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国产精品欲av蜜臀,可以直接免费观看的AV网站,gogogo高清免费完整版,啊灬啊灬啊灬免费毛片

網易首頁 > 網易號 > 正文 申請入駐

脫貧攻堅口述實錄(三) | 從“苦甲天下”到隴原振興——甘肅脫貧攻堅口述

0
分享至


口 述 人:任燕順,1964年出生,甘肅岷縣人。1985年開始在甘肅省扶貧開發辦公室工作。2002—2009年任甘肅省扶貧開發辦公室(甘肅省兩西農業建設指揮部)副主任(副指揮)。2009—2012年任甘肅省委農村工作辦公室副主任。2012—2014年任甘肅省慶陽市委副書記。2015—2021年任甘肅省扶貧開發辦公室主任,2021—2023年任甘肅省民政廳廳長。現任甘肅省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2021年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訪 談 組:張湘姝 陳 晗 王道勇

日 期:2024年11月28日

地 點:甘肅省原扶貧辦大樓19樓會議室

“三西”苦瘠甲天下

我出生在定西市隴西縣的一個普通工人家庭,1981年考上了西北農學院,因為專業對口,1985年大學畢業后就直接被分配到了省扶貧辦的前身,那會兒叫甘肅省兩西農業建設指揮部,這扶貧工作一干就是大半輩子。

過去甘肅到底有多貧困?很多沒來過的人沒有直觀的感受。我雖然在縣城長大,但老家在甘肅省最貧困的定西,還有很多親戚在農村,所以感觸比較深。在甘肅中部地區,老百姓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喝水,都是苦咸窖水,喝了肚子發脹。很多人就這樣一代一代地喝著苦咸水,吃著洋芋蛋蛋就咸菜。有些地方窮得叮當響,家里頭啥都沒有,住的破房子,病了沒錢治,衣裳穿不暖,飯也吃不飽。20世紀六七十年代,“吃的救濟糧、穿的黃衣裳”,就是當時貧困的真實寫照。40多年前,聯合國專家在中部貧困地區考察后評價,這里不具備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這主要是反映甘肅的自然條件太差。

我國脫貧攻堅哪兒最難?這個我不好說,但甘肅肯定是最難的之一。清朝陜甘總督左宗棠在給朝廷的奏折里頭就寫道:“隴中苦瘠甲于天下。”甘肅中部有句土話說:“挖開一疙瘩黃土,一半兒在喊渴得要命,一半兒在喊餓得心慌。”這句話把定西等地干旱少雨、人民缺水少糧的受罪境況描畫得淋漓盡致,非常生動。以甘肅定西為代表的中部干旱地區還有寧夏西海固地區,是改革開放初期全國最窮的“窮窩窩”,再加上河西商品糧基地,合稱為“三西”地區。1982年后,中央決定開展 “三西”建設,設專款、撥專物、成立專門機構,還給了一堆特殊政策,就為了讓咱甘肅的老百姓盡快過上好日子。當時要求三年得讓甘肅的植被不再遭殃,五年得讓大家伙兒吃飽飯,這一下子,中國扶貧的大幕就拉開了。1986年又成立了老區困難地區經濟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1991年正式組建扶貧辦,專門管扶貧這件事。

作為一名甘肅扶貧人,我見證了一屆又一屆甘肅省領導班子,一代代甘肅干部群眾探索扶貧路子,努力擺脫貧困的歷程。比如“興河西之利、濟中部之貧”的興西濟中策略,“有水走水路、無水走旱路、水旱路不通另找出路”的三條路子,“修梯田、打水窖、興科技、調結構”的十二字方針,“整村推進”扶貧開發模式,“一人一畝基本農田,一戶一畝經濟林果,一戶一頭商品畜,一戶轉移一個勞動力”的“四個一”扶貧模式以及金融扶貧、電商扶貧等模式。這些扶貧路子都發源于甘肅,推廣到全國。脫貧攻堅決戰決勝時期,甘肅又探索了建檔立卡、掛圖作業、一戶一策等精準扶貧的路子,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充分肯定。

