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有意成為彼得大帝式的人物,帶領俄羅斯重新入駐世界舞臺中心,但現實總是和自己開玩笑。由于遭受俄烏戰爭,西方制裁等緣故,俄羅斯的經濟和產業實力比較2022年之前出現了大幅下滑。這種源于對現實的妥協,讓俄羅斯不得不更加的倚重鄰國,不得不從鄰國進口更多的物資和技術。
俄衛星通訊社4月28日報道,俄羅斯本土制造的Atom電動汽車樣車已經在莫斯科街頭進行了上市前的首次公開測試。俄媒披露,卡瑪公司承擔了俄羅斯電動汽車項目,于2024年推出了樣車,并計劃在2025年量產汽車,組建專門的售后和技術團隊。
值得注意:造車并非俄羅斯的“專長”,俄羅斯市場最為“流行”的拉達牌汽車就曾被爆出使用了外國的零部件,這讓愛國心爆棚的俄羅斯人一時難以接受。于是官方就有意引導人們關注新科技發展,關注電動汽車的發展方向。只是受限于技術儲備薄弱,人才來源渠道閉塞,俄方不得不和中方開啟合作。
有消息稱,Atom電池源于中國的一家大型電池制造商,但為了安撫國內消費者的情緒,Atom只能對外宣稱由中俄合作生產;另外,電動汽車所需的控制電子設備、轉向機構、節電技術,只要消費者能夠想到的零部件,也大多來自中國,俄羅斯實際只是進行了貼牌生產。
有人或許問了,不是說俄羅斯越打越富,越打越強嗎?怎么會在科學技術領域這么拉胯。事實是,受限于“技術繭房”普遍存在的緣故,廣大的俄羅斯人很難了解全球科技發展的趨勢,只能通過官方的“濾鏡”,去看待時下發生的一切。結果俄羅斯與中美的差距隨著時間的推移被越拉越大,俄羅斯官方卻渾然不覺。
就上述事實談三點看法吧。
其一、俄羅斯不可能成為比肩中美的超級國家,俄羅斯在世界的話語權或只限于中亞。
眾所周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當一個國家不重視科學技術亦或者說無力發展新興科技,那么它就不能被更強的國家捶打。和平時期大家可能看不到太多差距,但是當進入戰時,一切自會明了。
我們不禁要問,如今的俄羅斯還能生產什么?是盾構機、手機、鉆井平臺、航母,亦或者是電子芯片。答案不容樂觀,俄方除了還能生產一點武器外,在其他領域基本沒有拿得出手的產品,這就為俄羅斯的加速衰落埋下了伏筆。
其二、中國能夠給到俄羅斯的幫助“有限”,俄方須發揮主觀能動性,不能長期依賴某個國家。
要知道,中國已經禁止了電動汽車動力電池技術出口,這就注定了俄羅斯不可能通過與中國的合作獲得中國的電動汽車技術,如此俄方就只能成為電動汽車的進口國和消費國,而非絕對意義上的電動汽車生產國。
其三、電動汽車取代燃油車是歷史大勢,將會改變人類的能源消費結構。潛臺詞是,俄羅斯依靠資源獲得海量外匯的機會不多了,普京政府須想到待新能源汽車、清潔技術全面普及,全球對石油、煤炭等傳統能源需求可能縮減的可能。
可我們看到,俄羅斯依舊依賴能源出口,甚至希望沙特配合自己控制石油出口,讓石油賣個好價錢,但是這只能是權宜之計。畢竟,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能源進口國,2024年石油進口比較2023年減少了1.9%;而在今年的1—2月,石油進口更是創下了同比下降5%的歷史新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