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隨著天氣越來越熱,隱翅蟲成了社交媒體上的 “熱門話題”。不少人被 “千萬不要拍打隱翅蟲”“隱翅蟲毒液堪比硫酸” 這樣的提醒嚇到,心里直打鼓:這小小的蟲子,真有這么可怕嗎?馬上就要五一假期了,出門旅行會遇到這種“飛行的硫酸”嗎?為此,新民晚報記者專訪上海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湯亮,為大家揭開隱翅蟲的神秘面紗。湯亮所在的環境昆蟲學實驗室內,研究隱翅蟲已有20余年,不要一談隱翅蟲就色變。“盡管隱翅蟲家族龐大,但有毒種類極少。我國常見的毒隱翅蟲僅三種,市民無需過度恐慌。”
有毒隱翅蟲僅占極小比例
“人們對隱翅蟲的認知往往局限于其毒液對人體有很強的危害。實際上,毒隱翅蟲在其家族中僅占極小比例。”湯亮介紹說,隱翅蟲是地球上最大的動物科之一,全球已知6萬多種,中國記錄6000多種。“我國常見的可導致隱翅蟲皮炎的毒隱翅蟲僅三種,比如,梭毒隱翅蟲。它們體色紅黑相間,體液中含有稱為毒隱翅蟲素的酸性化合物,隱翅蟲皮炎就是由這種物質導致的。一旦蟲體被拍碎或受傷,毒液接觸皮膚后會出現線狀紅斑、膿皰甚至糜爛等癥狀。因此,人們習慣稱之為‘飛行的硫酸’。”
湯亮說,上海地區因城市環境特點極少會出現毒隱翅蟲與人接觸的案例。“它們多棲息于南方濕潤地區的溪邊草叢或植被茂密處,上海城市環境中較少見。市民若在郊區活動,只要不誤觸誤傷毒隱翅蟲即可。”
隱翅蟲逐漸進入活躍期
通常,毒隱翅蟲的活躍始于每年4月,在6月到7月達到高峰。今年因為氣溫升高較快,毒隱翅蟲的活躍期有所提前。“從科學角度來看,隱翅蟲皮炎近期在各地的高發確實與氣溫密切相關。”湯亮說,即將迎來五一假期,不少市民擔心外出旅游會遭遇“毒蟲攻擊”,隱翅蟲的活躍期主要集中在夏季高溫時段,五一期間數量還較少,到了暑假可能需要更多關注。“毒隱翅蟲多棲息于南方河流、湖泊附近的植被區,夜間受燈光吸引可能飛入室內。市民若前往郊野濕地露營或南方旅游,需重點防范。”
他特別強調,隱翅蟲防范的關鍵在于“避免接觸”而非“如臨大敵”。“隱翅蟲攻擊性并不強,并不會主動攻擊人類,只有當蟲體被拍碎導致有毒體液接觸皮膚時才會引發皮炎。”
此外,人們還能通過觀察隱翅蟲的外貌來判斷其是否有毒。從外觀上看,毒隱翅蟲大多有著紅黑相間的體色。“不過,一些無毒的隱翅蟲會‘模仿’有毒隱翅蟲的樣子來保護自己。為了保險起見,看到紅黑相間的蟲子,盡量不要去觸碰它。”湯亮說。
扮演城市生態的“清道夫”
在社交媒體上被“黑”慘了的隱翅蟲,其實并不是一個危險種群。湯亮說,絕大多數隱翅蟲在城市生態中扮演著“清道夫”角色——它們以小型昆蟲和真菌等為食,分解有機物質,促進養分循環。它們默默維系著生態系統的運轉,是物質和能量傳遞鏈上不可或缺的環節。
2025年4月,上海首次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還公布了一項重要發現:土生土長的上海膝角隱翅蟲可能為隱翅蟲家族“新添一員”。這種體長不足1厘米的小型甲蟲棲息于濕地環境,其獨特的生殖器特征與已知種類顯著不同,成為昆蟲學歷史上又一個以崇明島為模式產地的新物種。它的發現不僅豐富了上海生物多樣性“家底”,更印證了城市生態修復的成效——崇明島的水質改善與濕地保護為隱翅蟲提供了理想棲息地。
隱翅蟲防范指南:三步遠離風險
輕柔驅趕:發現隱翅蟲落在皮膚上,用紙片輕拂或吹走,切勿拍打。
緊急處理:若蟲體破裂,立即用膠帶粘除殘留毒液,流動清水沖洗,輔以冷敷緩解灼痛,并及時就醫。切勿自行涂抹酒精或民間偏方。
科學防護:安裝紗窗、減少夜間強光源,可顯著降低隱翅蟲入侵概率。戶外活動穿長袖衣褲。
原標題:《“飛行的硫酸”進入活躍期?昆蟲專家:莫慌,上海有毒隱翅蟲極少!》
欄目編輯:郜陽 題圖來源:湯亮 攝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馬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