我為什么要講這些事?一方面想讓大家知道甘肅當初的貧困狀況有多嚴重,也就能知道脫貧攻堅的勝利對于甘肅人民有多么重要。另一方面,也想讓大家了解我們甘肅人一直以來都有一種不向貧困低頭的韌勁,一直在和貧困不斷作斗爭。但是我們的自然條件、現實條件確實太差,有地的地方缺水,有水的地方缺地,有水有地的地方缺積溫,自然條件太差。比如,屬于黃土高原的慶陽,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不足300立方米;中部地區干旱少雨;屬于秦巴山區的隴南雖降雨充沛,但人均耕地少,洪澇、泥石流災害頻發。雖然甘肅歷屆黨委政府和干部群眾一直在艱辛探索符合甘肅實際的扶貧路子,但由于自然條件太差,自身發展能力有限,特別是在邊遠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貧困群眾的脫貧問題始終沒有徹底的解決,貧困始終困擾著甘肅的發展。多年以前,我們甘肅的領導就講過,甘肅要發展必須要有“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精神。開展扶貧以來,我們最大的體會就是,甘肅要脫貧,如果不能發揚這種甘肅精神,采取超常規的措施,很難完成這個艱巨的任務。

我個人認為,甘肅扶貧工作的歷史轉折點就是黨的十八大。黨的十八大之后,黨中央把脫貧攻堅作為實現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提出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擔任脫貧攻堅戰的總設計師、總指揮,親自掛帥、親自出征,號召全黨全國一起上,勢必要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為了這個大事,黨中央定了標準、目標、任務、措施,各地各部門落實了責任,全黨全社會動員參與其中,重視程度之高、投入力度之大、幫扶措施之實、傾斜政策之多、社會參與之廣史無前例。這是甘肅脫貧史上千載難逢的機遇。對于我們所有參與脫貧攻堅戰的同志們來說,把甘肅人脫貧的韌勁擰起來的時候來了。省委、省政府堅決落實中央部署,書記、省長雙組長親自督促推動,行業部門主動擔責,市縣扛起主體責任,全黨全社會齊上陣,向貧困堡壘發起總攻。作為具體承擔扶貧工作的同志們來說,我們預想到未來幾年的工作一定會非常辛苦,但我們充滿干勁,經常相互鼓勵。我們用習近平總書記“我將無我,不負人民”八個大字時刻鞭策激勵自己。參與扶貧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心聲,只要能讓貧困群眾早日脫貧,讓他們過上好日子,我們遇到再大困難,付出再多艱辛,都是值得的。

攻克最后的貧困堡壘

我們扶貧人都知道一句話:“全國脫貧看甘肅”。2013年2月,黨的十八大閉幕后,習近平總書記西部地區調研的第一站就安排在甘肅,當時明確指出甘肅扶貧開發任務繁重,要求我們把工作重點放在扶貧開發上。到了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甘肅代表團審議時指出,甘肅是全國脫貧攻堅任務最重的省份,脫貧難度極大。連“之一”都沒帶,可見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在脫貧攻堅中的分量把握得多么準,對甘肅的期望有多么大。作為省扶貧辦主任,我聽了以后壓力很大。我們甘肅人都感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脫貧攻堅的決心,甘肅各級黨委政府清醒認識到必須持續采取一系列“超常規”舉措,才能和全國一道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

2019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來甘肅考察,當時他提出的第一點期望就是“深化脫貧攻堅,堅決攻克最后的貧困堡壘”,要求我們把脫貧攻堅的重心向深度貧困地區聚焦。當時,省里層層簽訂責任書、立下軍令狀,省委、省政府完善強化了聯縣包鄉抓村制度,省級領導每人聯系一個深度貧困縣,包抓一個深度貧困鄉,幫扶2個深度貧困村。按照貧困人口、貧困村、貧困發生率、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要素,對全省縣區進行排序篩選,最終確定了23個深度貧困縣,由23個省級領導聯系包抓。其中,排出來最困難的縣就是臨夏回族自治州的東鄉縣,倒數第二是隴南市的宕昌縣,省委書記、省長主動帶頭包抓最困難的東鄉縣和宕昌縣,有同志跟我說,最貧困的縣讓省委書記、省長聯系,要是考核成績不好,怎么辦?但事實證明,最貧困的地方就是需要超常規的幫扶力量,體現了省委、省政府的政治定力和責任擔當。

