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視網
蘇州上方山森林動物世界內,一只像烏龜又像鱉的動物緩緩冒頭,然后又悠然自得地開始“劃水”,這一幕,被游客拍了下來。他們上網查看才知道,這只動物“來頭”可不小,而且它的年齡,可能比大多數人都要年長。
游客小李拍到的斑鱉“蘇蘇”(受訪者提供)
近日,話題“比大熊貓更瀕危的動物全國僅剩1只”引起熱議,話題所描述的正是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斑鱉。有消息稱,“這只‘世界上最孤獨的動物’比大熊貓更為珍稀,目前中國境內僅存此一只。”
4月27日,潮新聞記者聯系了蘇州上方山動物園,科研處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目前所掌握的資料,國內就這一只斑鱉,20世紀50年代建園時就存在,尚無法確定其年齡,目前其身體狀況正常。
被稱為“世界上最孤獨的動物”
游客有幸拍到斑鱉冒頭
“到蘇州逛動物園,斑鱉是一定要看的。斑鱉是全世界最大的軟殼龜,生存僅留一線,只剩越南還有些許可能,中國或者說長江種群只剩最后一個個體,是個雄性,就生活在蘇州的上方山森林動物世界(上方山動物園)里。”科普作家花蝕曾在文章里如此說道。
蘇州上方山動物園的國內唯一一只斑鱉。受訪者供圖
據新華社報道,斑鱉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鱉,背甲可達1.5米,體重115公斤,曾廣泛分布于長江流域(錢塘江、太湖)和云南紅河流域,但從2006年開始,紅河流域至今都未發現過斑鱉的幼體和亞成體。
古代中國人對斑鱉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和記錄,并給這種龐然大物起了一個專門的名字“黿(音同‘元’)”。早在三千年前的商朝就有以“黿”為原型鑄造的青銅器,而之后“黿”也頻繁出現在眾多的古籍文獻中。
相傳清朝杭州藩司衙門門前有兩座石欄圍繞的大池,其中隱藏著藩庫的水門。看守水門的大黿就在池中,杭州人稱之為“癲頭黿”。這些傳說較難查證,但“藩司前看癩頭黿”曾是杭州城中的一景。
進入近代,斑鱉的分布區域及種群數量急劇減少,僅在紅河流域和長江流域被發現過。至21世紀,全球斑鱉減少至個位數,成為最瀕危的物種之一。目前,中國境內僅存此一只,全球已知存活個體僅有2只,且2只均為雄性。
目前無法人工繁育斑鱉
保護瀕危動物應多措并舉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鱉,斑鱉曾廣泛棲息于我國的黃河、長江、太湖、錢塘江、紅河,以及越南的馬江流域等地,但由于一直被認為是其他物種,并沒引起足夠重視,剛確定身份就已開始瀕危。
封面新聞記者查閱發現,之前新華社曾做過斑鱉繁衍的相關報道,報道顯示,蘇州動物園(上方山原址)的這只斑鱉“蘇蘇”是雄性,此前,曾有讓斑鱉繁衍后代的計劃,例如將長沙動物園的雌性斑鱉“湘湘”與蘇州動物園的這只雄性斑鱉配對。2008年5月,長沙動物園將“湘湘”送到蘇州,打算讓它們自然交配。
游客魏先生拍到的斑鱉“蘇蘇”(受訪者提供)
它們成功交配并產卵,可遺憾的是小斑鱉在孵化初期便死亡,未能成功誕生。2019年4月,中外專家團隊對這對斑鱉夫婦進行第五次人工授精后,湘湘經搶救無效死亡。
此后,“蘇蘇”就成了國內發現僅存的一只斑鱉,并在蘇州上方山森林動物世界生存至今。
該如何加強淡水龜鱉及其他瀕危物種保護?在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水產種質資源與遺傳育種研究室副主任,“龜鱉遺傳育種創新團隊”首席研究員李偉看來,應該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并行,比如劃定保護區,修復產卵沙灘。嚴格打擊非法捕撈,此外還可以建立人工繁育中心。李偉舉例稱,她們團隊在黿繁育保護研究方面的成果,說不定可以為此類瀕危動物的保護帶來一些啟示。
黿是我國一級野生保護動物,在動物界具有獨特的生態位。通過對黿繁殖生物學研究,揭示了黿胚胎發育規律及生態因子對胚胎發育的影響,解決了黿繁育中的關鍵技術問題。利用人工圈養的4只黿成體攻克了人工圈養條件下繁育和苗種培育的技術難題,建立起1000余只不同年齡幼黿群體;通過調查,探明了黿瀕危的因素,相關成果還獲得了水生野生動物保護海昌技術獎,推動全國首個農業農村部“黿保護繁育基地”的掛牌成立,“研究成果為黿資源保護、種群恢復奠定了物質與技術基礎,促進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
來 源丨央視網綜合潮新聞、新華社、封面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