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透文史,點擊好看
作者:林森
編輯:莉莉絲
我們知道,作為后先主時代蜀漢政權的當家人,諸葛亮一生都致力于北伐曹魏、光復中原,甚至可以說,北伐成為了孔明后半生全部事業的代名詞,其生命不息,北伐便不停歇。然而眾所周知,在魏蜀吳三國中,蜀漢始終是國力最弱的那一個。
即便是諸葛亮自己也不得不承認:“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前出師表》)而在《太平御覽?卷八百一十五》的《諸葛亮集》中,孔明說得更透徹:“今民貧國虛,決敵之資,唯仰錦耳。”由此看來,對于自己究竟幾斤幾兩,孔明是心中有數的。但讓人頗為不解的是,即便國力如此不濟,終孔明一生,其都致力于討伐比蜀漢強大得多的曹魏,以致“出師未捷身先死”。
那么,明知與對手的實力不在一個量級上,孔明為何還要屢屢向強敵發難?丞相大人這般執著,難道真是為了完成先主劉玄德“光復漢室”的遺愿、以報先帝知遇之恩?
上圖_ 諸葛亮北伐線路圖
不伐賊,王業亦亡
應該說,對于蜀漢得以立國的基礎,諸葛亮看得很透徹。早在隆中為劉備謀劃三分天下時,他就旗幟鮮明地告訴以復興漢室為己任的劉皇叔:“今操已有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之爭鋒。”(《三國志?諸葛亮傳》)
可以說,在中原王朝的經濟中心尚在黃河流域時,誰據有北方,誰就掌握了爭霸的主動權。這也就能夠理解為什么中國古代史中大部分統一戰爭,最后都是北方統一南方。
上圖_ 黃河流域地圖
三國前后的歷史一再證明,因戰亂導致北方勢力特別是經濟水平的式微,是南方割據政權得以存在的基礎;一旦北方完成經濟恢復,統一就將進入倒計時,南方絕無繼續割據的可能——這就是孔明所謂“今天下三分”的經濟基礎。
在諸葛亮北伐前,曹魏據有天下十四個州中的十個,蜀漢只有益州一地。而在古代經濟生活中比土地還重要的人口指標上,曹魏有66萬戶、443萬人,而蜀漢只有28萬戶、94萬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種差距直接反映到雙方國防力量的對比上,就是蜀漢即便在鼎盛時,軍隊也就十萬左右,不及曹魏的五分之一。
可見,在經濟與軍事實力雙重不足的情況下,如果坐等曹魏發展壯大,蜀漢只有死路一條。
上圖_ 三國鼎立
所以,孔明北伐的一個重要考量,便是無法讓曹魏順利完成經濟恢復。因為雙方體量上的巨大差距,決定了時間永遠站在曹魏這邊。只要時間足夠,有先天體量優勢的曹魏將會因為中原經濟的恢復,遠遠地將只占據益州一地的蜀漢甩出好幾條街。事實上,曹魏對自己的這種優勢也是很清楚的。魏臣孫資就上疏魏明帝曹睿:“但以今日見兵,分命大將據諸要險,威足以震攝強寇,鎮靜疆埸,將士虎睡,百姓無事。數年之間,中國日盛,吳蜀二虜必自罷弊。”(《三國志?明帝紀》)
而這一策略日后果然被明帝采納,即軍事上采取守勢、注重保境安民與休養生息,以逐步形成對吳、蜀兩國的壓倒性優勢,如此則可收“不戰而屈人之兵”之效。
上圖_ 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
故而孔明如不北伐,就是等死;北伐雖是找死,但一旦打贏就能夠爭得一線生機。舉個大家都熟悉且易懂的例子,假設你和別人玩魔獸對戰。這邊你只有一個基地,但一開局就有好幾個農民采礦。你的對手上來有四五個基地,但每個基地只有一兩個農民采礦。你怎么打?趁著起步時采礦效率高,趕快暴兵出去打,爭取先拿下對手幾個分基地才是正途。要是按部就班慢慢點科技,等對手開始暴兵了,你就完了。與其坐等滅亡,不如奮起一搏——孔明就是在這樣的略顯凄涼的大背景下,拉開了五次北伐的大幕。
那么,蜀漢北伐是否影響到了曹魏經濟的恢復?當然!曹魏重臣司馬孚就曾說:“每諸葛亮入寇關中,邊兵不能制敵,中軍奔赴,輒不及事機……又以關中連遭賊寇,谷帛不足。”“每大軍征舉,運兵過半,功費巨億。”(《晉書.安平獻王孚傳》)。
孔明死后,在蜀漢益衰、曹魏益盛的情況下,劉禪還當了三十年皇帝,這難道不能說明問題嗎?