“全國脫貧看甘肅”這句話后面還有兩句,就是“甘肅脫貧看臨夏,臨夏脫貧看東鄉”。東鄉縣自然條件十分艱苦,全縣由三千多條溝壑峁梁組成,地形非常復雜,要找到一塊像籃球場那么大的平地都非常困難,海拔高達2000米以上,年降水量僅有300毫米,缺水、缺地,人多地少,土地貧瘠,各項經濟指標都在全省墊底,歷來被貼上貧困的標簽,集“三西”建設縣、老少邊窮縣、國定貧困縣、片區貧困縣、深度貧困縣、“三區三州”縣于一身,可以說是全省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

東鄉縣是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考察過的地方,黨中央關心關懷東鄉族,讓中石化定點幫扶東鄉縣。2013年以來累計投入無償幫扶資金近10.5億元,實施幫扶項目246個,全方位深化與縣上在基礎建設、產業幫扶、就業幫扶、教育幫扶、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幫扶協作,書寫了中央定點幫扶的典范。之前因為貧困,東鄉的一些娃娃很早就輟學,到城里的餐館打工賺錢,干些擦桌子洗碗的活,沒有一技之長,埋下了“窮根子”。縣里職業技術學校辦起來之后,給東鄉貧困家庭的“兩后生”(初中、高中畢業后未繼續升學的學生)、青壯年勞動力舉辦免費技能培訓班,有烹飪、美容、針織、駕駛等,很多家庭婦女和自己家娃娃一起上課學習。方大集團投資5.5個億建了扶貧工廠,支持縣里產業發展,讓農民在里面打工,很多東鄉的婦女搶著去,因為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這些都是久久為功的好事。

除了資源的超常規幫扶之外,還有干部配備上的超常規幫扶。我經常給我們扶貧系統的干部講,給你五萬塊錢貸款去養羊、養牛發展產業,3年把五萬塊錢賺回來,你行不行?這里面學問很深,要做到其實是很難的,何況是我們的貧困戶。所以一定要認識到貧困戶脫貧的難度有多大,必須落實好中央關于下繡花功夫的要求。所以對甘肅來說,要真脫貧,既要有真金白銀支持,更需要干部苦干實干。針對少數民族地區脫貧攻堅難度大、工作量大、力量不足的實際,省州組織部門從東鄉縣之外選派了500多名干部充實幫扶力量,讓他們和當地的干部一起干。東鄉人非常勤勞,有養羊的傳統習慣,所以這些干部來了以后,帶領東鄉人發展以羊為主的產業,從種羊、防疫、產羊羔、育肥、屠宰加工、生產熟食,再到推廣東鄉貢羊、東鄉手抓等品牌,把產業鏈不斷拉長,當地老百姓收入就增加了。同時,廈門市在東西協作中用心用力,幫助落地回香齋等一批精深加工企業,也有力帶動了羊產業發展。

總的來說,中央有戰略,省上有戰術。中央特別關注“三區三州”,咱們省上就盯著深度貧困縣,用足用好國家特殊傾斜政策,同時在領導力量、資金投入、要素配置、干部配備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超常規舉措。當時省里根據中央政策配套出臺了20多個專門針對深度貧困地區的政策文件,省直有關部門又細化制定了30多項具體措施,涵蓋了“兩不愁三保障”的各個方面。就是這些精準有力的辦法,讓甘肅在中央的幫助下,舉全省之力攻克了最后的貧困堡壘,讓甘肅的深度貧困縣也能跟上全國的小康步伐。這一切,都是在黨中央的英明領導下,在中央部委和天津、福建、山東等東部協作省市的傾力幫扶下,咱們全省干部群眾一步一個腳印,實實在在干出來的。

