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透文史,點擊好看
作者:孫毅
編輯:莉莉絲
1917年,俄國爆發十月革命,成立了世界歷史上第一個紅色社會主義政權——蘇俄。1922年,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
面對西方國家的包圍,蘇聯創造了一個奇跡——快速工業化。具體說來,歐洲國家花了數百年時間才完成工業化,而蘇聯僅用了10年時間就完成了歐洲數百年才能走完的工業化道路,蘇聯僅用10年就讓自己的工業產值超過歐洲所有國家。
那么,斯大林領導下的蘇聯到底是如何在10年時間里完成快速工業化積累呢?
上圖_ 蘇聯的農業
第一,農業政策的調整——斯大林逐漸推行農業集體化,為蘇聯的工業化建設打下良好的農業基礎。
農業集體化政策實施之前,斯大林領導下的蘇聯繼續沿襲列寧的新經濟政策。在新經濟政策的影響下,蘇聯農村經濟模式普遍為相對傳統的小農經濟模式,農民可以把農產品送到集市上做自由交易,私人資本也可以進入農村市場。
但隨著新經濟政策的實施,蘇聯又碰到新的情況:雖然西方國家對蘇維埃的武裝進攻被紅軍打退了,但蘇聯的重工業布局幾乎為零。由于沙皇俄國是一個工業比西方落后很多的國家,日軍又在日俄戰爭中把俄軍打得慘敗而歸。為了避免下一場反侵略戰爭中,蘇聯軍隊重蹈日俄戰爭期間沙俄軍隊的覆轍,斯大林就把列寧設想的“國家工業化”提上了議事日程。
上圖_ 斯大林(1878年12月18日—1953年3月5日)
列寧曾提出“俄國全國要實現電氣化”,蘇維埃俄國在建國初期的任務主要是打退敵人進攻和恢復經濟,因此列寧并沒有鋪開全國范圍工業化建設,也沒有在農村搞農業集體化。列寧去世以后,斯大林成為蘇聯新一代領導人。1924年斯大林上臺后,蘇聯又進行了幾年新經濟政策。隨著蘇聯經濟擺脫一戰陰影,斯大林就在1927年啟動了農業集體化進程,為國家工業化,尤其是重工業建設鋪平道路。
經過蘇聯民眾的艱苦努力,蘇聯已經全面實現了農業集體化和農業機械化建設。農村集體化對重工業發展意義巨大:
首先,農業集體化為農業機械化鋪平道路,而農業機械化節約人力,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節約出的農村人力就能進入工廠,成為產業工人,壯大工人隊伍。
其次,農業集體化有利于余糧征集,余糧不僅保證工業化建設的順利進行,還能為國家增收外匯。當然,蘇聯重工業生產出的農業機械也可以投入農村,實現農村糧食產量的提升。這就是“農村支援工業,工業反哺農業。”
上圖_ 烏克蘭大饑荒 1932年—1933年
雖然說農業集體化建設中出現了一些偏“左”的情況,比如強迫農民加入合作社等情況,導致蘇聯國內的“烏克蘭饑荒危機”。但蘇聯集體化為蘇聯工業化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農業保障,讓蘇聯在短短10年的時間里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工業強國。當然,蘇聯農業集體化的一些錯誤做法也值得后來的社會主義國家汲取其教訓,避免重蹈覆轍。
第二,改善外交環境,實現國外技術引進,快速提升國家工業化。
蘇聯利用農業集體化為國家發展工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是,蘇聯國內的工業技術積累,尤其是關鍵技術積累和人才培養幾乎是一片空白。為了快速實現國家工業化,斯大林打破意識形態的對立,為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提供良好的外交環境。比如,在1933年,斯大林和美國恢復了正常的外交關系。
上圖_ 蘇聯汽車生產線
隨著和西方國家恢復正常外交關系,蘇聯積極從美國引進關鍵技術。蘇聯當局甚至成立跨國合資公司,引入外資,實現關鍵技術的引入。
這里面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蘇聯汽車工業的崛起。1929年,蘇聯當局和美國福特汽車公司簽下價值1300萬美元的合同,其中就包括福特公司幫助蘇聯建立高爾基汽車廠。福特公司不僅建立了汽車廠,更把美國汽車產業鏈的整個體系原模原樣的“復制”到蘇聯。
