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相信大家都不陌生。228年第一次北伐,諸葛亮不用魏延、吳懿等功臣宿將,執意讓馬謖駐守街亭,結果馬謖違背諸葛亮的部署舍水上山,被張郃擊潰,導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功虧一簣,戰后諸葛亮下令處死馬謖。
質疑諸葛亮殺馬謖的聲音
蔣琬后詣漢中,謂亮曰:"昔楚殺得臣,然后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計之士,豈不惜乎!"亮流涕曰:"孫武所以能制勝於天下者,用法明也。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復廢法,何用討賊邪!"——《襄陽記》
據《襄陽記》記載,馬謖死后,蔣琬到漢中對諸葛亮說:“當初楚成王賜死成得臣,晉文公聽說后喜不自勝。現在天下未定,殺了智計之士不是有些可惜嗎!”諸葛亮流淚說道:“孫武之所以戰無不勝,是因為用法嚴明啊,當今天下分裂,征戰才剛開始,如果廢棄法律,憑借什么討賊啊!”
習鑿齒曰:諸葛亮之不能兼上國也,豈不宜哉!夫晉人規林父之后濟,故廢法而收功;楚成闇得臣之益己,故殺之以重敗。今蜀僻陋一方,才少上國,而殺其俊杰……即殺有益之人,難乎其可與言智者也。
東晉史學家習鑿齒就沒有蔣琬那么客氣了,他認為諸葛亮完全不應該殺馬謖!舉了晉國荀林父和楚國成得臣的例子,認為蜀國人才本就少于曹魏,現在殺了俊杰之才,卻想要北伐成功,實在算不得高明。
因此,后世對于諸葛亮殺馬謖其實是有些質疑聲音的,其中的關鍵節點就在于,馬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因為一場戰役失敗,殺了有些可惜。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國》中也表明了他自己的觀點,馬謖可殺也可不殺,可以用降級、戴罪立功等方式處理。
諸葛亮該不該殺馬謖
諸葛亮該不該殺馬謖?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
第一,馬謖違反軍法。從諸葛亮回答蔣琬的話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盡管也覺得可惜,但是因為法不可廢,所以馬謖不得不殺。這里需要說明的是,馬謖并不是因為戰敗就被殺了,而是違反軍法,有兩個方面。
一是馬謖違反諸葛亮的部署,舍水上山。二是馬謖戰敗逃亡,據《三國志·向朗傳》記載,馬謖在街亭戰敗后,撇下軍隊獨自逃亡,由于向朗和馬謖關系很好,所以沒有上報這一情況,諸葛亮大怒之下,把向朗免官,趕回了成都。最后是王平率領自己的部眾,收拾殘軍撤回漢中。
第二,街亭之敗影響深遠。熟悉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都清楚,這本來是蜀國最好的機會,當時曹魏疏于防備,諸葛亮用趙云、鄧芝在斜谷牽制住了曹真的大軍。只要馬謖能夠在街亭拖住張郃,諸葛亮的大軍就能慢慢平定雍涼,那樣曹魏就無能為力了。
而且守街亭,本來就不算多復雜的一項任務,馬謖只需要按照諸葛亮的部署,穩穩當當地守在那里,給諸葛亮贏得一些時間,等諸葛亮徹底搞定雍涼就可以率大軍趕來,那樣幾個張郃也沒機會。可惜街亭一敗,讓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功虧一簣,曹魏自此也有了防備。
第三,諸葛亮平息眾怒。諸葛亮殺馬謖,不單單是軍事方面的考量,也有著政治斗爭的因素。劉備臨終前囑咐諸葛亮“馬謖不可大用”,戰前大家也都推舉魏延、吳懿任先鋒,可是諸葛亮卻“違眾拔謖”,結果招致慘敗。
蜀漢的內部并不是鐵板一塊,荊州派、東州派、益州派林立,劉備死前又經歷了夷陵慘敗,諸葛亮能夠穩定住局面已經不容易。現在如果不殺馬謖,不但是因私枉法,更難以統御各個派系,所以馬謖不得不殺!
綜上所述,在我看來,馬謖不得不殺,而且馬謖死得一點也不冤枉。誠然,馬謖或許有些軍事方面的才能,但那只是紙上談兵,諸葛亮對馬謖真是錯付了……所以殺了馬謖也沒什么可惜的!
參考文獻:《三國志》裴松之注、何茲全《三國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