“一戶一策”定制脫貧套餐

精準扶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各個場合強調最多的就是到村到戶,要求我們要把情況精準掌握到戶,把脫貧路徑精準制定到戶,把措施一件一件落實到戶,按戶扶貧、按戶驗收。就這樣,我們開始了“一戶一策”的精準脫貧工作,把完善和落實到戶精準脫貧計劃作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最重要的基礎工作,作為確保貧困人口如期脫貧的重要抓手。“一戶一策”,聽起來只有簡單的四個字,但可不是列個單子、填個表格就完了,而是要一戶一戶地分析致貧原因,把情況掌握到每個家庭成員,然后制定對策,一項一項落到實處,這項工作做起來意味著每一個貧困百姓身后都有大量精準細密的工作。

“一戶一策”,誰來負責誰來做?為了避免出現互相推脫責任的情況,我們當時明確,以戶為單元,市州主導、縣鄉主體,各級脫貧攻堅領導小組綜合協調,行業部門全程指導服務,把各類幫扶力量都放到這個責任體系里,都要承擔責任。縣鄉尤其重要,要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組織各級幫扶單位、幫扶責任人進村入戶,配合村“兩委”和駐村幫扶工作隊開展工作。這還不夠,要把責任落到人頭上才能放心。我們當時實行了干部簽字負責,群眾簽字認賬,鄉鎮包村干部、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和幫扶責任人,要對過手的數據負責任,必須承擔起對“一戶一策”脫貧計劃真實性的簽字背書責任,出了問題,我們立馬能找到經手人。

“一戶一策”,怎么落實怎么做?我們要求各級幫扶單位把身上的擔子扛起來,組織幫扶責任人深入貧困戶家中,配合鄉鎮包村干部、村支書和“第一書記”、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和隊員,逐戶全面了解情況。幫扶責任人一定要了解清楚幫扶對象的情況,要跟貧困戶坐下來一起討論協商,仔細算賬,把“一戶一策”精準脫貧計劃給精準地制定出來。為了避免簡單在表格里填個數字、敷衍了事的情況,我們當時明確規定,要用說實情、寫實事的辦法,把貧困戶的基本情況、致貧原因、脫貧舉措、幫扶措施和應急保障寫清楚,一定要把底數摸清、把未來的任務寫清、把職責劃分清、把問題類型分清,有效防止家家戶戶千篇一律,做到一戶一本賬,各家不一樣。

你們有機會可以到戶看看我們的“一戶一策”是什么樣的、怎么做的,能看到一張張“對癥下藥”、具體詳細的“精準脫貧一戶一策方案”。比如,哪一戶因病致貧,誰得病、得什么病、什么時候得的病、治了沒有、在哪里治的、醫療費用報銷情況、是否治愈、是否舉債、舉債多少……記得一目了然。再比如,種養方面,包括種什么種多少,養什么養多少,如何落實特色種養業到戶獎補資金,技術怎么培訓,有沒有電商銷售的農產品,銷售渠道在哪里,按照市場均價預計增收多少……記錄得清清楚楚。我們一線的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問需式”原則,給村民們量身定制“脫貧套餐”,就是靠著這樣一點一點地摸排、一點一點幫扶,我們最后才實現了因戶施策、精準扶持。

一開始有些人認為脫貧攻堅精準到戶工作有困難,比較迷茫。但一旦踏上路子,見了成效,各單位之間的配合就很到位。比如,省農業農村廳把 “牛羊菜果薯藥”六大特色產業跟“一戶一策”脫貧計劃對接,現在全省高原夏菜、中藥材的產量是全國第一,馬鈴薯、蘋果產量也到了全國第三。我們還把200多萬農戶都拉進了產業鏈。對于發展產業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到戶扶持項目資金也實現了全覆蓋。人社部門通過“一戶一策”精準組織脫貧勞動力外出務工增收。住建、發改部門也借助“一戶一策”,摸清了農村危房存量和易地扶貧搬遷對象,改造了農村危房36.61萬戶,消除農村C、D級危房,49.9萬貧困人口通過易地扶貧搬遷住上了新居。衛健部門依托“一戶一策”建立了健康扶貧檔案。教育部門開展了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控輟保學工作,這就讓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義務教育階段的娃娃沒有了失學的風險。

