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無數文物或深埋地底、或殘損蒙塵。隨著社會各界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視,這些文物在考古及文博人員的努力下陸續重見天日、重煥生機。發掘現場,考古人員一點點揭開土層,讓這些沉睡已久的文物破土而出。修復實驗室中,“文物醫生”以精湛技藝和耐心,將破碎的殘件重新拼湊、還原,盡可能地呈現其原始面貌。本文聚焦晉侯鳥尊等4件承載著厚重歷史記憶的文物,向讀者講述考古和文物工作者為文物拂去塵埃、撫平傷痕的故事,帶領讀者走進文物的發掘與修復之旅,感受那份守護歷史的執著與匠心,探尋時光深處的文明密碼。
“在盜掘的爆炸中碎成100多片”
本報記者 朱 萌
文物簡歷
名稱:晉侯鳥尊
出生時間:西周
籍貫:山西臨汾
現居地:山西博物院
外貌:鳳鳥高冠直立、回首顧盼。鳳尾下有一象首,象鼻內卷上揚,與鳳鳥雙腿形成穩定的三點支撐。
病害:碎成100多片混于大量殘片中
自我價值評價:我蓋內銘文中的“晉”是迄今考古出土最早金文“晉”字,成為考古學家找到“晉”從何而來的鑰匙。
2000年9月,山西省曲沃縣公安局在審理案件過程中,一名在押犯人交代,1998年春,曾有個盜墓團伙用炸藥引爆并試圖盜掘一座大型墓葬。順著這條線索,北京大學考古系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組成聯合考古隊,找到了晉侯墓地114號、113號墓,并對其進行搶救性發掘。其中,114號墓因被盜墓者爆破盜掘,器物破損嚴重,部分器物更是近乎粉末狀,短期內難以修復。受田野考古條件所限,考古工作者決定將殘余碎片帶回實驗室進一步清理發掘。
彼時,碎成100多片的晉侯鳥尊就混雜其中,辨不清完整模樣。負責修復工作的北京大學文物保護專家胡東波和楊憲偉在整理時發現,“青銅渣”中有特殊紋飾的殘片,疑為同一件器物。他們反復清洗、拼對、粘接,用一年半時間完成了對這件器物的主體修復。
考古工作者發現,這件器物為鳥形尊,器體作站立的高冠鳳鳥形。鳥背上有蓋,蓋上有一鳥形鈕,蓋的內側刻有銘文“晉侯乍向大(太)室寶尊彝”。可惜的是,因其出土位置接近盜洞,鳥喙和尾部象鼻出現殘缺,象鼻的中間部分當時未能找到。
雖然鳥尊整體無法復原,但蓋內銘文中的“晉”是迄今考古出土最早金文“晉”字,成為考古學家找到“晉”從何而來的鑰匙。鳥尊屬于《周禮·春官·司尊彝》所載周代祭祀禮器“六彝”中的“鳥彝”,曾被供奉于神圣威嚴的宗廟。銘文的意思是“晉侯制作了這件銅器在太室里使用”,證明它不僅是盛酒器,更是晉國宗廟的尊貴象征。后經考證,出土鳥尊的114號墓墓主人正是晉國第一代晉侯燮父。燮父去世后,鳥尊作為宗廟重器隨葬,長眠地下3000年。
修復文物必須尊重文物歷史信息與真實性,最小程度干預文物原始信息,最大程度使之可再處理。當時,由于象鼻中間部分的殘缺,鳥尊尾部向內卷還是向外翻一直存在爭議,以至于修復時象鼻部分保持素面。直到2018年,北京大學師生在對晉侯墓地出土文物進行整理和修復的過程中,發現了疑似晉侯鳥尊尾部的殘片。經過比對,這些殘片基本完整地彌補了大象鼻子中間的缺損部分。
文物修復團隊為鳥尊制定了一整套專屬修復方案,經過檢測、清洗、原封護層清除、除銹、拼對、粘接、打磨、作色、封護等步驟,2019年,經過再次修復的鳥尊重新回到山西博物院“晉國霸業”展廳。
