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的尊嚴是人類心靈里最敏感的角落,保護兒童的自尊心就是保護兒童的潛在力量。
劉震云在作品《一日三秋》中,塑造了陳明亮這樣一個懂事又讓人心疼的形象。
陳明亮三歲時,生母去世了,過了幾年,繼母過門,生父就把他留在延津,委托朋友李延生收養陳明亮。
李延生看在交情上,對明亮還算不錯,但他的妻子胡小鳳卻并沒有多親近明亮,只是看在錢的份上,給口飯吃。
平日里明亮犯點小錯,也不勸誡,就當眾指桑罵槐地臊他;明亮有什么秘密,也不尊重,就當笑話隨意給別人講著。
為了討好養母,明亮一心認真學習,成績在班里總是名列前茅,還因為物理格外優秀,被戲稱為“牛頓”。
本來好好的學習苗子,只要學下去,遲早出人頭地。
可惜,在明亮十六歲那年,因為生活費的中斷,胡小鳳看他更加不順眼,還當著他的面嚷嚷著他是別人家的種,沒人要了,自己不能白養一個吃白飯的人。
明亮連續聽了四個月的風言風語,終于決定申請退學,去了鹵豬蹄店打工。
作家尼爾·波茲曼在《童年的消逝》中寫道:“沒有秘密,就沒有兒童時代。”
作為父母,我們總想在分享中尋找共鳴,有時忽視了界限,破壞了孩子的隱私。
而幾乎所有的孩子,得知秘密被父母揭露,都會產生強烈的憤怒和羞恥感。
就像一位網友吐槽她的媽媽:“媽媽是個偷窺狂……整天像防賊一樣防著她,真的很累。”
親子關系的冷卻與破裂,有時就是從父母輕易揭露孩子的隱私開始的。
下面這三個隱私,父母盡量不要揭露,保護孩子成長的邊界和尊嚴。
01
不過多打探孩子的隱私
看過一個新聞:一名大二女生因為不滿父母在她的臥室安裝攝像頭,瞞著父母獨自一人來到北京做兼職,又擔心父母找她,還向警方提前報備。
而類似的事,在網上一抓一大把:
有網友吐槽:父母不敲門就進自己房間,反復說了很多次都不聽,讓他覺得很窒息。
評論區網友紛紛表達共鳴:“讓父母有邊界感真的太難了”“所以我一畢業就離開了家”“我寧愿一個人住也不想跟父母一起住”……
還有一位湖北媽媽,收拾房間時發現了孩子的日記,忍不住好奇心翻看了一下。
孩子放學回家后,媽媽問起日記中的一些內容,孩子得知日記被偷看,火冒三丈。
不但沖著媽媽大吼大叫,還摔門而出,直到晚上十點多都沒有回來,膽戰心驚的媽媽只好報了警。
父母打探、窺視孩子的私生活,會讓孩子感到尷尬、困擾、憤怒;
父母侵犯隱私帶來的不安全感,還有可能破壞孩子的自尊心。
一個連自己的房間都無法守護的孩子,如何能在內心建立起自我認同?
哪怕父母的用意是好的,但當孩子感到自尊心受到踐踏,也會采取一系列措施來反抗父母、捍衛自我。
就像一些允許家長遠程監控孩子的APP,因為被很多家長用來監視孩子使用手機的情況,引起孩子們的強烈不滿。
記者采訪了一位小學六年級的孩子,孩子說:“我們肯定不希望家長給我們的手機安裝遠程監控的APP,但是沒辦法,誰讓我們是小孩子呢,所以我們都說要去這個APP下載的鏈接下方留言、發評價,把它的評分拉下來,最好能退出應用商店。”
記者在應用商店里一看,發現很多允許家長監控孩子的APP都被打了低分:10分滿分,這些APP很多都在3分以下。
為了保護自己的隱私不被家長窺探,孩子們絞盡腦汁阻止父母。
然而,很多孩子正處在應該好好讀書的年紀,把額外的精力用在對付父母上,還能心無旁騖地學習嗎?