苦焦變甘甜

甘肅因為缺水,常發旱災。所以一說甘肅,大家就想到干旱的黃土高原和戈壁沙漠。多年前我們到外省開會,有的從來沒有來過甘肅的外省同志還開玩笑,問我們是不是騎著駱駝去上班的,這其實就是說我們這兒水太少了,是個大問題,得想法子解決。

在我們的印象中,隴原大地上的祖祖輩輩們都是跟著水源走,挖井打泉,挑水馱水,建池子挖窖,開水渠筑壩,就為了找一口喝的水。你們去定西、慶陽這些缺水的地方走走,農村很多老一輩的名字里都有“水”字:“想水”“盼水”“有水”“得水”……那時候,“人和牲口共喝一池水,全家合用一盆水洗”“水比油還貴,家家都為水發愁”,農民們都是一大早去河邊挑水,原因就是河溝里的水流了一晚上,前一天渾濁的臟水沖走了,早上的水干凈。這就是甘肅過去缺水的真實情況。新中國成立后,甘肅省黨委政府看到了歷史和自然因素給甘肅人民留下的難題,就帶著全省人民一起努力,興修水利,消除水害。在河西那邊他們挖水渠、建水庫、修澇池、打水井;在黃河流域改良土地、治水筑壩、挖水窖、發展電力提灌;在長江流域找泉眼、引溪流、建小抽水站,想盡辦法收集雨水,調節地表水,利用地下水。但說實話,這些也只能勉強解決“有水吃”的問題,解決不了“能吃上好水”的問題。真正解決甘肅邊遠山區群眾吃水問題,還是在十八大以后。

2013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我們甘肅,到定西市渭源縣元古堆村和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高山鄉布楞溝村看望貧困群眾。“元古堆村”這個名字,乍一聽,好像很雄偉,其實它早先叫“圓咕堆”。而東鄉縣是全國唯一的以東鄉族為主體聚居的縣。習近平總書記在這次調研中作出了重要指示:“把水引來,把路修通,把新農村建設好,讓貧困群眾盡早脫貧過上小康生活。”

習近平總書記發話了,那怎樣才能保證甘肅每個人都能吃上好水?還是要落實好責任制。省委、省政府堅決落實中央“省負總責”的要求,把甘肅老百姓的吃水問題當成一件政治任務來抓,從精力、人力、物力和財力上提供重點保障。只要是涉及農村飲水安全的事,就要做規劃、上項目、制定工作方案,每隔一段時間,省委、省政府領導就要聽取報告,當時我們開脫貧攻堅會,除了發改、財政、農業、人社、教育、衛健委、住建、交通運輸廳這些單位參加外,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聽水利廳的匯報。此外,還抽調了水利部門100多人組成工作指導小組,“一對一”常駐貧困縣區指導工作,工作落實不到位的地方,就會“挨板子”。

除了落實責任制外,甘肅的吃水問題還要靠重點工程建設。修建飲水工程,讓缺水地區的人民吃上水的想法其實很早就提出來了,比如引洮供水工程,從20世紀50年代末就開始啟動。當時,洮河水能進村的消息讓我老家的父老鄉親們歡欣鼓舞,翹首以盼,但因為歷史原因,引洮供水工程一度停建,許多年紀大的鄉親們望穿了眼、等到去世也沒有等到洮河水進村。2013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專程到定西市渭源縣實地考察引洮供水工程項目建設情況,習近平總書記當時講:“讓老百姓早日喝上干凈甘甜的洮河水”。此后,省委、省政府加快推進引洮供水工程建設,引洮供水一期、二期工程分別于2015年、2021年建成通水,圓了隴中人民半個多世紀的夢想,工程受益人口近600萬人,老百姓終于喝上了干凈甘甜的洮河水,燒完水以后,壺底連水垢都幾乎沒有,住在塬邊咀梢偏遠村落的群眾,徹底告別了飲用高氟水、苦咸水的歷史。