展廳內,鳳鳥高冠直立、回首顧盼。鳳尾下有一象首,象鼻內卷上揚,與鳳鳥雙腿形成穩定的三點支撐。向內卷的尾部造型讓曾經爭論不休的朝向迷局落下帷幕。
文物修復師修復晉侯鳥尊 山西博物院供圖
“出土時,它輕輕一觸便會崩散”
本報記者 劉海紅
文物簡歷
名稱:珍珠冕旒龍鳳獅紋嵌寶石王冠
出生時間:唐
籍貫:青海海西
現居地:海西州民族博物館
外貌:底部齊平,上側邊緣為7個連續的弧形花邊,中心高聳,兩側逐次下降,四面均鑲嵌珍珠寶石。
病害:金屬片礦化,鑲嵌的寶石粉化、脫落,紡織品幾乎糟朽殆盡,金銀質胎體分層腐蝕。
自我價值評價:我能證明泉溝一號墓墓主是唐吐蕃王室成員,為了解唐吐蕃在青海地區的行政與軍事建制情況提供了重要線索。
新華社記者 白瑪央措 攝
2019年,考古人員在搶救性發掘烏蘭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時,在一號墓后室西側木槨外墓底坑壁上,發現一處封藏的暗格。暗格內置一長方形木箱,箱內端放一件方形王冠和一件綠松石金杯,木箱下鋪有糧食種子。
“暗格的發現是一個意外驚喜,因為當時這個考古發掘項目接近尾聲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青海烏蘭泉溝一號墓考古領隊仝濤介紹,由于暗格在考古遺址中非常罕見,所以考古隊員都對里面的遺物充滿期待,“我們期待里面藏著帶有文字的某種物體,能幫助我們認定墓主人的身份。”
考古人員小心翼翼地清理層層疊壓的土石,一抹金屬光澤從土石的縫隙間透射出來。隨著暗格被一點點清理打開,一個造型精美的王冠和一只金杯破土而出。“這與我們想象的完全不一樣。”仝濤說,由于木箱蓋頂木板滾落,使珍珠冕旒龍鳳獅紋嵌寶石王冠三側冠面不同程度受損,金屬片已明顯礦化,鑲嵌的寶石粉化、脫落,紡織品幾乎糟朽殆盡。這頂金冠的胎體厚度不到200微米,幾乎與3張A4紙疊加的厚度相當。更為棘手的是,金銀質胎體普遍出現了分層腐蝕,下半部分已經嚴重粉化,輕輕一觸便會崩散。所幸左側冠面保存較好,可以其為參照進行復原。
沒有出土帶文字的遺物,考古團隊成員不免有些失望,但隨著珍珠冕旒龍鳳獅紋嵌寶石王冠全貌的逐步展現,研究人員推測泉溝一號墓墓主是唐吐蕃王室成員,為了解唐吐蕃在青海地區行政與軍事建制情況提供了重要線索。
修復,是揭開這個重要線索的關鍵一環。將王冠移放至實驗室,看著上千顆珍珠散落在暗格木箱的底板上,中國社會科學院科技考古與文化遺產保護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王丹、助理研究員黃希和同事深感重任在肩。“我們對每一顆珠子進行細致的清理與提取,并一一定位。通過對所有珠子的逐一識別和修復,明確了每一顆珠飾的排列順序與組合關系,經過縝密的分析與定位工作,最終復原了冕旒的編綴,并使用激光焊接技術進行修復。”黃希回憶,“有的時候,我們為了一顆珍珠的定位要討論三四天。”
雖然編綴復原,但修復工作還遠沒有結束。“我們小心揭開金冠后側護頸的襯布時發現,襯布與金片之間夾著一層3毫米到5毫米厚的類似塵土的粉末。金片四周的繩結完好無損,密封得天衣無縫,這么多‘塵土’是怎么鉆進去的呢?”帶著疑惑,王丹和同事取樣放入顯微鏡下研究,原來,那不是塵土,而是極其細碎的羊毛纖維,證明這層看似“土樣”的遺痕是一層已經糟朽的羊毛氈。
