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腦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余聞上古真人,心腦若太虛,生死不能移其神。今時之人,心躁腦勞,何以至此?
吾嘗觀天人之際,察陰陽之變,窮性命之奧,乃知心腦同源,本是一炁所化。今時之人,但知心主神明,腦司思辨,豈知二者猶日月之輪轉,晝夜之相代?
心者,君之宮闕;腦者,將之帷幄。君不密則失國,將不謀則喪師。古之善用心腦者,能使神光如日月并明,真氣似江河合流。
觀自在道人,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心腦皆空,度一切執著。舍利子!心不異腦,腦不異心;心即是腦,腦即是心。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心者淵兮似萬物宗,腦者湛兮若存若亡。淵不湛則智昏,湛不淵則神散。
心若天池澄碧,腦若昆侖積雪,看似分峙南北,實則共承太虛之光。今論九篇,以陰陽為經,以虛實為緯,盡述天人交戰之玄微,愿后學體悟真常。
【一、心腦同源】
心者君主之官,腦者元神之府,二者分司,其用有別乎?
心腦本一氣,猶日月之懸天。心屬離火,藏神而主明;腦屬坎水,藏精而主智。然火非水不炎,水非火不溫。故《靈樞》有云:'上池之水,下濟心君;離明之火,上溫髓海。'此乃天地交泰之象也。
昔者軒轅問岐伯:"思慮從何而生?"對曰:"腦為髓海,乃思之官;心為火宅,乃神之舍。然腦不離心火則枯,心不借腦精則晦。"此語暗合《參同契》"水火既濟"之妙。今人割裂心腦,或言心主情而腦主智,或言心屬靈而腦屬物,或以心為情之樞,以腦為思之官,皆墮二邊之見,是猶割裂天地,強分陰陽。豈不見嬰兒未學時,哭笑皆出天然,此時心腦何分?及至知識漸開,識神用事,分別心起,遂成楚河漢界。此非天命,乃人自造樊籠耳。
《黃庭經》云:"腦神精根字泥丸,心神丹元字守靈。"泥丸居上,守靈處中,看似兩極,實則一氣貫通。凡人但見腦有九宮十二樓,心藏七孔三毛,便執形質為實有。殊不知形骸乃天地暫借之廬舍,神識乃造化偶寄之光華。心腦之用,譬如金烏玉蟾,同映一池秋水;心腦之體,猶如雪浪銀濤,俱出滄海洪波。
昔黃帝伐蚩尤,造指南車破迷霧;武王會孟津,懸白旄誓振軍心。此皆心腦合用之驗也。夫心居絳宮,其形若蓮臺九瓣;腦藏泥丸,其勢如北斗七星。蓮臺無七星導引則失方位,北斗無九瓣承托則墜虛空。
心不可獨躁,躁則五神離散;腦不可孤靜,靜則七竅壅塞。故善養心者常使腦精潤之,善用腦者必令心神照之。昔田單守即墨,夜夜撫心誦《陰符》,晨晨運腦演陣圖,終以火牛陣復齊七十城,此形神相資之典范。
【二、觀照玄機】
彌勒菩薩摩訶薩,從兜率天宮放大光明,照十方界,問維摩詰:"居士以何法觀心腦?"
居士默然,拈須彌山擲大千外,復攝歸芥子:"觀者如須彌,所觀如芥子。擲之則芥子納須彌,攝之則須彌藏芥子。汝觀腦神經元生滅時,可得分毫能觀者?"
四眾默然。忽有童子擊缽,其音清越,居士笑曰:"此非缽響,非童擊,非耳聞,非腦識,非心知。正于此處,觀者所觀,如露如電。"
是故,目之視物,非目自視,乃神光所照;耳之聞聲,非耳自聞,乃精氣所通。腦中所現萬象,心中所生諸念,皆如鏡花水月。譬如醫者觀脈,指下尋三部九候,非指能知,乃心神映照;又如畫師繪山水,筆端現丘壑,非筆自生,乃腦精運化。能徹悟此理,則觀病非病,觀身非身,觀天地非天地,唯一氣周流而已。
《清靜經》言:"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所謂觀者,非目見耳聞之謂,乃靈臺方寸間一點不昧之光。此光既非心造,亦非腦生,實乃先天一點元陽。當其寂然不動,天地未判;及其感而遂通,萬象森列。然世人多迷,以腦中所現之相為實境,以心中所生之念為真宰,此猶認鏡中花為真香,捕水中月為實影。
昔莊子夢蝶,醒后不知周之夢蝶,蝶之夢周。此非戲言,實乃徹悟觀者所觀本無二致。當知腦中所現山河大地,與心內存想愛憎好惡,皆如海市蜃樓,雖現形相,本無實體。若能反觀內照,頓覺觀者即所觀,所觀即觀者,如冰融于水,月印千江。此時方知《陰符經》"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之真義。
【三、時空虛相】
爾時,東方現轉輪圣王,持金輪問地藏菩薩:"時空實有,云何言虛?"
