初之前向日本出口最多24噸大米,是至少25年來最大規模的對日出口。
這些韓國出口大米只占日本大米消費總量的一小部分。農林水產省估計,從2023年7月到2024年6月,日本大米消費量為780萬噸。但這些進口凸顯了該國的大米危機:這場危機始于去年夏天,起因是2023年的熱浪導致當年秋季大米減產且質量下降。
專家們說,兩年來,大量國際游客涌入日本,推高了全國大米消費量。日本國家旅游局數據顯示,2024年,國際游客達到創紀錄的3690萬人次。
接著,去年8月,日本南部沿海發生7.1級地震,日本政府首次發布可能發生“巨大地震”的警告,導致居民恐慌性購買大米。
也有專家表示,政府政策加劇了短缺。
因為食品選擇變得更加多樣化,飲食習慣也隨著雙職工家庭和獨居人口的增加而改變,日本大米消費量自上世紀60年代達到峰值以來一直在逐漸下降。
專家們說,政府設定大米產量目標來應對此種下降以及人口減少。長期以來,政府官員一直通過為其他農作物提供補貼來鼓勵農民放棄種植水稻,從而進一步減少了大米產量。
東京大學研究農業經濟學的鈴木宣弘教授說,使大米供需維持緊張態勢意味著,即使需求稍有變化,也可能引發短缺或價格上漲。
鈴木說:“問題的真正根源在于我所說的政策失敗——產量削減過多,使農民無法或不愿種植水稻,政府對此不采取任何措施。這也是問題變得如此重大的原因。”
在種植季開始之際,官方沒有采取立即增加國內產量的舉措。
總部設在東京的智庫佳能全球戰略研究所的農業政策研究部門主管山下一仁說,盡管政府稱2024年大米產量比前一年有所增加,但農民們對這一說法持懷疑態度。
零售商正在感受到壓力,尤其是像位于西東京市的栗原商店這樣的小型獨立經營商店。86歲的店主栗原一夫說,他過去直接從與他簽合同的農民手中購買大米,但現在這些大米已經賣完了,他別無選擇,只能從不斷漲價的批發商那里購買。
栗原說:“市場上的批發價每天都在上漲。”
本周,在東京一家雜貨店購物的中山直子說:“大米是日本人最重要的食物,看到政客們完全不了解民眾對大米有多深的感情,太令人沮喪了。”(編譯/裘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