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縣百和蓮花槍
不一樣的舞蹈藝術
楊光英
2025年3月7日,瀘州市百和蓮槍融合推廣宣傳啟動儀式暨首屆川渝蓮槍文化非遺展演活動,在瀘縣百和蓮槍傳習基地隆重舉行。
百和蓮花槍表演
啟動儀式后,一場精彩的文藝展演登場。以百和蓮槍龍舞《龍舞生蓮》作為開場,蓮槍與龍舞巧妙融合,剛勁有力的龍身與靈動的蓮槍相互映襯,現場氣氛熱烈。
百和鎮學生表演《龍舞生蓮》(圖源:四川文明網)
你看,蓮槍舞蹈《初心》,舞者們手持蓮槍,動作整齊劃一。歌曲《俏蓮槍》,唱出了百和蓮槍的俏皮與活潑。還有新編的蓮槍舞,一出場就驚艷全場。
文藝展演后,蓮槍巡游。百和蓮槍龍和百和蓮槍舞隊伍,沿著彩色步游道一路前行。蓮槍的擊打聲與人們的歡笑聲交織在一起,形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蓮槍舞蹈創新:嬉戲
瀘縣百和蓮花槍,2007年3月,被列入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筆者采訪了百和蓮花槍傳承人楚澤甫和瀘縣戲劇曲藝家協會主席陳敬源,進一步了解了百和蓮花槍的歷史、表現形式、傳承創新。
百和蓮槍舞(圖源:瀘縣教育體育)
蓮花槍的歷史
蓮花槍起源于光緒年間,經100多年演變,已成為漢民族獨特的道具舞蹈藝術。其主要道具蓮槍源于叫花子的打狗棒。由于百和鎮特殊的地理位置,人煙稀少,土地貧瘠,無人耕種,湖廣移民于此定居,但多為游走乞討者。他們在乞討中帶飯碗和打狗棒。打狗棒多為普通竹棍。到明末清初,乞丐們開始將打狗棒兩端掛上銅錢,搖起來“嘩嘩”作響,形成了簡易的“連槍”。再配以唱腔和唱詞,用連槍兩端所掛銅錢的“嘩嘩”聲作節奏,先“載歌載舞”,再行乞討,這更易于和主人溝通,乞討效果奇佳。連槍這種簡單的表演形式也因此得以流行傳播。
百和蓮槍舞(圖源:瀘縣教育體育)
百和蓮槍傳承譜系上都有這樣一個記載:清光緒年間,百和鄉民田文德家境貧寒,在為岳父祝壽時,無錢像襟兄們那樣請來獅子龍燈表演,便和妻子一起手拿一截竹竿,邊唱邊跳,亦歌亦舞,既觸地擊節,又拍打全身,長工傭人們也隨其表演,場面十分熱鬧,岳父非常高興,當場獎勵田文德五十石谷子,又拿出200兩銀子叫田文德仔細琢磨,認真研習,作為一種手藝傳家。田文德把竹棍進行了裝飾,把唱詞分為上下兩腔,加進了襯詞,運用了民間吹打樂伴奏,并把這種表演形式取名為“打蓮槍”,田文德便成為百和蓮槍的宗師。
田文德將百和蓮花槍的唱腔規范,大膽引入傳統故事,加入生、旦等角色,極大地豐富了蓮花槍表演的內涵,并充分發揮蓮花槍的道具作用,以蓮槍的擊打變化為靈魂,成為一種舞蹈藝術形式。百和蓮花槍也因此完成了由一般“曲藝蓮槍”簡單的敲敲打打,向民間舞蹈藝術的轉化。
竹棍
原來的“連槍”,“連”是連續的意思,既意味連槍在表演時的技法連續不斷,又有生命繁衍生生不息的寓意;改稱后的“蓮槍”,則純粹源于對觀音菩薩的敬畏及祈福心理,更為大眾接受。由此,蓮槍這種藝術表演形式經過過往商人及外出乞討的叫花子傳播,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廣為流傳。
