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彭冰 柳姍姍 通訊員 宗石
2025上海車展,紅旗品牌以系列“AI+”新成果,對“智能躍遷”做出生動闡釋。
以“紅旗”司南智駕系統為例,其憑借行業首發量產的慣導三目立體視覺技術,突破性地將空間感知精度提升至厘米級,在無高精地圖的上海外灘隧道中,車輛仍能完成變道超車。這種“去地圖化”的突破,本質是對復雜路況的深度理解——當導航信號在重慶“8D立交”中失效時,司南智駕仍能通過三維空間注意力機制,提前預判匝道曲率,其決策邏輯與人類“老司機”的肌肉記憶相似。
與此同時,靈犀座艙也在重新定義人車關系的邊界。與DeepSeek大模型的深度融合,讓靈犀座艙“聽得懂南腔北調、辨得清身心狀態,扛得住無限追問、給得出精準響應”。
當北京車主李先生說出“有點累”時,靈犀座艙不僅將座椅調至零重力模式,更聯動空調釋放負氧離子,車機屏幕同步浮現張岱《陶庵夢憶》的播放頁面。寒冷的冬夜,座椅加熱絲在凌晨五點三刻蘇醒;盛夏正午,天窗遮陽簾在陽光傾瀉前悠然閉合……這種基于生物特征識別的場景推演,背后是紅旗九章座艙大模型對用戶行為數據的深度學習。
本次上海車展,中國一汽的數智員工“旗小智”以邏輯縝密的算法思維與詼諧的交互語言,開啟了紅旗品牌發布會序幕。身為人形機器人的“旗小智”,實為一汽物流線上的“骨干”,中國一汽AI研發團隊突破三大技術瓶頸,使得“旗小智”在物流車間里能夠日均完成千余件零部件的精準分揀。
走進中國一汽紅旗制造中心繁榮廠區焊裝車間,680多臺焊接機器人的工作節奏顯得緊張而有序。在它們的軀體上,3000余個數據采集點如同神經末梢,將傳統工藝中的“手感”與“肌肉記憶”,淬煉為精準的焊接參數、轉化為無誤指令動作。
這些不斷涌現的新成果,是“紅旗品牌”身處智能時代給出的破局之道,折射出中國汽車工業從“制造”到“智造”的深刻變革——智能化已成為重構生產關系、再造工業美學的核心變量。
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