蘇聯還在全國其他地區上馬了數十家汽車制造廠。這數十家汽車制造廠的設備和技術大都由美國提供。美國還幫助蘇聯培訓了汽車工業的工程師。
上圖_ 第聶伯河水電站1939年建成,位于烏克蘭第聶伯河下游
另外,蘇聯還依靠外國技術援助建立起化學工業、農機拖拉機制造業、飛機制造業、造船業、半導體電子產業、坦克裝甲車工業,蘇聯的第聶伯河大壩就是美國人幫助修建的。
美國幫助蘇聯修建的高爾基汽車廠在二戰期間起了很大作用,蘇德戰爭爆發后,蘇聯紅軍的炮兵官兵駕駛著高爾基汽車廠生產的軍車搭載喀秋莎火箭炮奔赴前線,幫助蘇軍打贏了莫斯科會戰、斯大林格勒戰役、庫爾斯克會戰等一系列重大戰役。在1945年4月16日的柏林戰役中,蘇軍2000多門喀秋莎火箭炮和數萬門其他火炮一次性發射120多萬發炮彈,正式敲響了德國法西斯滅亡的喪鐘。
上圖_ 柏林戰役,蘇聯紅軍使用喀秋莎火箭炮
第三,加大教育投入力度。
工業化建設,沒有高素質的工人和技術人員、科學家是行不通的。為了給國家經濟建設培養人才,蘇聯早在十月革命勝利后初期就投入巨資提高國民教育質量。1918年1月,蘇維埃政府宣布實施學校內的信仰自由,擺脫宗教對學校的影響。1918年5月,蘇維埃政府宣布實施男女合校。女性和男性一起有平等的教育權利。
1918年秋冬季,蘇維埃政府實施免費的九年制統一勞動學校,以最快的速度消滅文盲,教授民眾最基礎的科學文化知識,提升民眾文化水平。蘇聯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還開設勞動課,讓教育不脫離生產實踐。(蘇聯學校每周有10個課時的勞動課,占一周課時的1/3。)1920年年底,蘇聯又把九年制學校改為七年制學校,在七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增加職業學校,培養職業人才。
上圖_ 蘇聯青年男女
1930年之后,蘇聯進入快速工業化時期。為了積累工業化建設所需的人才,蘇聯于1930年開始實施更加普遍的全民義務教育,加大高等院校的數量。1930年,蘇聯全國有190多個高校。1940年到1941年,蘇聯全國有810多所高校。
學校數量的增加帶來了教師數量的緊缺這一問題,蘇聯政府開設培養小學教師的師范學校,培養中學老師和大學老師的師范專科學校和本科師范學院,為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培養了師范生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蘇聯民眾在國內都享受著極其充分的免費教育,上學是不用掏錢的。
國運興衰在于教育。蘇聯教育制度的發展,尤其是高等院校數量的快速擴張,為蘇聯工業化建設積累了豐富的技術人才、工人和科學家,再加上美國幫助蘇聯培養的技術人才,蘇聯民眾的普遍文化水平有了飛躍式提升,這些人才畢業后報效國家,讓蘇聯在10年內快速成長為超越歐洲的工業化強國。
上圖_ 蘇聯的幾個大型項目
第四,提高工人階級的福利體系。
蘇聯工人階級享受著免費教育、租金極低的住房、免費醫療、全額養老金等高福利體系,蘇聯政府給蘇聯工人階級提供的免費高福利徹底解決了工人的后顧之憂,工人不用擔心被工廠開除,因為工人就是工廠的主人。這種高福利體系直至二戰以后才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工廠一步步實施起來。
第五,蘇聯開展勞動競賽。
比如第二個五年計劃時期的“斯達漢諾夫運動”,斯大林本人對斯達漢諾夫運動予以高度評價:“斯達漢諾夫運動的意義就在于:這一運動打破了不高的舊的技術定額,而且往往超過了先進資本主義國家的勞動生產率,這樣就使我國在實際上有可能更加鞏固社會主義,有可能把我國變成最富裕的國家。”
正是以上5點原因,讓蘇聯僅用了10年——2個5年計劃,其工業產值超過了歐洲,成為全球發展速度最快的工業化強國,而“斯大林模式”的工業化建設道路,也給戰后社會主義陣營各國建設本國帶來深遠影響。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秦漢史、唐宋史、明清史等,點下方查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