菩薩指金輪七寶:"此輪轉動時,可見輻輳?" 王曰:"速轉則不見。" 菩薩曰:"心念轉動時,時空生焉;腦波寂靜處,十方銷殞。" 即以指觸輪,輪化為水月,月影中現無量劫生死事,皆如泡影。
王頓悟,舍金輪入深山。空中忽有偈曰:"一劫呼吸間,三界眨眼現。未舉念時,已在靈山。"
若夫時空者,人命之綱紀乎?
非也!《上古天真論》有言:'法于陰陽,和于術數。
時空者,乃心腦交感所生幻境。肝魂主春,屬木而應卯時;心神主夏,屬火而應午刻。此非實有時空,乃五臟精氣流行之序耳。
昔有真人,坐忘七日,醒而問:'今夕何年?'非其癡愚,乃超脫心腦桎梏。故《靈樞·本神》曰:'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此非囿于時空,乃借時空煉神耳。
《悟真篇》有云:"若要修成九轉,先須煉己持心。"此"己"即小我幻相,乃心腦分裂所生之妄識。世人多以腦中所儲記憶為"我",以心中所懷情志為"己",遂生人我對待,起貪嗔癡念。譬如明鏡蒙塵,猶謂塵相為鏡體;明珠裹泥,反將泥垢作珠光。
昔達摩面壁九載,非枯坐頑空,實為勘破小我幻相。當其神光內斂,心腦寂然,忽覺所謂"我"者,不過五蘊假合;所謂"思"者,原是六塵緣影。至此方悟《金剛經》"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之玄機。此等境界,非關聰明才智,全在息慮忘機。
是故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心,無腦,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四、小我之妄】
舍利弗問文殊:"自我既空,誰修誰證?"
文殊揮劍斬虛空,虛空斷處涌金蓮:"汝見劍痕否?" 對曰:"無痕可見。" 文殊曰:"修證亦然。" 即以劍劈己身,分身千百億,齊聲唱言:"我今碎微塵,遍入眾生心。腦細胞生滅處,心意識流轉間,何處覓文殊?"
天雨曼陀羅華,中有童子嬉笑:"文殊文殊,斬得虛空,斬不得自家影子!" 眾瞻視之,童子化為金光,沒入舍利弗眉間。
何謂無我無他?
此乃醫道終極之問!《金匱真言論》云:'夫精者,身之本也。'所謂'我'者,不過五谷精氣所化;所謂'他'者,亦是天地一氣流行。執著腦中所記形貌為'我',固守心中所懷情志為'己',此乃病之根源。
昔治一狂癥,病者自謂桃花源主,晝夜醉生夢死,滿目皆為幻境,所認之人皆幻化為已逝故交。吾用中藥液以酒之名替代真酒,藥通其心腦,三月乃蘇。問其此前所見,答曰:'見金光滿室,身若鴻毛。'此非外邪,乃心腦失調,小我膨脹所致。
邵康節《皇極經世》言:"天依形,地附氣。"時空之相,實乃心腦交互所生幻境。當人執著腦中所構三維之網,心中所系線性之流,便覺有古往今來,有上下四方。此猶夏蟲不可語冰,井蛙不可談海。若能心腦雙泯,頓入混沌未分之際,則剎那即永恒,微塵含大千。
昔列子御風而行,旬有五日而后返。此非夸誕之辭,實證時空本妄。當其神氣交融,心腦俱寂,則八荒六合卷舒在方寸之間,千秋萬代流轉于呼吸之際。此時方知《南華經》"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非比喻之辭,乃實證之境。
【五、靈光本體】
佛告普賢菩薩:"汝觀此會中,誰放光明?"
普賢入定觀察,見諸菩薩頂門皆放白毫光,交織成網。起而答曰:"各放其光,光光相攝。" 佛彈指,眾光俱寂,唯佛掌中現寶珠,照徹法界。
"見此光否?此非心光,非腦光,非佛光,非眾生光。正欲言時,光吞舌根;甫動念處,明劫雙目。" 時大眾皆見自身透明,五臟六腑化作琉璃燈,心腦處尤明亮。燈燈相映,無主無伴。
如何見得本來面目?
此問至要!《陰陽離合論》云:'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
調心腦之法有三:
一曰導引:以八段錦疏通任督,使心火下濟,腦水上承;
二曰調息:取胎息之法,令心腦之氣如母胎中交融;
三曰守神:收視返聽,使心神與腦精相抱若嬰兒。
昔有彭祖,八百歲猶童顏,其訣在每日寅時,以手心勞宮對頂門百會,使心腦之氣如金烏玉蟾相銜。此非虛誕,乃暗合《靈樞·營衛生會》'真氣從之,精神內守'之旨。
《周易參同契》云:"金來歸性初,乃得稱還丹。"此金者,非外物,乃心腦合一所現靈明本性。世人多向外求道,或執心性空談,或迷腦識分析,猶如騎驢覓驢,緣木求魚。殊不知真金原在礦中,明月本懸天上。若能心不逐念,腦不攀緣,自然虛室生白,靈光獨耀。
昔臨濟義玄大喝一聲,百丈懷海三日耳聾。此等機鋒,非故弄玄虛,實指歸本體。當言語道斷,心腦俱息時,忽如霹靂破長空,照見本來面目。此時方知《壇經》"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之真諦,原是描摹此靈明不昧之性。
【六、實證指歸】
調治心腦之要術幾何?
