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華僑報》總主筆 蔣豐
在全球貿易保護主義陰云籠罩、地緣政治博弈加劇的當下,日本執政黨要員——自民黨干事長森山裕與公明黨黨首齊藤鐵夫的近日訪華行程形成罕見的外交疊影。這種密集的高層互動不僅打破了近年來中日關系的沉悶基調,更在亞太地緣政治棋盤上投下關鍵落子,折射出東亞國家在百年變局中的戰略覺醒與責任擔當。
日本政要輪番訪華構成的外交圖景,恰似冰封湖面下涌動的春潮。自民黨與公明黨作為執政聯盟的雙重出擊,打破了日本政壇“經熱政冷”的固有模式。森山裕在日前接受筆者采訪時強調這次是以日中友好議員聯盟會長身份再赴北京,而齊藤鐵夫則是延續公明黨黨首年度訪華傳統,這種跨越黨派與政壇代際的互動,標志著中日政治關系開始掙脫歷史桎梏。值得玩味的是,山口那津男等政壇元老計劃訪問中國南開大學的安排,將教育文化交流納入政治議程,這種“以民促官”的柔性外交策略,恰似在堅硬的地緣政治巖層中注入潤滑劑。
從表面上看,這是日本對華溝通渠道的一種維護,但筆者認為這更是日本在地緣政治夾縫中的一種戰略突圍。當美國揮舞關稅大棒重塑全球貿易秩序,當“脫鉤斷鏈”的寒流席卷亞太,東京政壇的務實派清醒意識到:中日經濟相互依存度仍高達30%以上,完全倒向任何一方都將是戰略自殺。這種清醒認知推動日本政要突破“選邊站隊”的思維定式,在維護日美同盟框架的同時,拒絕成為大國博弈的棋子。
中日高層的密集互動,正在重塑東亞地緣政治的經濟基礎。從RCEP框架下的制度性合作,到半導體、新能源等新興產業的產業鏈銜接,兩國經濟合作已超越簡單的貿易往來,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體。這種經濟融合產生的向心力,正在消解歷史問題與領土爭端制造的離心力。正如專家所言,日本在貿易保護主義逆流中展現的務實態度,實質是對東亞生產網絡完整性的本能維護。
在安全領域,這種戰略回旋更具深遠意義。當美國在亞太推動“印太戰略”制造陣營對抗,中日作為東亞兩大經濟體選擇保持戰略溝通,本身就是對“新冷戰”思維的有力制衡。兩國在朝鮮半島、緬甸問題上的政策協調,在氣候變化、公共衛生等全球議題上的攜手,正在構建超越意識形態的新型大國關系范式。這種合作不是對歷史問題的妥協,而是以發展促和解的智慧選擇。
中日互動新局折射出東亞國家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嬗變。面對WTO改革停滯、全球供應鏈重組的挑戰,兩國選擇以“東亞智慧”破解西方治理困局。在數字經濟規則制定、跨境數據流動等前沿領域,中日兩國的攜手不僅關乎雙邊利益,更是在為全球治理提供替代性方案。這種東方大國的主動作為,正在改寫發達國家主導的國際秩序敘事。
這種戰略互動對美國單邊主義的反制效應已然顯現。當華盛頓試圖用關稅壁壘割裂全球市場,東京與北京選擇維護開放型世界經濟;當某些勢力鼓吹“去風險化”制造分裂,中日企業卻在第三方市場展開基建合作。這種務實合作不是對美國的戰略對抗,而是對多邊主義真諦的回歸。正如學者指出,這是對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逆流的有力回應。
站在歷史的三角地帶,中日關系正面臨關鍵抉擇。兩國政要的密集互動,既是對現實利益的理性考量,更是對地區責任的主動擔當。這種戰略回旋不是權宜之計,而是東亞國家在變局中把握命運的必然選擇。當全球治理體系進入深度調整期,中日攜手構建的新型大國關系,或許能為動蕩世界注入穩定劑,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東亞方案。這條道路注定充滿挑戰,但只要秉持“和而不同”的東方智慧,堅持互利共贏的戰略定力,東亞的春天終將沖破地緣寒冬的封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