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緩解停車難,不少城市小區建設了機械停車庫。半月談記者走訪發現,機械式立體停車庫對節省空間、補充城市車位起到一定作用,但部分設備在實際應用中既用不到又拆不掉,變成停不了車的“僵尸庫”。
很多小區車輛寧可停在通道上,也不愿停進車庫中。半月談 圖
機械停車庫的出現,原本是為了提高空間利用率,在有限的土地上,盡可能地規劃出更多的車位。但如報道所提到的,現實中大量的機械車庫成了“僵尸車庫”,不少車輛寧可停在通道上,也不愿停進車庫中。這無疑是資源的巨大浪費。
機械停車位的設計,通常是按照燃油車的標準,而現在的新能源車輛普遍更大更重,車主只能望“位”興嘆。當然,對很多油車車主來說,機械停車位也是能不停就不停。畢竟狹窄逼仄的機械停車位對車技考驗大,方向盤稍有偏差,就會剮蹭到輪胎或者后視鏡。類似糟心的停車體驗,相信不少車主都遇到過。
另外,機械停車庫的操作也更繁瑣,還有一定的安全隱患,如果沒有專業人員幫忙操作,就算老司機也容易犯怵。久而久之,大家對機械停車位難免避而遠之。
歸根結底,是機械停車庫的設計,和現實需求產生了明顯的錯位。不過,這種錯位引發的閑置和浪費,表面看是技術標準滯后,深層次還是規劃失敗的結果。
一些地方政府和開發商,在推動機械停車庫建設時,只盯著它占地小的優勢,卻對停車操作難度高、后期維護成本大等種種弊端視而不見。說白了,規劃過程缺少調研論證,沒有把車主的實際需求當回事,成了“閉門造車位”。
對有的開發商來說,建設機械停車位,首先不是基于服務車主的實用性考量——當下樓盤建設有嚴格的車位配比要求,而開發商為達成指標,用占地空間更小的機械停車位來充數,盲目堆砌,最終只能落得資源空轉、設備閑置的結局。
機械停車庫淪為“僵尸庫”,是部分小區設施規劃設計失當的縮影。但不管怎么說,機械停車位的建設耗費人力物力,不能淪為擺設,從解決停車難的“救星”走向加劇停車難的反面。
要真正盤活機械停車位,充分發揮其集約空間的功能,首先要與時俱進,對目前的《車庫建筑設計規范》進行及時更新,讓機械停車位的設計標準跟上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趨勢,和市面上各類車型的兼容。
與此同時,在機械停車庫的驗收環節,必須嚴格執行標準,堅決杜絕為應付指標而敷衍了事、粗制濫造的充數情況。
另一方面,機械停車位的規劃設計,要有深入細致的調研,充分考量車主的實際停車需求、車輛的規格型號,以及停取車操作的便捷性等多方面因素,科學審慎地決定是否建設機械停車庫,以及建設何種類型的機械停車庫。
此外,在技術層面,也要不斷優化設計,讓機械停車位更加智能化、“傻瓜化”,降低停車、升降操作難度,減少安全隱患。
在城市土地資源愈發緊張、寸土寸金的當下,機械停車庫本應是節約空間、緩解停車難的利器。要讓它充分發揮價值,就得更新設計標準、提升規劃的科學性,避免盲目建設,讓機械停車庫真正為車主提供便捷服務,實現城市土地和空間資源的高效利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