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4年,安徽涇縣。
這是一個明媚的春日,盛開的桃花,映著陽光,別有一番美麗。
腳下的桃花潭風平浪靜,是行船的好時候。
李白登上了船,他要離開這里了。
船夫擺開陣勢,就要開船了。
忽然,岸邊傳來熟悉的歌聲。
“是他?!?br/>
李白叫停了船夫。
他回眼望去,遠處走來的,正是他的朋友——汪倫。
李白犯了嘀咕:他不是說有事,不能來相送么?
汪倫快步走來:太白今日啟程,我來遲了。
望著風塵仆仆的朋友,李白心中感動不已,當即吟道: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友人相送,無以回報,以此詩相贈吧。
后來,《贈汪倫》傳遍寰宇,老幼婦孺皆知。
而汪倫,這個歷史上最最普通的人,留名不朽。
可是,李白的粉絲那么多,為什么只有汪倫最有名呢?
如果魏萬知道這事,會不會心痛得跳腳。
魏萬是誰?
李白的鐵桿粉絲,比汪倫還鐵。
唐代是一個盛產偶像的時代,仙風道骨的李白,擁有粉絲無數。
魏萬就是李白的鐵桿粉絲。
跟李白見一面,是魏萬的愿望。
機會總是留給主動出擊的人。
為了達成這個愿望,魏萬跟著李白的蹤跡走。
要知道,在古代,沒有高鐵沒有飛機,最好的交通工具就是馬車。
交通不便不說,又沒有手機微信,信息不通。
聽說李白在河南,魏萬趕緊跑到河南。
到了河南,聽到李白又去了山東,到了山東,李白跑到了江蘇。
跨越幾個省,行路三千多里,如此追星,堪稱“瘋狂”。
一路追來,一路錯過。
世間該相遇的人,一定會相遇。
終于在揚州,魏萬追上了李白,見到了心心念念的偶像。
見到李白,魏萬很激動,李白也很激動。
李白說:你以后的文章必定會天下聞名。
從來都是李白被人夸,難得看他夸人。
他把自己寫的詩文都交給魏萬,讓他為自己編成文集。
世間沒有不散的筵席。
魏萬要回家了,他隱居在王屋山。
李白揮毫寫下一首《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
《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并序》
王屋山人魏萬,云自嵩宋沿吳相訪,數千里不遇。乘興游臺越,經永嘉,觀謝公石門。后于廣陵相見,美其愛文好古,浪跡方外,因述其行而贈是詩。仙人東方生,浩蕩弄云海。
仙人東方生,浩蕩弄云海。沛然乘天游,獨往失所在。
魏侯繼大名,本家聊攝城。卷舒入元化,跡與古賢并。
十三弄文史,揮筆如振綺。辯折田巴生,心齊魯連子。
西涉清洛源,頗驚人世喧。采秀臥王屋,因窺洞天門。
朅來游嵩峰,羽客何雙雙。朝攜月光子,暮宿玉女窗。
鬼谷上窈窕,龍潭下奔潈。東浮汴河水,訪我三千里。
逸興滿吳云,飄飖浙江汜。揮手杭越間,樟亭望潮還。
濤卷海門石,云橫天際山。白馬走素車,雷奔駭心顏。
遙聞會稽美,且度耶溪水。萬壑與千巖,崢嶸鏡湖里。
秀色不可名,清輝滿江城。人游月邊去,舟在空中行。
此中久延佇,入剡尋王許。笑讀曹娥碑,沉吟黃絹語。
天臺連四明,日入向國清。五峰轉月色,百里行松聲。
靈溪咨沿越,華頂殊超忽。石梁橫青天,側足履半月。
忽然思永嘉,不憚海路賒。掛席歷海嶠,回瞻赤城霞。
赤城漸微沒,孤嶼前峣兀。水續萬古流,亭空千霜月。
縉云川谷難,石門最可觀。瀑布掛北斗,莫窮此水端。
噴壁灑素雪,空濛生晝寒。卻思惡溪去,寧懼惡溪惡。
咆哮七十灘,水石相噴薄。路創李北海,巖開謝康樂。
松風和猿聲,搜索連洞壑。徑出梅花橋,雙溪納歸潮。
落帆金華岸,赤松若可招。沈約八詠樓,城西孤岧峣.
岧峣四荒外,曠望群川會。云卷天地開,波連浙西大。
亂流新安口,北指嚴光瀨。釣臺碧云中,邈與蒼嶺對。
稍稍來吳都,裴回上姑蘇。煙綿橫九疑,漭蕩見五湖。
目極心更遠,悲歌但長吁。回橈楚江濱,揮策揚子津。
身著日本裘,昂藏出風塵。五月造我語,知非儓儗人。
相逢樂無限,水石日在眼。徒干五諸侯,不致百金產。
吾友揚子云,弦歌播清芬。雖為江寧宰,好與山公群。
乘興但一行,且知我愛君。君來幾何時,仙臺應有期。
東窗綠玉樹,定長三五枝。至今天壇人,當笑爾歸遲。
我苦惜遠別,茫然使心悲。黃河若不斷,白首長相思。
全詩120句,正文600個字,比名作《蜀道難》長出一倍有余。
詩中詳述了魏萬吳越之游的經過,瀟灑飄然,生動傳神。
李白還將魏萬與古之賢者相比,訴其風采。
愛訪仙求道,愛游歷,是李白與魏萬的共同特點,對于這個朋友,李白十分看重。
結尾“我苦惜遠別,茫然使心悲。黃河若不斷,白首長相思?!笨梢娝牟簧嶂椤?/p>
魏萬歸家后,不負李白所托,編寫《李翰林集》,可惜的是,此集并沒有留傳下來。
有人為魏萬鳴不平。
明明是李白非常看重的朋友,又是贈詩,又是托付詩文,可一直以來,魏萬的名氣卻遠遠不如汪倫。
其原因有二。
原因一:《贈汪倫》坦率直白,至情至性。
《贈汪倫》是一首杰作。
古人寫詩,多含蓄,愛用典。
往往一首詩,短短四句,解釋就有一大篇文字,用典的話,就更長了。
而《贈汪倫》直白率真。
沒有一個生僻字,意思簡單,讀完就明白了。
往往簡單的詩,傳播得越快越廣。
開篇就直帶姓名: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有主人公,有故事情節。
后面兩句抒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空靈有余味,自然又情真。
用深千尺來自比汪倫的友情,不晦澀,太好懂了。
懂得人多,傳播得就廣。
第二個原因:《贈汪倫》入選小學教材。
絕大部分人第一次讀到這首詩,是在小學課本里。
詩詞君也是。
小學時,坐在教室里,跟著老師讀完這首詩。
從此,李白和汪倫這對好朋友,伴隨著《贈汪倫》,印在了腦海中。
人總是渴望友情的,《贈汪倫》是友情的最好代表。
相比之下,《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山》過長的篇幅,傳播受限,沒有《贈汪倫》傳播廣。
而這也許就是魏萬不如汪倫有名的原因吧。
不管有名與否。
在那個時代,魏萬和汪倫是真真切切感動過李白的人。
他們,一個千里追尋,一個踏歌相送,給了李白感動,才留下傳世的名篇佳作,一直感動著后來人。
當塵世間的感動幻化為詩,就有了永恒的紀念。
感謝汪倫,感謝魏萬,感謝李白,有了他們,才有了動心心魂的情感體驗,才有了感動千年的詩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