紡織品修復使用了與原文物材質相同的桑蠶絲修復材料。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修復工作人員創新針線夾持法,把文物夾持在襯布與覆紗之間,使用平均1毫米左右的針腳把上下兩層釘縫起來,落針只扎在文物邊緣與千瘡百孔的殘缺部位,用紗線將每一個小洞都牢牢釘緊。
如今,珍珠冕旒龍鳳獅紋嵌寶石王冠已修復完成,并在海西州民族博物館展出,向世人述說著墓主人的身份和千年前的吐蕃政權歷史。
黃希(右)和同事在修復珍珠冕旒龍鳳獅紋嵌寶石王冠 受訪者供圖
“缺失拉環,遍布硬結物、粉狀銹”
本報記者 范海剛
文物簡歷
名稱:漢三輪盤附觴銅溫爐
出生時間:西漢
籍貫:河北邢臺
現居地:邢臺博物館
外貌:由觴、爐室、底盤三部分組成,底盤為長方形,下置三輪,兩端置獸柄拉環。
病害:拉環缺失,表面硬結物、粉狀銹點腐蝕。
自我價值評價:我向世人展示著漢代青銅器的精湛技藝與獨特審美。
藏于河北邢臺博物館的漢三輪盤附觴銅溫爐,是古代可以拉著移動的溫酒爐。漢三輪盤附觴銅溫爐于1976年出土于邢臺南和縣左村漢墓,在河北省文物與古建筑保護研究院“文物醫生”的精心修復下重現昔日光彩。
“2019年,邢臺博物館委托修復一批青銅器,不少都是國家一級文物,非常珍貴。”河北省文物與古建筑保護研究院科技保護部研究館員王景勇介紹,為了修復好這批文物,他與團隊堅持傳統修復技法和現代修復手段相結合,以儀器分析的結果為指導,為每件文物量身定制修復方案,做到最小干預,確保原真性、可再處理。
青銅器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代表,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和藝術價值,其修復涵蓋了清洗、除銹、矯形、拼接等多道工藝。“漢三輪盤附觴銅溫爐整體外形基本完好,但缺失一個拉環。”王景勇說,器物缺損補配作為復原殘缺部位的關鍵工序,必須遵循文物本身的科學性和美學價值,同時注重其實際應用功能。
“這些就是補齊青銅器所用的基本材料,我們參照另一個拉環進行了復制。”走進河北省文物與古建筑保護研究院文物修復室,科技保護部主任馬云霄作為參與修復的人員之一,介紹了這批文物的保護修復過程與難點,還展示了其他保護修復完成的文物。
“需要注意的是,修補的材料通常會裹上一層高分子材料,主要是和原文物本體做一個有效的物理隔離,防止產生新的病害。”馬云霄言語之間充滿對文物的熱愛,也透著對文物修復工作的敬畏。
青銅器除了變形、殘缺、斷裂等,其表面及縫隙處的“有害銹”也是常見的病害,因此補全修復等工作不能作為修復完成的衡量標準。漢三輪盤附觴銅溫爐利用超景深顯微觀察、X熒光檢測、X射線衍射、X射線無損探傷、“掃描電鏡+能譜”和三維掃描等進行“全身體檢”,建立起該文物的“病例檔案”,再利用物理化學相結合的方法去除“有害銹”,這一過程非常重要。
“就跟病人結束手術治療后,要進行定期復查一樣。如果清除不干凈,就需要重復除銹。”馬云霄說,從7天到15天,從一個月到半年……文物修復不僅是“修物”,更是“修心”,非常考驗修復工作人員的專業能力和耐心。馬云霄非常享受這個過程,常常一頭扎進實驗室就忘記了時間。
如今,漢三輪盤附觴銅溫爐在邢臺博物館二層,作為“井地長風——邢臺歷史文化展”的組成部分向觀眾展出,其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不僅使其成為國家一級文物,也是該館“小小講解員”活動的重點講解文物之一。