更別說,隱私被父母隨意窺探,也會對孩子的身心造成不良影響。
發展心理學家研究發現:3歲左右的孩子就開始萌生出隱私意識;到了六七歲,孩子開始建立自己的隱私體系。
如果孩子能建立好隱私體系,內心充滿安全感和歸屬感,會愿意和父母談論自己的私生活;
如果父母沒能幫助孩子建立好隱私體系,孩子內心沒有安全感和歸屬感,“家”對他們來說,就成了一個不可信任的、危機四伏的地方。
02
不泄露孩子的“黑歷史”
一輛私家車上,一名小男孩被車窗玻璃卡住脖子,怎么也拔不出來,疼得哇哇大哭。幾名好心人看到后,立刻聯系家長并進行施救,最終成功救下孩子。
有人用手機錄下了整個過程,剪輯成短視頻,發布到網上,獲得了很多網友的點贊。
誰料,孩子的母親看到這條視頻,立刻聯系發布者,要求他刪除。
理由是泄露了孩子的“黑歷史”,對孩子未來的成長不利。
這件事被媒體報道后,引發了很多爭議,有人認為孩子的母親“忘恩負義”,但更多的人覺得“就該這樣做”。
隨著互聯網、短視頻的日益發展,很多人喜歡在網上記錄生活。隨手翻翻,就能看到很多人在“曬娃”。
看似溫馨的一幕幕,其實埋下了諸多安全隱患。
一位網友說,他的爸媽特別喜歡把他的事當成茶余飯后的談資,每逢走親戚,大家都會聊他的糗事和“黑歷史”。
甚至有人從他爸媽的朋友圈里,翻出他的丑照,當眾拿給他看,讓他感到尷尬又憤怒。
在父母眼里,孩子的一切都是可愛的,忍不住與人分享也是人之常情,但站在孩子的角度來說,這可能會引發一連串“后遺癥”:
孩子可能會因為這些“黑歷史”遭到惡意嘲笑;
可能會被同齡人指指點點、抬不起頭來;
還可能會在未來求職、交友時遭遇“絆腳石”。
6歲女孩奧利弗的父母特別喜歡曬她的“黑歷史”,除了丑照,連洗澡的照片有時也會放到網上。奧利弗懂事之后,對這種行為表現出極大的抵觸和憤怒。
她認為,父母的職責是保護孩子不受傷害,而不是利用她的“黑歷史”博取關注。
盡管年紀還小,但父母曬她的“黑歷史”這件事,已經給她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心理創傷。
新罕布什爾大學法學院教授普朗科特說:“在許多方面,我們用數據抉擇,剝奪了孩子們太多的自由。”
不曬孩子的“黑歷史”,把隱私還給孩子,更有利于幫助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
作為父母,要謹慎選擇分享內容,保護孩子的隱私和自尊。只有這樣,才能讓愛成為孩子成長的助力而不是傷害。
03
不擅自干涉孩子的社交
一位媽媽偷看孩子的聊天記錄,發現孩子和同學說的都是英文。
她覺得好玩,把孩子的聊天記錄發到網上,吐槽說:“幸好我學歷還不錯,小學英語還是能看懂的。”
還跟網友討論:“你們幫我看看,跟孩子聊天的到底是男生還是女生?”
雖然這位媽媽沒有惡意,但她偷看孩子的聊天記錄,還在網上進行傳播這種行為,其實無形中傷害了孩子。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的尊嚴是人類心靈里最敏感的角落,保護兒童的自尊心就是保護兒童的潛在力量。”
孩子用語言抒發感受、交流情感、詮釋自我,原本是一件自由快樂的事;
但父母常常打擾這份快樂,這背后,或許是害怕孩子學壞的焦慮,又或許是對孩子內心的好奇。
盡管父母不是有意打擾,可孩子還是能感受到:自己不被父母信任,在父母面前得不到尊重和認同。
04
有句話說得好:“孩子是我們明天的種子,有著無限的可能性。”
隱私,是孩子自尊心、安全感、表達欲的最后一道防線。
這道防線被好好維護,孩子才能明確未來的方向,擺正道路不走偏。
子女的隱私,不隨意窺探;
子女的“黑歷史”,不肆意傳播;
子女的社交,不擅自干涉。
明智的父母,深知這三點蘊含的道理。
孩子的人生,自有他們的精彩;作為父母,我們要做那個不過多干預和叨擾,愿意為他們鼓掌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