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5日的胡志明市街頭,一場軍事彩排意外引爆了越南民眾的熱情。118名中國人民解放軍儀仗隊員身著筆挺禮服,以每分鐘116步的精準節奏踏過主干道,踢腿高度30厘米、步幅誤差不超過1厘米的“毫米級”隊列,讓圍觀者驚呼“比機器還精準”。更令人意外的是,現場年輕女孩的尖叫聲此起彼伏:“老公!”“我愛你!”甚至有越南女兵偷偷比出愛心手勢。這場看似“追星”的狂歡背后,實則是一場跨越歷史、軍事與文化的深度外交敘事。
中國儀仗隊的“圈粉”并非偶然。在北京的訓練基地,新兵需貼著墻根站軍姿,后腦勺、肩膀、小腿肚必須緊貼墻面,稍有晃動便加練半小時;更有“槍托頂喉”的極限訓練——槍托頂住喉嚨紋絲不動站立半小時,被隊員戲稱為“修仙”。這種近乎苛刻的訓練,最終轉化為越南街頭的“視覺盛宴”:128步分列式行云流水,“刀入鞘”動作毫秒級精準,擺臂角度誤差不超過0.5度。
越南國防大學學員黎文海在交流中感慨:“中國軍隊的嚴謹讓我明白,強大的軍隊不僅需要武器,更需要紀律。”這種專業素養,不僅令越南民眾震撼,更讓國際社會看到中國軍隊的軟實力——無需航母威懾,一支儀仗隊便足以成為國家形象的“活名片”。
尖叫聲中,藏著中越兩國的特殊情感密碼。一位越南老奶奶掏出1975年越南南方解放時的合影,用中文高喊“毛主席萬歲”;曾參與抗美戰爭的越南老兵在儀仗隊離開時敬禮:“1975年我聽到的是槍炮聲,今天是腳步聲,這動靜踏實。”這些瞬間,勾連起兩國共同的歷史記憶——從抗法援越到抗美戰爭,中國曾向越南提供大量物資與軍事支持,AK-47刺刀與95式步槍模型的互贈,正是這段“同志加兄弟”情誼的現代延續。
年輕一代的狂熱,則展現了文化認同的新維度。越南女孩模仿儀仗隊踢正步,孩童揮舞中越雙語標語牌,社交媒體上“威武”“硬核”刷屏。當中國少校向越軍上校贈送鑲有50顆星的友誼徽章時,一句“再續50年”的承諾,讓歷史與未來在此刻交織。
此次行動被外媒稱為“禮儀性威懾”。在中美博弈加劇的背景下,美國聯合菲律賓、澳大利亞在南海“秀肌肉”,而中國選擇讓儀仗隊槍口45度朝上,以“不惹事、不怕事”的姿態傳遞和平理念。越南網友的調侃意味深長:“美國人來南海是‘砰砰砰’,中國人來是‘噠噠噠’(正步聲)。”
這種“去武器化”的交流模式,開創了軍事外交的新范式。中越兩軍互贈訓練專利技術——中方展示“軍姿矯正壓力襪”,越方分享“叢林行進步法”;聯合軍演、海警巡邏等機制化合作,則進一步將儀式感轉化為實戰協同力。正如越南《人民報》所言,這是“去意識形態化合作的新標桿”。
解放軍儀仗隊的越南之行,亦是中美在東南亞博弈的縮影。面對美國對越南加征關稅、拉攏其加入“印太戰略”的壓力,中國通過軍事合作釋放善意,為越南提供“平衡選擇”。越方在中美間“走鋼絲”的策略,在此次活動中可見一斑:既邀請中國儀仗隊,也參與美國主導的軍演,但越南民眾的歡呼聲顯然更傾向于“鄰家兄弟”。
此外,中國儀仗隊近年頻繁亮相白俄羅斯、墨西哥、巴基斯坦等國,以正步丈量“朋友圈”,用雙語口令深化“鐵桿情誼”。這種“軍事文化輸出”,正在重構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認知——一個既能以實力捍衛主權,又能以優雅贏得民心的新型大國。
胡志明市的夜晚,中國儀仗隊的正步聲不僅踏在瀝青路上,更踏在中越命運共同體的路基上。當鋼鐵之師以真誠姿態走向世界,收獲的不僅是尖叫與掌聲,更是跨越國界的民心認同。這種認同,比任何武器都更具穿透力——它讓世界看到,真正的強國無需喧囂,只需以紀律鑄就風采,以共情書寫友誼。
正如中國駐越大使所言:“當中國軍人的帽檐與越南國徽同框,這就是中越友誼最生動的注腳。”未來的南海波濤中,這樣的腳步聲,或許正是和平最有力的節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