漢三輪盤附觴銅溫爐缺失銅環補配塑形河北省文物與古建筑保護研究院供圖
“最大的挑戰在于雙面書寫”
本報記者 賓 陽
文物簡歷
名稱:《龍勝縣瑤寨家庭翻身史手稿》
出生時間:20世紀初
籍貫:廣西桂林
現居地:廣西民族博物館
外貌:55.2cm*27.3cm,雙面書寫的紙質文稿。
病害:煙熏、殘缺、皺褶、變色、動物損害、折痕、字跡模糊、字跡擴散等。
自我價值評價:我記錄了桂北地區瑤族群眾發動武裝起義的起因和經過。
“這是一件珍貴的紅色文物,文字部分講述了桂北地區龍勝瑤族的歷史,以及瑤民起義、紅軍長征過瑤寨的故事。”說到文物修復,廣西民族博物館文物修復師、副研究館員趙旭銘對館藏文物《龍勝縣瑤寨家庭翻身史手稿》(簡稱《手稿》)的修復工作記憶猶新。
1932年底至1933年初,桂北地區全州、灌陽、興安、龍勝等地的瑤族群眾發動武裝起義,《手稿》記錄了起義發生的起因和經過。1934年12月,在桂林市龍勝縣白面瑤寨,紅三軍四團首長會見參加過桂北瑤民起義的瑤族群眾,介紹了共產黨的性質、任務和民族政策,并送給他們武器,鼓勵他們繼續斗爭,再尋光明。
《手稿》生動反映了革命年代的軍民魚水情深——中央紅軍對少數民族群眾的關心和愛護,以及少數民族群眾對中央紅軍的擁護。趙旭銘說,《手稿》以獨特的紙張、用墨、書寫及裝幀形式,展現了瑤族文化的深厚底蘊。然而,由于《手稿》原保存環境和條件較差,有煙熏、殘缺、皺褶、變色、動物損害、折痕、字跡模糊、字跡擴散等病害。
《手稿》的修復工作要求盡量保持原貌和裝幀特色,并注意保存《手稿》文物價值、文獻價值以及有關信息。確定局部處理干補法方案之后,在修復過程中,趙旭銘和同事采用赫茲伯格染色劑對《手稿》纖維進行檢測,鑒定該文物具有竹纖維的特性。“這是一個基礎的環節,搞清楚文物的材質,才能有針對性地修復和養護文物。”趙旭銘說。
染色是紙質文物修復的另一個重要環節,因為它直接影響到修復后的整體效果。為了使修復用紙與《手稿》的材質和色彩相匹配,修復團隊在染色方面下足了功夫。“我們采用了多種傳統染材,以及礦物質染料黃柏和墨汁,通過精心調配和多次刷染,使紙張的顏色逐漸接近手稿的原始色彩。”趙旭銘說,在染色過程中,修復團隊借助特定便攜式色差計儀器來觀察色差數值,以確保染色的精準度。
《手稿》修復最大的挑戰在于雙面書寫。在保證殘缺破洞得到妥善修繕的同時,需要確保不遮擋文字,如何才能做到?對此,修復團隊對傳統古籍修復方法進行了兩項改進,一是連接法,二是溜口技術。趙旭銘說,針對書口開裂的問題采用溜口技術,即通過連接斷裂處恢復其完整性。針對手稿雙面書寫特點采用溜口技術,將預制溜口紙條的寬度從傳統的1厘米調整為0.4厘米,以減少對紙張的干預并確保文字清晰可讀。“在操作過程中,我們需要雙面對比,反復斟酌,選擇最佳位置進行連接,并涂上適量的漿水,將預制紙條拉直后壓貼于斷裂處上方,以確保修補工作的精準。”趙旭銘說。
趙旭銘說,整體來看,修復后的手稿整齊美觀,盡管近距離觀察時原件與修補處仍有所區別,但已經達到了預期的修復目標。2024年5月,在“天工潤無聲——廣西民族博物館文物保護修復展”上,《手稿》的修復過程得到全面展示。此后一年來,《手稿》在多個展覽展出。
趙旭銘在修復文物 受訪者供圖
2025年4月28日《中國文化報》
第8版刊發特別報道
《從發掘現場到展廳,文物經歷了什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