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各地的掛牌量數據就知道有多嚇人了。全國掛牌量超過10萬套的城市榜單上,重慶高達17.2萬套,成都超過17萬套,天津也有15萬多套。重點14城中,有11城的二手房掛牌量還在繼續上升,杭州漲幅最高,達到15.24%。蘇州、廈門、鄭州、佛山緊隨其后,環比漲幅都超過5%。
這波“掛牌潮”已經連續五個月了。讓人擔憂的是,就算各地政府使出渾身解數放松調控,市場反應還是冷冰冰的。
政府急了,開始出奇招
眼看樓市不給力,各地政府可是拼了。有的地方搞起“三方聯動”:開發商、中介和賣家一起合作,中介和開發商約定時間內必須把房子賣出去,然后把款項給賣家,讓他們能買得起新房。
更有城市讓國企出面收購老舊小區,改造成保障房,讓賣家拿到部分放款和“房票”,去買指定樓盤的房子。
可惜,這些花樣百出的招數,也擋不住二手房市場的寒意。
為啥會出現“拋售潮”?
一個很現實的情況是,多地二手房掛牌近一年都無人問津。核心城市的房子都難賣,三四線城市就更不用說了,房子真成了“不動產”,只剩下住的價值。
剛需族們不敢輕易出手,投資客們也在觀望。那些手握多套房產的人,不少已經開始坐不住了。
背后有三大現象值得警惕:
第一個現象:年輕人不愛買房了
曾幾何時,年輕人是房地產的主力軍。即使手頭錢不多,靠著家里支持,首付還是能搞定的。成家立業的傳統觀念,也逼著年輕人必須買房。
可疫情之后,情況變了。大面積的管控措施導致各行各業萎縮,許多年輕人被裁員或者不得不啃老。疫情放開后,他們更不愿背負房貸。
在主流社交平臺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公開表示不買房。有人甚至選擇不結婚不戀愛,用單身生活對抗所謂的“人生正確路徑”。這種被一些人稱為“擺爛”的生活態度,正獲得越來越多的支持。
當年輕人不買房,中年人因信心不足選擇觀望,樓市又從哪里找新客戶呢?
第二個現象:人口紅利消失
過去房地產市場發展靠的是人口紅利,總有人來接盤。但最近幾年,出生人口持續下滑。據預估,2022年新生兒可能跌破900萬。如果按目前每年平均下降10%計算,五年后每年新生兒約600萬,接近死亡率,然后就是負增長了。
沒有人口紅利支撐,房價難以維持高位。
第三個現象:空置率太高
目前國內房子平均空置率達到了20%多,有些地方甚至超過30%。這么多空置的房子從哪來的?一部分是普通老百姓手里的兩三套房,另一部分是炒房客和企業囤積的大量房產。
如果房價開始下跌,這些囤房者會面臨巨大壓力。自住的人可能不在乎漲跌,但那些把房子當投資品的人就不一樣了。一旦他們開始出逃,市場可能迎來雪崩式下跌。
政策層面的三個變化
值得注意的是,政策層面也有三個值得關注的變化:
- 房貸利率持續下降,從6%一路降到現在的4%左右。今年存量房的房貸利率也終于降下來了,這給那些手持多套房產的人減輕了不小的還款壓力。
- 超過30個城市支持“一人購房全家幫”政策。這既是對房價過高的現實認知,也是對房地產行業不景氣的一種應對,讓購房者的家庭成員能夠一起入場。
- 銀行端也迎來了“三個不低于”的要求:各家銀行自身房地產貸款增速不低于銀行行業平均房地產貸款增速;對非國有房企對公貸款增速不低于本行房地產增速;對非國有房企個人按揭貸款增速不低于本行按揭貸款增速。這實際上是在督促銀行給開發商放貸。
樓市未來走向如何?
面對當前樓市,我們需要保持理性。無論推出什么政策,都不會改變“房住不炒”的底線。
大環境已經成型:人口出生率持續下降,一些省份甚至出現人口負增長;城鎮化進程放緩,樓市供需關系發生變化,目前是供大于求階段;購房需求降低,樓市庫存持續增加。
有專家指出,手里房子多、沒有現金流且背負大額貸款的人日子會很艱難。市場不景氣,做生意難,沒有資金來源又面臨大額還款壓力。如果不賣房就面臨資金鏈斷裂,而這樣的人不在少數。
房地產在國內經濟中的比重已經相當高了。也許是時候把更多資金投向實體經濟和科技領域,而不是繼續把房地產放在最重要位置。這是一個幾乎沒有科技含量的行業。
作為普通民眾,面對當前樓市,最好的策略可能是保持觀望,理性看待房產投資,根據自身需求和財務狀況做出決策。對于剛需族來說,可能是一個相對有利的購房時機;而對于投資者,則需要更加謹慎,評估長期持有成本與收益。
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最終還需要回歸居住屬性,而非純粹的投資工具。這既是市場規律,也是政策導向。????????????????????????????????????????
某城市掛牌數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