蓮花槍的表現形式
蓮花槍,也稱連槍、連廂、連簫、霸王鞭、柳連柳,俗稱錢桿、金錢棍。據《瀘縣志》載,“鳳儀鄉連廂者,大抵連四廂舞人而演其曲,古云然。所謂柳連柳,實乃演唱之襯詞,襯腔耳?!卑俸蜕彉層衅涔潭ǖ某?固定的襯詞和規范的套路。唱腔具有小調和四川燈調風味,采用川南吹打樂伴奏。
百和蓮槍舞(圖源:瀘縣教育體育)
套路變化多端,基本套路帶有典型的地域特色:“二龍出水”“擊槍旋轉”“蓮花方塊”“斜穿花”“對穿花”等。肢體語言非常豐富,動作敏捷靈巧??蓡螛尡硌?也可雙槍表演;可獨舞、群舞。抑揚頓挫的節奏,行云流水的舞步,粗獷豪放的表演,讓人如癡如醉。
百和蓮槍舞(圖源:瀘縣教育體育)
蓮花槍的基本技法是——根據音樂節奏擊打肩、背、胸、腰及四肢關節部位。分四、六、八、十、十二擊,構成舞、擊、跳、躍的連續動作及前后左右等變化的多種打法,并由此產生百和蓮花槍肢體動作。表演多以跳、轉、翻、擊、拍等技巧為主,充分體現人體的敏捷靈巧的特征,表演豪放、歡快、熱烈,使舞蹈風格張揚奔放。
百和蓮槍舞(圖源:瀘縣教育體育)
百和蓮槍有固定的蓮花調——唱腔主要分為平腔、花花腔、高腔,三種唱法既可獨立表現,又可混合使用,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
百和蓮槍舞(圖源:瀘縣教育體育)
“平腔”,中速、抒情,主要為敘事、贊美,如敘述民俗民風的《石榴打花》《十二月望郎》等。“花花腔”,稍快,嬉戲,表現為俏皮、滑稽,如《清早起來不對頭》《采茶聞見百花香》等,腔調優美、婉轉動聽?!案咔弧?快速、激情,高亢熱烈、歡快喜悅,如《百和人民齊奮進》《感謝偉大的共產黨》等。高腔是蓮槍表演中“肉蓮花”的主要唱腔,配以表演人光臂赤胸拍打身體的動作,使之達到剛毅有力,氣勢恢宏的效果。
百和蓮槍舞(圖源:瀘縣教育體育)
蓮花槍的唱詞多為藝人們創編的,同時也引入了一些傳統故事。唱詞主要分為民俗民風類、情歌類、民俗類和歲令時節類。
百和蓮槍舞(圖源:瀘縣教育體育)
襯腔既有固定樣式,也有變化的部分。固定格式上句為“柳呀柳蓮柳啊”,下句是“荷花一朵蓮呀海棠花”。變化的襯腔根據即興唱詞所表達的對象而改變,表演前后都要送“吉利子”,它可以根據時令、風情、地域,以至時代的變化而改變,語言幽默生動,嬉戲調侃。例如:
“荷花一朵蓮呀祝你長壽!”“荷花一朵蓮呀春節快樂!”“荷花一朵蓮呀福星高照!”“荷花一朵蓮大家把干勁添?!?/p>
百和蓮槍舞(圖源:瀘縣教育體育)
伴奏音樂是極具特色的川南吹打樂。體鳴樂器主要有鑼、鼓、缽、馬鑼;氣鳴樂器有嗩吶、竹笛;弦鳴樂器是二胡。體鳴樂器打擊旋律流暢,氣鳴樂器高亢激昂,弦鳴樂器抒情悠揚。吹打伴奏的曲牌主要由《雙扣子》《蓮花調》《大開門》等。加入生、旦、丑等角色,如《冤花告狀》《孟姜女哭長城》等。
百和蓮槍舞(圖源:瀘縣教育體育)
蓮花槍的制作、表演服飾
百和蓮槍是以道具蓮槍的擊打變化為靈魂的自娛式漢族民間道具舞蹈藝術形式。用1.2米到1.5米的竹竿,兩端各開五寸長的缺口,里面用鐵釘子固定,放入活動的銅錢多枚(5到50),再用紅綢裝飾。搖起來嘩嘩作響,擊打時清脆明亮。槍桿用黃、紅色布條相間,斜面纏繞。