上圖_ 隆中對
待天下有變,則漢室可興
在《隆中對》里,諸葛亮關于北伐時機格外強調要“待天下有變”時,再出手伐魏。為什么要“待天下有變”?因為在綜合實力的巨大差距下,只有“變”,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曹魏的國力優勢,使蜀漢的勝率不至于為零。這里的“變”,指的是曹魏發生內亂或邊患。如果發生了這樣的“變”,則曹魏就不得不將國防力量向平叛或戍邊傾斜,蜀漢北伐便可獲得重要的戰略“窗口期”。
但可惜的是,終孔明一生,他都未能看到這個對蜀漢來說極端重要的“變”。在曹操、曹丕兩代君主的勵精圖治下,曹魏政權的根基已很牢固。
曹睿執政的前半段也頗有英主之相,堅定地執行其祖父、父親的休養生息之策,這在相當程度上抵消了蜀漢“復興漢室”這面大旗對中原百姓的號召力,《隆中對》里所謂的“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其實更多的不過是孔明的臆想罷了。這與之前光武帝劉秀率軍開入關中時,百姓父老發自內心地喊出“不圖今日復見漢官威儀”(《后漢書·光武帝紀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上圖_ 魏明帝曹叡(204年—239年1月22日) ,字元仲
如此,則曹魏內亂是不可能了。那邊患有可能嗎?孔明時代,遼東的公孫淵還沒有和曹魏翻臉,北部的鮮卑、氐羌等游牧民族也沒有形成氣候。這樣,曹魏最大的邊患就指向了三國中實力僅次于它的東吳。既然這樣,那通過反復北伐,逐漸施加對曹魏的壓力。這樣,曹魏就只能對關中、隴右地區不停地增兵、增糧、增錢,東吳的可乘之機便越來越大,吳、魏交兵的可能性就水漲船高。
即使東吳不出兵,通過接二連三的北伐,只要魏軍稍有疏忽,漢軍就可以消滅魏軍部分有生力量、掠奪曹魏的糧食和人口,則曹魏百姓對政權的不滿會越來越大,曹魏發生內亂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這對于希望看到“天下有變”的蜀漢來說,何樂而不為呢?
上圖_ 東吳版圖
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威廉?麥尼爾在其著作《競逐富強:公元1000年以來的技術、軍事與社會》中認為,正是因為歐洲長期以來的列國紛爭所帶來的激烈政治與軍事對抗,從而造就了歐洲近代的軍事神話。這一規律在中國古代,也具有普世性的一面。正如孟子所言:“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孟子·告子下》)因此,對蜀漢來說,北伐也不失為一個提升國力,尤其是提升國防實力的重要途徑。
那么,不北伐就無法提升蜀漢的國防實力嗎?我們看看諸葛亮自己是怎么說的:“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云、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余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余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復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后出師表》)
上圖_ 涼州
任憑你是多么蓋世無雙的英雄,在歲月這把殺豬刀面前,都注定是不堪一擊的。如果不能盡快北伐,一旦當初跟隨先主南征北戰的那些漢軍老班底全部故去,漢軍軍官階層就會出現嚴重的斷檔。通過北伐,以求在軍隊還有一批能征善戰的宿將時,在實戰中“以老帶新”培養新的軍官力量,對蜀漢而言是應當且必須的。
特別是孔明北伐的核心并非是漢朝舊都長安所在的關中,而是隴右。在中國古代軍事地理上,隴右一直都是一個軍事資源相當豐足的地方。史念海先生在《論諸葛亮的攻守策略》中曾評述道:“若是不取得涼州,則無由獲致兵源與馬匹,也無由解決軍糧問題。在這些條件未達到以前,就東向而爭中原,那無異自取敗亡。”自漢武帝時代李廣家族這樣的“六郡良家子”橫空出世后,隴右涼州就是盛產名將悍卒的尚武之地。
三國時代,董卓、馬騰馬超父子及姜維都是這一地區武人的翹楚。如果控制隴右,收攏當地強兵,再加上關隴一帶富裕的戰馬資源,這就能大大提升漢軍的戰斗力。這不為別的,就是為蜀漢多打造、多留下一批精兵悍將,以便自己身后,蜀漢能夠盡可能久的延續國祚,孔明何其用心良苦矣!
上圖_ 公孫淵(?-238年),字文懿
或許孔明心里清楚,北伐只是一面旗幟,能不能成功只有天知道。但他必須努力,通過以攻為守盡量讓蜀漢“活”得更久一些。孔明的悲哀之處,就在于歷史只給了他巴蜀這么一個有限的舞臺,并且他所料想的“天下有變”,也一直沒有成為現實。
諷刺的是,孔明謝世不久,公孫淵便與曹魏撕破臉皮。而更具爆炸性的是,遼東之亂剛過,數年之后司馬懿就和曹魏皇室刀兵相見,司馬代魏進入了倒計時。此事不僅導致曹魏大將夏侯霸叛逃蜀漢,更使忠于曹魏的武將集團接二連三在淮南拉起反旗,甚至還得到了東吳的支持。
這樣的機會假使擺在孔明面前,漢軍、吳軍、淮南軍、遼東軍一齊發難,歷史恐怕就會重寫。就像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所寫的那樣:“孔明有漢高之略,而無漢高之時。”豈非天意?豈非天意!
參考資料:
〔1〕張明揚 《中國古代戰爭史札記》
〔2〕史念海 《論諸葛亮的攻守策略》
〔3〕宋杰 《三國兵征要地與攻守戰略研究》
〔4〕饒勝文 《大漢帝國在巴蜀:蜀漢天命的振揚與沉淪》
〔5〕威廉?麥尼爾 《競逐富強:公元1000年以來的技術、軍事與社會》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秦漢史、唐宋史、明清史等,點下方查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