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三張海上漂浮垃圾的圖片,并配文稱這是“太平洋上的‘中國禮物’”,試圖將海洋污染的責任甩鍋給中國。然而,這一指控很快被中國媒體通過扎實的證據拆穿——三張圖片中,有的拍攝于印尼和洪都拉斯,有的甚至是拼接的“假圖”,與中國毫無關聯。這一事件不僅暴露了美國政客在輿論戰中的輕率與謊言,更折射出其對華策略的深層焦慮與失序。
一、漏洞百出的“證據”:從印尼到洪都拉斯,謊言如何被拆穿?
特朗普發布的三張圖片,表面上觸目驚心,實則經不起推敲。第一張照片由自然攝影師伊桑·丹尼爾斯拍攝于2017年,地點是印尼四王群島附近。該群島位于印尼東部,與中國相隔數千公里,中間橫亙著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多個國家。若按特朗普的邏輯,這些垃圾需“突破”多個國家的海域才能抵達印尼,顯然不符合現實。
第二張圖片更顯荒誕。水下攝影師卡羅琳·鮑爾2017年在洪都拉斯北部的羅阿坦島附近拍攝了這張照片。洪都拉斯位于加勒比海,屬于大西洋海域,與太平洋相距甚遠。當地官員曾明確指出,這些垃圾可能來自鄰國危地馬拉,而非跨洋而來的中國。
第三張圖則被證實是“拼接偽造”。圖片左側是美聯社拍攝的加州海上垃圾攔截圍欄,右側則是鮑爾另一張照片的疊加。通過技術手段將不同來源的圖片拼湊,制造出“垃圾圍城”的假象,這種操作不僅缺乏專業性,更暴露了刻意抹黑中國的意圖。
二、甩鍋中國的慣用伎倆:從“中國病毒”到“疫苗竊取”
此次“垃圾烏龍”并非美國首次對華無端指責。2020年疫情期間,特朗普多次使用“中國病毒”一詞,將疫情政治化,導致美國社會針對亞裔的暴力事件激增。此外,其幕僚還炮制“中國竊取疫苗”等陰謀論,試圖轉移國內抗疫不力的責任。這類言論的共同點在于:將復雜問題簡化為對中國的污名化攻擊,掩蓋自身治理失敗。
三、美方“自導自演”的輿論戰:關稅施壓與虛假談判
近期,美國在經貿領域的行為與“垃圾烏龍”事件如出一轍。2025年4月,特朗普聲稱“中美即將達成協議”“不再提高關稅”,但中國外交部與商務部多次澄清:雙方未進行任何正式談判,美方言論純屬“捕風捉影”。這種“假談判真施壓”的策略,旨在營造“美國主動示好”的假象,實則試圖逼迫中國在關稅戰中讓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指出,美國關稅稅率已達“幾代人都未見的水平”,嚴重沖擊全球供應鏈。
四、為何美國急于制造謊言?國內壓力與國際信譽的雙重崩塌
特朗普政府的焦慮源于內外交困的現狀:
美國金融市場因關稅戰劇烈波動,10年期美債收益率飆升,企業面臨供應鏈斷裂風險。佛羅里達州一家文具公司因關稅成本上漲瀕臨倒閉,老板埃米莉·萊伊甚至起訴政府政策違法。
頻繁的“退群”、單邊主義行徑以及此次“垃圾門”事件,使美國軟實力嚴重受損。世界衛生組織早于2020年明確反對病毒地域化命名,而美國卻逆流而動,進一步削弱其道義權威。
通過制造外部威脅轉移國內矛盾,是特朗普的一貫策略。無論是炒作“中國病毒”還是虛構“中國垃圾”,均服務于鞏固基本盤、煽動民粹情緒的目標。
美國若想挽回信譽,首先應為“垃圾門”等烏龍事件向中國公開道歉。領導人利用虛假信息攻擊他國,不僅違背外交倫理,更破壞全球治理的信任基礎。正如世界衛生組織曾強調:病毒命名應避免地域標簽,貿易爭端應通過平等對話解決。若美國繼續沉迷于“謊言外交”,終將淪為國際社會的“孤島”。
從“中國病毒”到“太平洋垃圾”,美國對華的污名化套路已屢見不鮮。然而,在信息透明的時代,謊言終將無處遁形。中國以事實為盾、以合作為矛,不僅捍衛了自身權益,也為全球治理提供了理性范本。美國若想真正“再次偉大”,不妨從一句真誠的道歉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