表演服飾,一般為男子裝飾坎肩,頭纏紅布巾,掛紅腰帶,下穿黑色的扎腰褲,腳穿草鞋。女子穿大紅花布褂衫,扎發辮,用蓮花裝飾,下穿黑色褲子,腳穿土布鞋,也可以根據需要穿其他的服飾。
蓮花槍的傳承與創新
蓮槍第五代傳承人楚澤甫,男,1957年出生于瀘縣百和鎮,高中文化,現為百和蓮花槍培訓中心主任。從小受到蓮花槍表演藝術熏陶,且有較高悟性,被百和蓮槍第三代傳承人田銀華老師收為徒弟。其后,精心研究百和蓮花槍,對其唱腔、襯詞整理歸納,規范了平腔、高腔、花腔三種基本唱法,搜集整理了《十二月歌》《二十節氣歌》《十二月望郎》等一批優秀傳統曲目;系統地規范了表演套路、肢體動作和民間吹打樂,使基本打法的“擊打地、手拍槍、擊打肩、靠打腳、跨跳踢”等動作更為舞蹈化,增強了表演的藝術性。他挖掘整理了百和蓮槍的文字資料,并在學校傳承。
傳承人楚澤甫在教學生
為切實增強百和蓮槍傳承,加大非遺文化傳播,百和鎮政府采取各種手段,開展各類傳承活動:
首先是蓮槍上舞臺。百和蓮槍先后參與央視“金土地”“千年古縣”“大手牽小手”“我愛滿堂彩”等節目,以及四川省春節聯歡晚會、瀘州市元宵晚會、瀘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采風活動等舞臺演出30多場次。2024年,瀘縣百和蓮槍舞榮登央視“神采正飛揚·中國郎之夜”舞臺,四個小“哪吒”蓮槍少年舞出了瀘縣精彩。
其次是蓮槍進校園。開設校園非遺知識長廊、宣傳專欄,定期在校園內開展非遺展示、表演,將非遺文化納入校本課程,并通過非遺大課間、藝術課程、鄉村少年宮等形式開展蓮槍文化教育,為非遺傳承厚植人才基礎。
再次是蓮槍下基層。百和鎮在各個村(社區)成立蓮槍舞傳習社團和文化隊伍,充分利用村舞蹈室、文化廣場等陣地,學習蓮槍文化、排練蓮槍舞蹈,組織參加重陽節、中秋節、春節等系列基層文化活動。
蓮槍舞動作不斷創新,同伴之間,其一人手持蓮槍,左右嬉鬧敲擊,一人手持蓮槍交叉抵擋。如,由瀘縣文化廣電旅游局新編的蓮槍舞蹈《柳呀柳花兒開》,融合了百和蓮槍舞傳統技法與現代中國舞元素,展現了百和蓮槍舞在新時代不斷傳承創新的活力。
陳敬源強調:百和蓮槍舞不但舞姿極具美感,而且表演酣暢淋漓,要求表演者情緒飽滿,精、氣、神高度凝聚,體現當地人們豁達樂觀的精神態度,是樸素的勞動人民的一種精神寄托,極具人文價值。
本文內容系原創
轉載請注明:“來源:方志四川”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楊光英(四川瀘縣人,中學高級教師,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四川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龍文化研究院研究員。堅持業余創作30余年,公開發表作品70多萬字。合著文集《逝水留香》《走讀瀘縣龍橋》。出版個人散文集《心境向暖》《像溪水那樣行走》)
供圖:陳敬源 楊光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