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陰虛
所謂“陰”,并非空洞無物的名詞,而是全身各種津液的總稱。道經曰:“涕、唾、精、津、汗、血、液,七般靈物總屬陰。”陰即是人體各組織中的水分。所謂虛者就是不足。人體的水分,本是一定的,差不多占體重三分之二的樣子。此種水分不斷消耗,不斷從飲食中補充,這是正常現象,如果消耗得多,補充得少,日積月累,消耗到10%的時候,一切正常生理作用即要受到影響。就要發生一定變化,從自覺方面或他覺方面看去,就會有和平常不一樣的現象,此種現象,就是通常所說的陰虛證。所以肺津液不足的為肺陰虛,腎精不足的為腎陰虛,心津液不足的為心陰虛,肝津液不足的為肝陰虛,脾津液不足的為脾陰虛。通常所說的陰虛,只著重在肺、脾、腎三方面,至于心肝陰虛,因為重在血液,就把它歸在血虛里邊了。
二、陰虛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先天不足:這是造成一切虛證的根源,特別是陰虛。
2.久病不愈(如熱性病,熱久不退,或久咳,久瀉,久痢,久瘧等):這是造成一切陰虛的原因。
3.汗下失宜(如用發汗藥或瀉藥次數過多者):這也是造成一切陰虛的原因,但造成心脾腎三種陰虛的較多。
4.房室不慎:這也是造成腎陰虛的主要原因。
5.煙、酒、辛、辣過度:這是造成肺陰虛的主要原因,所謂火盛則陰虛。
6.思想過度:這是造成心陰虛的主要原因。
7.忿怒氣郁,日久不解:這是造成肝陰虛的主要原因。
8.勞倦過度:這是造成脾陰虛的主要原因。
總的說來,因酒色造成陰虛的最多。其故乃人們節欲者少,縱欲者多也。再者,單絲不會成線,無論思慮過度,或勞倦過度,任何一種如果不結合房勞過度,或先天不足,是不會很快形成陰虛證的,即使形成的話,也容易治療,因為沒有傷著根本的緣故。
三、陰虛會引起什么變化
總括起來約有下列20種:
1.陰虛則生熱。這是因陰虛引起身熱、骨蒸勞熱、五心煩熱、一切熱證的解釋。
2.陰虛則血虛。這是因為津液亦是血液的主要組成部分。
3.陰虛則血燥。
以上兩條是陰虛引起的經少、經閉和一切血不足的干燥證的解釋。
4.陰虛則水虛。
5.陰虛則津液不足。
以上兩條是因陰虛引起的口干、口渴、鼻干、喉干等水分不足證的解釋。
6.陰虛則精虛。這是因陰虛引起的精少、精稀、精不固等癥的解釋。
7.陰虛則火盛。
8.陰虛則火動。
9.陰虛則火亢。
10.陰虛則陽亢。
11.陰虛則相火熾盛。
以上五條是陰虛引起一切火證現象的解釋。如口苦喜冷、舌干喉燥等癥是也。
12.陰虛火盛則煎熬津液而為痰。
13.陰虛火動則水泛為痰。
以上兩條是因陰虛而引起痰證的解釋。
14.陰虛火亢則煎迫血液越出諸竅。
這是陰虛引起各種出血證的解釋。
15.陰虛則虛火上炎。
16.陰虛則虛陽上浮。
17.陰虛則虛陽上逆。
以上三條是因陰虛引起的面赤、唇紅、顴紅、干咳、嘔吐等一切上焦虛熱現象的解釋。
18.陰虛則骨髓空虛,火陷骨中。這是陰虛引起骨蒸皮寒證的解釋。
19.陰虛則陽無所附。
20.陰虛則陽暴絕。
以上兩條是陰虛引起的暴眩仆絕、喉無痰聲、身無邪熱等虛脫證的解釋。
四、陰虛的癥狀
(一)陰虛的身體各部癥狀
頭部:頭暈,頭疼。
面部:面赤顴紅。
目部:目眩眼花,目赤。
耳部:耳鳴耳聾(陰虛火上升則耳聾)。
鼻部:鼻干,鼻塞,氣出如火,鼻衄。
口部:口干,口渴,吐血,唾血,嘔吐。
舌部:舌干,舌痛,舌衄。
齒牙部:齒牙不固,齒衄。
咽喉部:咽喉干痛,失音,喉爛。
胸腹部:胸滿氣逆,自覺內部發熱,腹中滿(仲淳說:脾虛中滿,曰靜夜劇,脾陰虛也)。
腰背部:腰脊疼痛。
前陰部:溺血,小便淋閉或痛,男子夢遺滑精,女子月經不調,血枯經閉,夢交隱痛。
后陰部:便秘,便血,溏瀉。
四肢部:腿脛酸痛,足心干熱,足跟痛,手足心熱,指甲干勞有枯燥之色。
毛發部:毛發脫落,毛發失調。
皮膚部:盜汗,皮膚燥澀。
筋骨部:骨蒸夜熱,遍身筋骨酸痛,或疼痛如折。
飲食:飲食無味,善饑。
呼吸:氣逆,氣壅,氣喘,痰嗽,干咳,咳血。
睡眠:失眠。
以上這些癥狀,如果沒有正確的標準,難免就會指鹿為馬。把陽虛、氣虛、血虛、虛火等證誤認為陰虛,因為不同的證可能有相同的癥狀。我們必須從它的具體情況、它的經過和兼證等各方面互相對比,細心分析,才能正確辨證。
(二)陰虛的主癥
1.午后身熱。
2.五心煩熱。
3.脈虛細數。
4.一般癥狀是閂靜夜劇或早輕晚重。
5.自覺有火,喜吃涼的,但吃也不解決問題。
