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社會對養老服務的需求快速增長,催生出了養老咨詢師、養老經紀人、養老規劃師等這樣的職業,“入局養老”成了一門好生意,但亂象也層出不窮。
記者調查發現,許多所謂的“養老規劃師”,其實是披著“規劃”外衣的銷售人員,他們將保險推銷、保健品兜售等商業活動包裝成專業服務誘導老年人購買,甚至實施集資詐騙,侵害老年人的合法權益。
目前,養老規劃師職業準入門檻較低,從業人員素質也參差不齊,部分企業以高薪為誘餌,套路和亂象頻頻,致使行業魚龍混雜。這些亂象不僅消磨了社會信任,還可能加劇老年人對養老服務的抵觸心理,違背了養老規劃師職業的初衷。那么,合規的養老規劃師究竟應該是什么樣的?
北京的陳橙(化名)是一名線上心理咨詢師,她告訴中國之聲,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在咨詢過程中了解到了客戶的養老焦慮,“這名客戶年紀比較大,兒女不在身邊,他可能也想去分擔一些兒女的養老壓力。他偶然提到了行業里有類似于養老規劃顧問。我本身也想在老人的心理健康領域深度發展,就去了解一下養老規劃師這個職位”
陳橙通過搜索招聘信息,發現養老規劃師的門檻并不高且收入可觀,于是決定去試試。“面試分為初試和復試兩輪。初試的時候,面試官在一開場就大談人口老齡化趨勢,展示了一些關于養老社區沙盤,或者定制化資產配置模型等等,讓我覺得最起碼是一個專業的養老規劃咨詢團隊。”
陳橙回憶,隨著面試時間的推進,面試官多次以試探性的語氣詢問她對銷售的看法,“其間他會問我說你是不是認同保險在養老中的作用,或者說涉及工作性質就問我,能不能接受跟客戶面對面的溝通方式,這兩個問題讓我覺得這份工作好像類似于銷售。銷售其實更多的是通過一些話術,洞察客戶的需求,來為產品或者服務買單。”
記者搜索社交平臺注意到,與陳女士有相同面試經歷的人不在少數,絕大多數發帖的網友都表達出一些招聘所謂“養老規劃師”的崗位,不過是披著“規劃”外衣的銷售。某頭部保險公司顧問高云龍向記者透露,目前市場上的養老規劃師確實大部分都是“貼標簽”。
“掛一個‘養老規劃師’的名號,是不是一下子感覺高大上了,實際上還是去市場上做銷售。所謂的‘養老規劃師’規劃什么?把你兜里的錢拿出來購買我的年金產品,或者讓你拿錢買未來的養老設備、養老資源,無論怎么樣都要掏你兜里的錢為未來買單。”
高云龍進一步介紹,有資質、有資源、有服務是養老規劃師應該具備的要素,而并非掛上“養老規劃師”的頭銜,就可以從事這個行業。
“考取養老規劃師的證,真的要從中國養老現狀,以及養老需要的產業板塊說起。再進階到,不光要為客戶提供養老資金的安排,還要提供客戶未來養老資源的協調,以及一些適合客戶的養老金融產品,是一個非常龐大的體系,不是簡單掛個‘養老規劃師’的名字,就能解決很多問題的。”
養老服務資深從業者言先生(化名)告訴記者,真正的養老規劃不是簡單的產品推銷。與銷售型規劃師推銷產品進行渠道分銷不同,服務型規劃師需要通過評估適老化改造方案、優化資源配置等成為養老資源與客戶之間的“中介”,實現共贏。
“這個工作說實話本身就是銷售類工作,也是在兼具專業的基礎上去開拓自己的市場,說通俗一點才會有利可圖。不排除可能會有一些‘掛羊頭賣狗肉 ’的情況,或者非正規的企業、單位、機構會做這樣的事情。但是從整個大方向來講,肯定會越來越正規,而且對面試者個人素質要求也會越來越高。”
針對社交平臺網友關于面試養老規劃師“碰壁”的發帖和留言,言先生坦言,目前行業發展剛起步,規范化方面并不完善。真正想入局養老服務行業的人應該系統了解之后再做決定,以免出現與預期不符的情況。
當前,養老產業發展相關的新職業蘊含的機遇,吸引了不少求職者入局。部分企業正是利用新職業潛力大而違規操作,傷害了真正想從事養老相關產業的人群。在行業還在陣痛期時,如何通過治理養老產業的招聘亂象,推動養老產業健康發展?北京市律師協會消費者權益與產品質量安全法律專業委員會主任蘆云表示,養老規劃師這個稱謂會使公眾產生誤解。監管部門應從行業宣傳和產業發展的角度進行監管,促進養老產業的健康發展。
蘆云表示,確實有可能涉嫌對于相關產品或相關服務虛假的、引人誤解的宣傳。如果本身提供的服務內容達不到當時承諾和約定,也是一種違約行為,應當按照當時約定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基于此,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的角度應當進行監管。同時,監管部門也應當從產業發展、行業引導的角度,無論從宣傳,包括服務的提供過程,乃至在養老產業的后端附加的一些功能或者服務都應當達到一定的承諾,才能促進產業的健康發展。
在老齡化社會加速到來的背景下,養老規劃師這一職業本應成為破解養老難題的專業力量,現在卻異化為“掛羊頭賣狗肉”的畸形產物,值得我們警惕。
求職者入職后才發現,所謂“規劃”實則是用話術、劇本,用來誘導老年人購買高價產品,自身收入也與銷售業績深度捆綁。這種職業亂象不僅透支了求職者的職業期待,更讓養老產業成為某些人非法牟利的新路徑。當“規劃師”成了“銷售員”,“養老方案”異化為“消費或者投資陷阱”,銀發群體的安全感被蠶食,公眾對養老產業的信任也大打折扣。
而要想根治亂象,一方面,亟須建立職業資格認證體系,明確從業者需掌握的老年醫學、金融理財、法律倫理等復合知識,通過標準化考核剔除投機者;另一方面,則可以推行“服務留痕”制度,要求從業者將客戶需求分析、方案制定過程、產品匹配依據等全程記錄,并接入監管平臺備案。唯有讓專業回歸本源,讓服務脫離功利,養老規劃師才能真正成為托起“夕陽紅”的可靠力量。
(央視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