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中國常駐聯合國副代表耿爽在東道國關系委員會會議上火力全開,批評美國頻繁拒發簽證、限制外交人員,阻礙聯合國正常運作。
此舉緊隨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傅聰批評美國濫施關稅并奉勸美方不要玩火后,顯示中國外交姿態越發主動強硬,不再被動應對。
美國為何能任意限制他國外交官?中國強硬表態背后有何深意?
東道國變霸道國
聯合國總部設在紐約,本該是美國的榮耀與責任,卻被這個霸權國家視為牽制他國的利器。近年來,美國政府對特定國家的外交人員頻頻拒發簽證,仿佛這張小小的入境憑證已經變成了美國手中的"通行賄賂"。在美國眼里,聯合國東道國的身份不是一種責任,而是一種可以任意支配的特權武器。
拒發簽證這招對美國來說簡直是輕車熟路。俄烏沖突爆發后,美國多次阻止俄羅斯代表團參加聯合國大會,俄外長拉夫羅夫曾被美國拒簽,就好像國際規則是可以隨意撕毀的廢紙一張。哥倫比亞總統彼得羅也被禁止入境美國,無法參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春季會議,原因僅僅是拒絕了美國的遣返移民要求。這種以雙邊矛盾阻礙多邊外交的行為,莫非是世界警察的"新型管治法"?
俄外長拉夫羅夫
美國的行為不僅僅是對外交禮節的踐踏,更是對國際法的公然藐視。獲取簽證和旅行自由是各國駐聯合國代表團外交人員的當然權利,保障這一權利是美國作為東道國應盡的國際義務,也是簽署《聯合國總部協定》作出的法律承諾。然而,美國卻選擇性地履行義務,把國際條約當作自助餐,喜歡什么拿什么,不喜歡的統統推開。耿爽大使的言辭犀利,如同一把鋒利的刀,剖開了美國霸權的真實面目。
這種無視國際法義務、對他國外交人員肆意刁難的霸道行徑,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強烈不滿。耿爽大使的發言不僅僅代表中國立場,更表達了眾多遭受類似不公待遇國家的共同心聲。美國這種把聯合國總部視為"后花園"的做法,正激發著各國對美國作為東道國資格的深度質疑。中國的強硬表態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對美國長期以來霸權行徑的必要回應,更體現了中國外交姿態的顯著轉變。
中國常駐聯合國副代表耿爽
亮劍外交新姿態
近年來,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外交姿態發生了質的飛躍,從過去的韜光養晦轉向更加積極主動。在聯合國這個國際多邊舞臺上,中國代表的言辭越來越犀利,對美國的批評越來越直截了當,如同一把出鞘的利劍,令世界為之矚目。這種轉變絕非偶然,而是中國綜合國力提升后的自信彰顯。
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傅聰在聯合國會議上直言不諱地批評美國濫施關稅的行為,并明確警告美方不要玩火。繼而,耿爽大使又在東道國關系委員會會議上揭露美國利用簽證限制各國正常參與聯合國工作的霸權行徑。這兩位中國外交官的表態如同一記記重拳出擊,不再繞彎子,不再委婉掩飾,而是直指美國行為的本質——霸權主義和單邊主義。
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傅聰
這種外交姿態的轉變背后,是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使命擔當。中國深知,在當今世界亂象叢生的背景下,僅靠一味的忍讓無法維護國際公平正義。當美國肆意破壞國際規則、挑戰多邊主義基礎時,總得有人站出來說"不"。中國外交官鏗鏘有力的言辭,不僅是為了捍衛自身權益,更是在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維護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利益。
中國的強硬表態絕非無的放矢,而是針對美國長期以來的單邊主義和霸權行徑的必要回應。中國外交官的言辭雖然鋒利,但始終站在國際法和國際正義的立場上,這與美國任性妄為、我行我素的行為形成鮮明對比。中國外交的這種轉變,也反映了國際力量對比的深刻變化,預示著一個更加多極化、更加尊重國際規則的世界秩序正在形成。隨著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升,美國的霸權行徑將面臨更多挑戰和反制。
聯合國與東道國的恩怨情仇
聯合國總部選址在紐約,本該是美國引以為傲的外交資產,卻逐漸變成了美國任意妄為的工具。回顧歷史,1945年聯合國成立之初,美國慷慨提供紐約作為總部所在地,當時的美國政府視之為肩負國際責任的榮耀。1947年簽署的《聯合國總部協定》明確規定,美國必須無條件保證所有會員國人員能夠順暢前往紐約參加聯合國活動,這是美國作為東道國的基本義務。
然而,隨著美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心態發生變化,這份義務逐漸被視為可以隨意取舍的選擇題。美國政府開始利用簽證這一工具,針對性地阻礙"不友好"國家的代表參與聯合國活動。這種行為不僅違反了《聯合國總部協定》,也違背了《維也納外交關系公約》中關于外交豁免權的基本原則。美國這種選擇性履行國際義務的做法,如同一位翻臉無情的東道主,讓人不禁懷疑聯合國總部設在紐約的初衷是否還有意義。