為了保證甘肅人民能世世代代吃上好水,省上還用法律的形式強化管理。2022年,省人大頒布了修訂后的《甘肅省農村飲用水供水管理條例》,我們省應該是全國比較早地以法律形式強化管理的省份之一。條例規定得很細致,要在全省86個縣(區)建立農村飲水安全責任體系,還安排了鄉村兩級水管員2萬余名,就是要保證農村供水的“最后一米”暢通無阻。當然,實際工作中也有靈活措施。還有個別吃水窖的地方,一個山就住著幾戶人,通水管的成本太高了。像這樣的情況,我們就給他們安裝凈化器,一個只需要幾千塊錢。為了保證老百姓不管住在多寒冷、多偏僻的地方都有安全的飲水,我們還建成了全國第一個“橫向到工程、縱向到農戶”的省級農村飲水安全管理信息大數據平臺。大家都可以在微信上搜“甘肅農村飲水”微信公眾號,有問題直接在上面反映,我們還設立24小時省級監督電話,確保群眾飲水出現問題后有人管。現在,全省自來水入戶率已經達到94%以上,基本實現了城鄉一體的供水保障體系。

為什么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關心甘肅的水?這是因為習近平總書記是真的了解關心甘肅、了解甘肅的貧困之根。對于甘肅來說,解決缺水問題不僅僅是解決人民群眾飲水這一件事,一些不了解甘肅的人會說:為什么不把生活在深溝大山的貧困老百姓搬到平原地帶?有兩個原因不能搬,一是一些百姓自己不愿意,二是如果我們往平原地帶搬遷,比如說河西地區,現有的水源都很緊張,如果再擴地再搬遷,哪里還有多余的水讓老百姓吃?所以水資源是制約我們易地搬遷的重要因素之一。現在我們搞水利工程建設、改善水利基礎設施條件有經驗了,2024年3月,我們省中部生態移民扶貧開發供水工程南干渠七泵站啟動了,黃河水成功提級至平川區黃嶠鎮西格拉灘蓄水池內,沿線群眾徹底告別了靠天吃飯的歷史。

自來水入戶也改變了村民們以往的生產生活方式,村民們能在家里洗澡了,極大地改善了衛生條件。過去我們去貧困地區下鄉,看見老鄉們家里黑咕隆咚,臉也總是黑黢黢的像洋芋蛋蛋。現在再去看,不僅屋舍整潔明亮了,整個人的精氣神都改變了。有些村民的門口還開辟了小菜園,菜園里種著各種各樣的家常蔬菜,一片綠意,長勢旺盛。以前沒有水,規模養殖搞不起來,只能趕上幾只羊到山溝里放,現在水的問題解決了,可以在家里搞圈養,不僅方便,還能多養些。習近平總書記之前去過的布楞溝村,通了自來水,養殖專業合作社也建起來了,還發展了以核桃、啤特果、花椒、枸杞等為主的經濟林,孩子們可以在家門口上學,老人能在村里面就醫,群眾也有了穩定增收渠道。你們可以去布楞溝看看,家家戶戶都在自來水井上刻上了“吃水不忘總書記,永遠感恩共產黨”。

先天不足電商補

隴南是陜西、四川、甘肅三省的交界地帶,位于秦巴山區,這些大山把路給擋住了,物流和信息都進不來。直到2016年12月,隴南才開通第一列火車,經濟發展受到了多大的限制,可想而知。很長時間以來,隴南有很多好東西都藏在山里頭,沒人知道,比如核桃、花椒、茶葉、木耳、橄欖油等等。以前,這些東西只是在鄉村集市上被小商販們提著籃子賣,或者被小商小販收購后運出去,都是很原始的銷售方式,形不成品牌,賣不上好價錢。

