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梅開二度100天之際:盤點特朗普對北約東擴的態度和軍事思想!
作者:黃埔少俠 總第:304期
2025年1月20日,特朗普開啟第二任期,其對外政策延續了“美國優先”的強硬風格,但在軍事戰略上呈現出更鮮明的實用主義轉向。上任近百日,特朗普在處理北約東擴、俄烏沖突、中東局勢以及美軍內部改革等問題上,展現出與前任拜登截然不同的思路,其政策核心可概括為“戰略收縮、施壓盟友、聚焦大國競爭”。
一、北約東擴:施壓盟友承擔軍費,弱化集體防御義務
特朗普對北約東擴的態度始終矛盾。一方面,他延續了拜登時期對俄羅斯的警惕,但更強調北約成員國需為自身安全“買單”。他要求北約歐洲成員國將國防開支提升至GDP的5%(拜登政府時期目標為2%),甚至威脅若盟友不達標,將撤出駐歐美軍。例如,2025年3月,特朗普考慮從德國撤出3.5萬駐軍,轉而部署至匈牙利、波蘭等“更順從”的國家。這種“經濟脅迫”直接沖擊了北約的集體防御原則,被歐洲批評為“動搖北約根基”。
與此同時,特朗普試圖通過重塑北約功能,將其從“對抗俄羅斯”轉向服務美國全球戰略。例如,他支持意大利總理梅洛尼提出的提升軍費至GDP 2%,并暗示北約資源應更多用于遏制中國。這種調整折射出特朗普的深層意圖:將北約東擴的“成本”轉嫁給歐洲,同時集中美國資源應對印太競爭。
二、俄烏沖突:推動“割地換和平”,弱化美國直接介入
在俄烏問題上,特朗普展現出鮮明的現實政治傾向。他多次公開施壓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接受“領土妥協”,認為“割讓克里米亞和烏東四州可迅速結束戰爭”,甚至指責澤連斯基的強硬立場“延長殺戮”。與拜登政府累計對烏軍援635億美元以上相比,特朗普不僅暫停新援助,還要求歐洲承擔“大頭”,并公開質疑北約對烏克蘭的安全承諾。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與普京的“默契”持續加深。他默許俄羅斯“基于當前領土現實”談判,并推動美俄在沙特會談中達成“多點共識”。這種“棄烏親俄”策略,實質是犧牲烏克蘭利益以換取美俄關系緩和,進而為美國戰略重心轉移騰出空間。
三、中東戰略:激化代理人戰爭,鞏固以色列霸權
特朗普的中東政策延續了“以武促和”的冒險風格。他支持以色列對加沙地帶的軍事擴張,默許其控制“安全走廊”并分割巴勒斯坦領土,同時將伊朗列為頭號打擊目標,并計劃對伊核設施發動空襲,試圖通過“中東勝利”轉移國內矛盾。然而,這一策略導致地區局勢高度緊張:伊朗與俄羅斯形成反制聯盟,部署千枚高超音速導彈瞄準以色列;美軍則因資源分散,陷入“俄烏與中東雙線疲軟”的困境。
四、軍事思想內核:忠誠至上、戰略收縮與大國競爭
特朗普的軍事思想與其政治風格一脈相承:
1. 忠誠優先于能力:他任命缺乏軍方背景的赫格塞思擔任防長,并解雇海軍作戰部長弗蘭凱蒂等“拜登舊部”,以清除異己、重塑軍隊高層。
2. 戰略收縮與成本控制:計劃5年內每年削減8%國防預算,并推動美軍從歐洲、中東等“非核心區域”撤離,集中資源應對中國。
3. 大國競爭導向:將中國視為“終極對手”,支持對臺高頻次軍售,并試圖通過“印太戰略”重構盟友體系。
五、與拜登的異同:從“聯盟維穩”到“單邊交易”
特朗普與拜登的軍事策略本質差異在于對盟友角色的認知:
- 拜登政府:強調北約團結與意識形態聯盟,通過高頻次對臺軍援(18次)和“不對稱防御”強化威懾,以多邊合作制衡中俄。
- 特朗普政府:以雙邊交易取代多邊框架,將盟友關系工具化(如施壓歐洲增軍費、支持以色列單邊行動),甚至不惜動搖北約根基以服務美國利益。
六、結語:現實主義下的全球秩序重構
特朗普第二任期的軍事政策,本質是以“美國優先”重塑國際權力格局:通過施壓盟友、戰略收縮和聚焦大國競爭,試圖在資源有限背景下維持霸權。然而,這種激進的單邊主義加劇了北約內部分裂、中東動蕩及俄烏沖突長期化風險。若其政策持續,美國或將從“全球警察”蛻變為“區域棋手”,而國際秩序或將步入更加動蕩的多極博弈時代。
2025年4月28日
?友情提醒:黃埔少俠原創文章,觀點如有雷同,純屬巧合。歡迎各位留下觀點和看法,歡迎各位關注、點贊、分享和評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