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今年是中國電影誕生120周年,從1905年《定軍山》的黑白默片到2025年各種硬核科技助力,中國電影一路走來,經歷著電影工業化探索的華麗蛻變。4月28日讓我們跟隨記者行走一線,探尋中國電影工業化的“科技密碼”,觸摸中國電影的“工業指紋”。
這一路,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中國電影迎來了飛速發展。而現在,我們又開始了電影工業化的探索。
電影工業化就好比一個精密的“電影制造流水線”,每個環節都分工明確、高效運轉。它用先進技術提升制作效率,用科學化管理確保電影質量,把創意的“原材料”變成一部部精美的電影成片。
中影(北京)電影制片廠有限公司經理助理楊洪濤稱:“120年前,中國第一部無聲電影《定軍山》是膠片實景拍攝的。今天,京劇電影《安國夫人》就已經可以在LED虛擬棚里拍攝了。”
這個巨大的LED屏幕上可不是一幅畫,而是可以移動的數字場景,它會跟著攝像機的移動匹配相應的角度,比起傳統的綠幕拍攝,在這里表演可以說是沉浸感滿滿。
記者現在正在體驗的是虛擬預演技術,記者穿上了動捕服,一舉一動都能被實時捕捉下來,然后生成虛擬的三維影像。
這就像一個“電影說明書”,團隊在拍攝前就能通過動畫影片一起搞定鏡頭調度、演員走位等,大大提升了拍攝效率。
作為電影工業化發展的基石,前沿技術正持續拓展電影制作的邊界。今年年初,《哪吒2》爆火,極致的視覺特效讓一塊屏幕意外“出圈”。
畫面明亮清晰、色彩鮮艷奪目、視覺沖擊力強,我國自主研發的cinity放映系統代表了當前電影放映技術的最高規格。
電影制作全流程的高格式升級,會讓我們在未來享受到更多具有極致視聽體驗的電影。與此同時,人工智能技術也正逐步走進片場。
中影用研發的AI系統給《長安三萬里》配音譯制,外語地道又準確,唐詩的韻律也被輕松拿捏。
藍海創意云平臺的AI智能分析系統可以自動拆解劇本,生成分場表、角色出場統計等關鍵數據,準確率高達98%。
當技術不斷刷新電影制作可能性的同時,中國電影人對于電影制作標準化、流程化、項目化的探索仍在繼續。
歡迎來到“唐探宇宙”里的唐人街!這座占地近300畝、有二百多棟鋼筋水泥建筑的“微縮城市”僅用了7個月就在山東樂陵拔地而起,這是如何做到的?
除了前期計劃周密、分工協作的高效推進,劇組的后期制作也開啟了“加速模式”,在自家后期基地的加持下,整部影片僅用3個月就完成了所有后期工作。
《唐探1900》總制片人范霞稱:“我們其實從時間成本上來講就是最高效的,因為大家看到我們都在這棟樓里面,調配資源就是最便捷的一件事情。”
電影制作的專業團隊越齊整、距離越近,溝通就越順暢,效率也就越高。而擁有這些全鏈條的影視基地就是電影工業化發展的“神助攻”。在山東青島,就有這樣一座電影制作的“超級工廠”——東方影都!
這里可以滿足大制作電影超大布景,許多電影里震撼的名場面就是在這里誕生的。
《流浪地球》《封神》《獨行月球》等一系列優秀大片都是在這里誕生的,這里擁有40個國際標準攝影棚和32個置景車間。還有世界先進的水下攝影棚,配備了先進水質過濾系統和恒溫系統,海洋湖泊都能在這里模擬實現。在這里幾乎能找到電影制作的全流程團隊,上千家影視相關企業被鏈接起來。如今,電影工業化的種子逐漸在全國各地生根發芽。這些影視基地就像一個個神奇的“造夢工廠”,讓中國電影的未來在這里熠熠生輝。
中國電影工業化的探索之路還在繼續,中國電影人正通過一個個新項目“滾雪球”般地推進,摸索適合中國電影的工業化體系,推動中國電影發展一路向前,為世界電影舞臺貢獻來自中國的精彩與力量。
編輯:劉珊 責任編輯:劉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