當時隴南市委書記是從水利部來的司長,思路比較活。他倡導邊遠貧困地區后發趕超,要抓住互聯網帶來的機遇,先讓政府幫忙,再讓企業來主導市場,鼓勵老百姓一起創業的同時,成立協會來統一提供服務。2013年,當時微信剛出現沒多久,他們就開始利用微信、微博這些社交媒體來賣綠色產品,這種方法叫作“隴南模式”,它有六種帶動大家脫貧的方式,比如開網店、發展產業、鼓勵創業、提供就業機會、讓大家入股,還有眾籌,最開始只想試試看,沒想到效果非常好。

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電商推動鄉村振興大有可為后,隴南感覺自己之前走對了路子,于是就加大力度培訓電商人才。到2024年上半年為止,隴南市累計培訓電商人才33萬人次,電商帶動就業創業32萬多人,全市電商累計銷售440億元。有了人才,還得建立站點,把貨運出去,市委、市政府牽頭在各個縣、鄉、村建立了服務中心和電商服務站。這些站點像是在農村建起的小商業樞紐,不僅提供物流服務,還讓農產品能夠更順暢地走出大山,同時工業品也能方便地進入農村。隴南市很主動地尋找各種平臺資源,不僅與國內的知名電商平臺合作,還自己建立了本土的電商平臺,搭建阿里巴巴隴南產業帶、天貓旗艦店、抖音隴南館、京東隴南館等農產品網絡銷售窗口,把隴南農產品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與全國的市場連接起來了。各縣都很鼓勵農民開網店,通過網絡銷售農產品。這樣一來,不僅農產品的銷售量大幅提升,農民的收入也隨之增加。

隴南非常會利用資源,借著甘肅省脫貧攻堅中的東西部協作、中央定點幫扶等資源,開展產銷對接活動。他們主動出擊去爭取市場訂單,為農產品找到了穩定的銷售渠道。隴南的電商在市委、市政府的鼓勵下大力發展直播帶貨、跨境電商等新業態。同時,隴南的“數字鄉村”建設在我們省也走在前列,每個鄉村、農戶和地塊都建立了數字檔案,鄉村的發展更加智能化、便捷化。

所以你們看,雖然隴南脫貧攻堅的先天條件不足,但市委、市政府帶領著老百姓敢想敢干,形成了一套貧困地區率先發展電商的模式,把扶貧和電商結合起來,這樣就把路子走寬了。

生態旅游富一方

甘肅有兩個少數民族自治州,除了剛才講到的臨夏回族自治州外,還有一個甘南藏族自治州。甘南州是全國、全省扶貧開發的重點區域,是全國“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以來,中央對甘南州的投入力度和幫扶力量之大前所未有,幫助甘南于2019年率先整體脫貧,走出了一條生態保護、鄉村旅游和脫貧攻堅深度融合的生態扶貧路子。甘南是黃河和長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和補給區?。習近平總書記很重視甘肅的生態問題,2019年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他就強調了三江源、祁連山和甘南黃河上游水源涵養區的重要作用。所以甘南的發展,省委、省政府定的調子就是要把生態責任擺在首要的位置。甘南州委、州政府下的決心也很大,面向全州發起了建設生態文明、發展生態經濟的“生態革命”,各項發展都緊緊圍繞“生態文明”這個關鍵詞來抓,把傳統文化和敬畏生態、保護環境、發展生態經濟的現實生活充分結合,把廣大農牧村作為構建生態文明的“主陣地”和“后花園”。

以前的甘南,街上都是隨手丟的垃圾,塑料袋到處亂飛。州委書記很有魄力,親力親為抓全域無垃圾這件事。那段時間去甘南,牧民們一天提個塑料袋到處去撿,撿著撿著,大家就把隨處扔垃圾的習慣改正了,有垃圾就去撿變成一種自覺行為。