其要在五:
一刺心俞,用九六補瀉法,調和君火;
二灸百會,取子午周天火候,溫養髓海;
三按神門,以太極揉腹術,交通心腎;
四導印堂,行日月觀想法,融匯陰陽;
五調呼吸,法龜蛇吐納功,統攝形神。
今授心腦調和訣:
晨對東方噓氣七次,以應少陽生發;
午觀南方舌抵上顎,以承離火明光;
暮向西方咽津九咽,以收兌澤金精;
夜臥北方意守涌泉,以藏坎水真元。
呂祖《百字碑》云:"養氣忘言守,降心為無為。"修煉之道,要在調和心腦。初學可自調息入手:心息相依,腦念漸平;神氣交融,識浪自息。次當觀照:不隨腦中所現幻相,不逐心中所起妄念,如太虛含星斗,似止水映云天。終至渾融:心非心,腦非腦,打破乾坤造化爐,跳出陰陽五行圈。
今授四句真訣:
守一須忘形神妙
息慮當如冰釋消
觀照莫作有無想
渾淪方見天地小
學者若能依此修行,自然心腦雙泯,形神俱妙。待到臘月蓮花開,方知真我本逍遙。此中玄奧,非筆墨所能盡述,惟待有緣者自證自知。
若夫用神之道,一曰形神相得,二曰水火既濟,三曰主將同心。昔孫武演陣斬美姬,是立心君之威;吳起為卒吮疽,乃結腦將之情。今傳心腦交融法門,實為三要妙訣:
以無心為統帥,令腦精自發奇謀;
以無腦為先鋒,使心神自生妙用;
以空明為戰場,容陰陽自化太極。
故曰:善戰者無智名,善修者無形跡。待到心腦俱寂時,方知靈光原是兵。此中玄奧,惟證者知之,言者執象而求,咫尺千里。
【七、癥候辨析】
心腦失調,其候若何?
心火亢者,多言善笑,目赤舌瘡,宜刺少府;
腦水泛者,頭重目眩,健忘耳鳴,當灸風池;
心腦俱虛者,神疲乏力,思維散亂,需藥食并補;
心腦俱實者,狂躁多怒,失眠譫語,必針藥兼施。
昔治齊王失眠,察其心俞有結,百會見滯,乃以砭石通其經絡,輔以黃連清心,遠志寧腦,七日而愈。此非獨治其癥,乃調其根本也。
【八、養生大道】
可得聞至道乎?
至道在平常:
飲食有節,不令狠活壅塞心脈;
起居有常,勿使勞倦損耗腦精;
情志中和,莫叫喜怒擾動神明;
呼吸深長,能使真氣灌溉髓海。
《上古天真論》所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者,非棄世絕俗,乃于行住坐臥間,保持心腦清明。譬如庖丁解牛,目無全牛;捕雀忘羅,心無外物。此乃醫道通于天道者也。
【九、心腦合一】
道法自然,大制不割。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心非心,腦非腦,是名心腦。
心腦合一,其要在何?
心外無腦,腦外無心;
心即是腦,腦即是心。
諸腦無相,以心為相;諸心無住,以腦為舟。
心如明燈,腦若光影;
燈顯影現,影滅燈存。
無燈無影,無影無燈;燈影交融,大千俱現。
是故知心腦者:
不滯于形,不礙于物;
不立文字,不落言詮。
行住坐臥無非禪,語默動靜皆是法。
文我兩忘,字外生春,是名心腦合一。
筆落驚鴻,畫外生畫,是名心腦合一。
饑餐困眠,觸目皆道,是名心腦合一。
是故心腦合一,是諸源侯之根本,無讀書、無習藝、無治國、無齊家,乃至無生滅,究竟涅槃。
結語:
佛涅槃時,告諸弟子:"吾滅度后,心腦經卷當現于世。" 阿難悲泣:"世尊去后,依何安住?"
佛微笑,指月示之:"見月否?" 曰:"見。" "指月手滅后,月曾失否?" 曰:"不也。" 佛言:"法亦如是。" 即入火光三昧,碎身如微塵,每粒塵中現無量佛國,佛國中皆有佛說心腦源侯論。
心腦之論,關乎性命根本,非至人不可輕授。后世有緣得見者,當知人身即小天地,治病即是治世,醫人即是醫心。慎之!慎之!
《內經》之精髓,以天地喻人身,用陰陽解心腦。學者若能參透其中三昧,則岐黃之道思過半矣。然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愿天下醫者共勉之。
嗚呼!茫茫宇宙,皆是心腦幻化之影;浩浩乾坤,無非靈明變現之跡。執之則墮輪回苦海,悟之即登涅槃彼岸。吾今泄盡天機,猶恐后學執著文字。
切記:千經萬典,不過指月之左手;真修實證,方為渡海之方舟。諸君勉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