(三)陰虛的兼癥
1.肺陰虛
(1)咳嗽日久未愈。
(2)或吐濁痰白沫,或干咳無痰,或少痰,或痰中帶血。
(3)或鼻中氣出如火,或衄血。
(4)或胸滿氣逆,或一邊不能睡,或氣息喘急,或聲嘶音啞。
2.脾陰虛
(1)飲食減少。
(2)四肢困倦。
(3)肌肉消瘦。
(4)大便溏瀉。
3.腎陰虛
(1)腰脊腿脛酸痛。
(2)夢交失精。
(3)足心干熱。
(4)腳跟作痛。
(5)小便淋閉。
(6)耳鳴耳聾。
(7)牙齒浮動。
(8)骨蒸內熱。
注意:以上三種陰虛證,不是完全固定的,也不是截然分界的,總有互相穿插的情形,但我們可以根據各部分病勢的輕重來決定治療上的主次。
五、陰虛的診斷
關于這種病的診斷方法,和其他病一樣,就是利用望、聞、問、切四診和其他各種經驗方法進行各項診查。
1.從主癥方面去認識。這是一切病開始最主要的診斷法,因為任何病都有它固定的主癥。
2.從類似癥狀去對比。有了主癥后為了避免錯誤,需要把類似主癥的癥狀互相對比,這樣比較更確當些。
例如:陰虛的主癥,第一主癥是午后身熱,但我們不可一看到午后身熱的現象即認為是陰虛,必須先和溫病的“午后身熱”對比一下,有無氣候變化時常外感的現象,這樣對比之后,就可能少犯錯誤了。從治療方面分析,古人云:“涼之不涼是無水也?!?/p>
又:“內熱不解,屢清,清而火不退者,陰不足也。”又云:“表邪不解,屢散,散而汗不出者,陰氣不能達也?!庇衷疲骸疤搫诓?,不能服參芪,所謂虛不受補者,血燥陰虛也?!睆牟〉谋壤先⒖?,顧氏云:“陰虛者十之八九,陽虛者十之一二。”這個方法 ,只用在陽虛陰虛二病,在用任何方法均判斷不清的時候,作為一種幫助,而不是泛用的。
六、陰虛的治法
陰虛的治法主要有三部分:
(一)肺陰虛的治法
1.清肺潤燥(清金潤肺):這是治帥陰虛的主要方法,如清金湯、八仙玉液等方。久服的時候,注意不要過于單純,以防引起泄瀉或減食等癥。
2.清肺滋腎:這是治肺虛兼腎陰虛的方法,如二冬二地同用的方子(固本丸等),或早用清肺藥(如清金湯),晚用滋腎藥(如六味地黃丸)等,但重點是在肺臟。肺陰虛到了最重的時候,不論腎陰虛的癥狀顯與否。必須兼滋腎陰,因為腎是先天的根本,同時還須注意不要傷脾。
3.清肺補脾:這是治肺陰虛兼脾陰虛的方法,如加味清寧膏。兩經兼治較困難,因肺喜潤,脾喜燥,補脾則礙肺,補肺則礙脾,如潤肺藥過多,則食欲減少,或大便溏瀉加重,補脾藥太過,而燥咳等癥又加。所以。治肺陰虛,不論有無脾虛現象,必須時時要注意預防引起脾虛。
(二)腎陰虛的治法
1.滋陰補腎(補水制火):這是治腎陰虛有火的普通方法,如六味地黃丸、左歸飲等方。陰虛一定是有火,陰愈虛而火愈盛,但這種火與實火不同,不能用苦寒藥去治療,因為一用苦寒,不但不能取效,有的反而加重了。所以,凡用苦寒藥不能取效或反加重的火證,用此法最為相宜。
2.滋陰降火(滋陰潛陽):這是治腎陰虛而火上逆,或稍兼實火現象的方法,如知柏地黃丸、大補陰丸或六味地黃丸加減等方。因為火盛沒有不上逆的,也往往兼有實火,但較輕的只用補水制火的大法而火白熄了,較重的非用這個方法不能取效。
3.滋陰清肺:這是治腎陰虛兼肺陰虛的方法,如麥味地黃丸方。因為.腎陰虛最易波及肺臟引起咳嗽等癥。
4.滋腎理脾:這是治腎陰虛兼脾陰虛的方法。這兩經陰虛兼見的時候,以治脾為主,不然的話,脾虛不能吸收,雖有靈丹妙藥亦是不會取效的。所以治腎陰虛的時候,必須注意飲食。
(三)脾陰虛的治法
主要的治法,須要不燥不潤的藥品,因為脾喜燥惡潤,陰虛喜潤惡燥,這種病最難用藥。最有效的莫如川山藥、蓮肉、扁豆、苡仁這一類的藥品.或兼用百合、冬花、杷葉、麥冬,以治兼肺陰虛的證候,如加味清寧膏?;虼秊a止后,早晚和六味地黃丸間服,以治兼腎陰虛的證候。
總的說來,陰虛病宜用甘寒藥,不宜用苦寒藥,因為苦寒藥性燥,反能傷陰;并須要多煎久服,因為陰虛病藥宜重濁,所以須要多煎,陰虛無速補法,所以須要久服。前人多主張用大劑補陰,但實戰中試之,大劑補不如小劑頻服久服,有利無弊。因為服滋陰藥,最怕傷及脾陽,引起泄瀉不食等癥,大劑最容易犯這樣的毛病。在治療上,灸法是不可用的。
仲景說過:“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在用藥上,升麻、紫蘇最不可用。顧氏說過:“陰虛誤用,則陰火上逆,喘咳頻增,吐衄交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