在改善當地環境的基礎上,甘南開始致力于打造獨特的旅游名片。大家應該在社交平臺上都刷到過,雨后的甘南特別美,可以說是世界上最純凈的地方之一。尤其是清潔程度,令人贊嘆。甘南的生態旅游是下了功夫去謀劃布局的,可以說發展得極為出色,精心設計了多條經典旅游線路,其中就包括非常火爆的扎尕那村。這個村的風景非常美,每年夏天吸引了很多游客,甚至可以說“一床難求”。我給你們說個數字,扎尕那村所在的縣是迭部縣,這個縣賓館的床位總數是15000張,而僅扎尕那村一個村莊就有5000張床位。甘南生態旅游業的發展,給當地的農家樂,還有特色的藏家樂、林家樂的成功開辦創造了條件,農牧民群眾就地就近實現了旅游增收,口袋里的錢增加了,環境更美了,居住條件更好了,生活習慣改善了,這是一舉多贏的好政策,甘南旅游扶貧減貧模式也成功入選了“世界旅游聯盟旅游減貧案例”。

習近平總書記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進行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我們甘肅人真是有切實的體會。如果沒有生態環保的意識,如果不靠山護山、靠林護林、靠草護草,拋開生態盲目發展其他產業,那后果真的不堪設想。

2020年11月,我們給省委、省政府匯報脫貧攻堅驗收結果的時候,省領導問我們扶貧部門怎么看待甘肅脫貧攻堅的結果,我們說甘肅真的脫貧了,這不是扶貧部門說了算,而是按照規定的程序,一戶一戶對“兩不愁三保障”和收入情況進行驗收后的結論。當我們省宣布東鄉縣等最后8個深度貧困縣脫貧摘帽后,社會反響全是積極正面的評價,大家普遍認為,十八大以來的這次規模力度空前的脫貧攻堅戰,成為甘肅扶貧開發史上攻堅力度最大、減貧人口最多、貧困群眾增收最快、農村面貌變化最大的時期。甘肅從此撕掉了“苦甲天下”的貧困標簽,實現了甘肅貧困地區老百姓夢寐以求擺脫貧窮的夢想,這是甘肅人發自內心的真實感受,感恩習近平總書記,感恩共產黨,這是甘肅人民共同的心聲,沒有比甘肅人在這場脫貧攻堅戰役中的獲得感幸福感更多的了。2021年以來,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的重要指示要求,協同推進“守底線、增動力、促振興”,切實把來之不易的脫貧成果鞏固住、拓展好。全省脫貧縣農村居民收入由2020年的9385元增長到2024年的13015元、年均增長8.52%,牢牢守住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的底線。

202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親臨甘肅視察。他講到,“甘肅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很不容易,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任務依然很重”,要求我們“要多在增強造血功能”上做文章。這為我們在下一步常態化幫扶中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指明了方向、明確了路徑。作為一名扶貧老同志,我也將繼續在人大的崗位上發揮好自己的余熱。我相信,有習近平總書記的領航掌舵,有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有勤勞的甘肅人民的不懈努力,我們一定很快就能看到甘肅鄉村全面振興的新景象!

來 源:學習時報

總監制:姚卜成

監 制:韓世雄

編 輯:張瓊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國鄉村振興 incentive-icons
中國鄉村振興
由《中國鄉村振興》雜志社負責運營
11475文章數 15922關注度
往期回顧 全部

專題推薦

第十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

無障礙瀏覽 進入關懷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望谟县| 隆子县| 白山市| 尼木县| 房产| 儋州市| 乌审旗| 沙洋县| 曲水县| 昭觉县| 乌鲁木齐县| 佛冈县| 香格里拉县| 商水县| 益阳市| 罗甸县| 凤凰县| 溆浦县| 惠安县| 樟树市| 东平县| 鄱阳县| 萍乡市| 张家港市| 屏南县| 舒兰市| 清河县| 于都县| 梅河口市| 卓资县| 弥渡县| 香格里拉县| 万州区| 湘阴县| 明水县| 乳源| 纳雍县| 肇州县| 额尔古纳市| 旅游| 天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