聯合國作為全球最重要的多邊組織,其正常運作依賴于所有會員國的平等參與。美國通過簽證手段干擾這種參與,等同于對聯合國的功能閹割。想象一下,如果一場關鍵的國際會議,部分當事國代表無法到場,這場會議還能達成真正有效的決議嗎?美國的行為正是在破壞聯合國作為全球治理中心的權威性和有效性,這種破壞遠比表面看起來的簽證問題更為嚴重。
從歷史的角度看,美國與聯合國的關系一直充滿張力與矛盾。美國一方面希望通過聯合國維護其全球領導地位,另一方面又不愿接受聯合國可能對其行為的制約。這種矛盾態度在近年來變得更加突出,尤其是在特朗普政府時期達到了頂峰。美國簽署《聯合國總部協定》時的初衷,與今天美國對待聯合國的態度形成了鮮明對比,這種對比令人深思:一個不尊重國際組織的國家,是否還適合繼續作為這一組織的東道國?美國的一系列退群毀約行為,進一步加深了這一質疑。
特朗普的退群毀約
特朗普執政期間,美國的國際形象仿佛坐上了一臺急速下滑的電梯。他將商人的算計帶入國際政治,把國際組織視為"不劃算的買賣",退群毀約的行為令世界瞠目。在他看來,多邊組織就像一家需要繳納會費的俱樂部,如果無法確保美國"物有所值",那就毫不猶豫地退出。這種唯利是圖的邏輯,徹底顛覆了國際合作的基本原則。
特朗普上臺后,美國先后退出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世衛組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巴黎氣候協定》、《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武器貿易條約》、《中導條約》、《開放天空條約》等17個國際組織或協議,這一數字令人觸目驚心。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的第一天,就簽署行政令宣布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和世衛組織,這種做法如同一個任性的孩子,抓起玩具就走,完全沒有大國應有的責任感。
更令人擔憂的是,特朗普政府內部甚至有人提出了更加激進的主張。美國猶他州共和黨參議員邁克·李提出《2025年完全脫離聯合國災難》法案,若獲通過,美國將徹底退出聯合國及其所有附屬組織,同時終止對這些組織的資助。雖然該法案通過的可能性不大,但它反映了美國內部存在的極端思潮,也暴露了特朗普政府對多邊主義的深刻敵意。
特朗普政府這種肆無忌憚的退群行為,嚴重損害了美國的國際信譽,也對全球治理體系造成了嚴重沖擊。在特朗普眼中,國際組織不過是實現"美國優先"的工具,一旦無法滿足美國利益,就可以隨時拋棄。這種態度與美國作為聯合國東道國的身份格格不入,也讓人不禁思考:如此不尊重多邊機制的國家,是否還適合繼續作為聯合國總部所在地?面對美國的退群潮,國際社會開始認真考慮聯合國總部遷移的可能性,這已不再是天方夜譚。
聯合國誰家安家
隨著美國在國際舞臺上的言行愈發乖張,聯合國總部遷離美國的呼聲日漸高漲不息。曾幾何時,這一想法被視為異想天開,但今天,它已經成為國際社會認真討論的議題。俄羅斯議員賈巴羅夫就曾公開呼吁,將聯合國總部遷往奧地利或瑞士這樣的中立國家,以避免美國的干擾和控制。然而,這些所謂的"中立國家"是否真的中立,值得商榷。
瑞士雖然一直標榜自己是中立國家,但在俄烏沖突爆發后,卻一改中立立場,變相站隊美國,凍結了價值80多億美元的俄羅斯資產。這些表面中立的國家,實際上深受美國影響,很難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
即使聯合國總部遷往這些國家,美國的長臂管轄和影響力仍然可能伸過來,導致類似的簽證問題重演。因此,聯合國總部的新選址必須滿足兩個基本條件:一是與全球絕大多數國家保持友好關系,在國際事務中立場公正,不搞拉幫結派;二是自身綜合實力足夠強大,能夠抵御美國的壓力和干擾。
從這兩個條件來看,中國無疑是一個極具潛力的候選者。中國始終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與世界各國發展友好關系,是構建新型國際秩序的積極倡導者。中國的綜合國力也足夠強大,能夠抵御美國的干預,確保聯合國的獨立運作。從關稅戰到耿爽大使的強硬表態,中國已經多次展示了在面對美國壓力時的堅定立場和維護國際正義的決心。
然而,聯合國總部遷移并非易事,涉及復雜的法律、政治和經濟問題。《聯合國總部協定》的修改、新總部的建設、各國代表機構的搬遷等,都需要巨大的成本和時間。更關鍵的是,美國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很可能會阻撓這一進程。
盡管如此,隨著國際力量格局的變化,聯合國總部遷移的討論已不再是紙上談兵,而是一個需要認真對待的現實課題。無論未來聯合國總部最終落戶何處,核心問題都在于如何確保這一全球最重要的多邊組織能夠公平、高效地運作,真正成為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有力保障。
結語
美國以東道國身份限制他國外交人員,反映了其霸權心態的根深蒂固。而中國代表的強硬回應,則體現了國際社會對多邊主義的堅定維護。聯合國總部的地理位置或許會變,但尊重國際規則、維護多邊主義的原則永遠不應改變。這才是國際社會的共同期待。
美國濫用東道國地位引發國際不滿,中國負責任大國形象日益彰顯。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是共同責任,單邊主義終將被歷史淘汰。
聯合國總部該不該搬離美國?哪個國家更適合作新東道國?隨著國際力量格局變化,這討論不再是天方夜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