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儀仗隊究竟是花架子還是真功夫?越南民眾集體瘋狂追星的程度可以說明一切。
胡志明市的街頭,解放軍的軍事禮儀與越南的流行文化激烈碰撞,使得中國儀仗隊以“人類隊列天花板”的姿態成為國際討論焦點。
那么,被外媒譽為“全球第一天團”的儀仗隊是怎么煉成的?越南民眾追星程度如何?
一、中國儀仗隊成TikTok熱搜
越南女生突破安保線圍堵拍照,有人追著軍車狂奔兩公里,社交媒體上“中國儀仗隊老公團”話題24小時內播放量突破3億……
2025年4月25日的胡志明市,中國儀仗隊118名官兵一亮相便引發年輕人的歡呼。在中,儀仗隊員氣勢如虹,他們平均身高1.85米,軍服剪裁貼合體型,禮服上的金色綬帶與勛章熠熠生輝,連前來參演的老撾、柬埔寨軍人都不由自主掏出手機拍攝。
很快,中國軍人踏步向前走的被傳到了TikTok,凡是看過的人都不由得被中國儀仗隊的正步聲與圍觀群眾的尖叫聲吸引。外網有博主統計,中國軍人每分鐘116步的精準節奏、75厘米的抬腿高度、45度擺臂角度,完全符合人體視覺的“黃金分割美學”。
不少國人看到后,內心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不愧是中國軍人的卓絕風姿。
值得注意的是,越南官方媒體也發出提醒:娛樂化解讀不利于正視閱兵的歷史意義。還有一些越南博主發聲:中越兩國在南海問題上仍有摩擦。
二、世界最強儀仗隊的養成
根據權威媒體報道,儀仗隊的新兵選拔非常嚴格:身高1.82—1.90米、五官符合“三庭五眼”黃金比例、瞳孔間距誤差不超過0.5毫米。
當然,初選只是開胃菜,“地獄級”訓練才是重頭戲——每天踢正步2.5萬步,相當于重走長征路;烈日下3小時軍姿訓練,汗液在馬靴里積成水洼;甚至要盯著強光40秒不眨眼,只為練就“刀鋒般的眼神”。
“以如此嚴苛的標準選拔一支儀仗隊伍,有用嗎?”不少人發出了這樣的疑問。
實際上,堅持選拔和訓練這支隊伍是因為歷史的原因。
1946年,為迎接馬歇爾而組建的500人儀仗隊開創了“用身體丈量國家尊嚴”的傳統;
1952年正式建隊,周總理要求“展現新中國氣象”;
1997年香港回歸,儀仗隊員因在暴雨中紋絲不動,被外媒稱為“移動的紫荊花雕塑”。
經過時代的磨礪,曾經的精神愈發煥發光芒,儀仗隊的動作卻更加嚴苛:正步高度從70厘米升至75厘米,擺臂幅度從30度擴至45度。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4年,國家首批女儀仗兵。她們平均身高1.73米,訓練時綁4公斤沙袋練劈槍,完成5000次托槍動作時虎口磨出血泡。
她們的存在打破了“儀仗隊是男性特權”的刻板印象,而在2025年越南閱兵中,女兵持槍劈刺的瞬間,TikTok直播間彈幕刷滿。
三、中國儀仗隊的國際話語權爭奪戰
2010年,中國儀仗隊首次亮相墨西哥閱兵,那時的外媒還是陰陽怪氣——“東方神秘隊列走路姿態引關注”15年后的越南,外媒已經不敢用任何獵奇字眼修飾這支隊伍。因為他們清楚,這支隊伍不是花架子,而是中國人對外進行文化輸出的媒介。
2015年紅場閱兵,儀仗隊高唱《喀秋莎》進而拉近中俄情感;2024年白俄羅斯閱兵后,儀仗隊與留學生合唱《強軍戰歌》引爆全場愛國共鳴??梢姡@支隊伍每次海外亮相都是文化輸出的戰役,所到之處盡顯大國風范。
在此情況下,西方媒體不得不重新審視這支隊伍。當初的《紐約時報》曾嘲諷“中國正步像提線木偶”,但在越南追星事件后改口稱“紀律美學”。對此,國內網友豎起大拇指:最熟悉我們的還是美國,竟然知道“三大紀律八大注意”的紀律美學。
哪怕英國《衛報》則擔憂“中國正成為新型軍事文化輸出國”,越南網友親自下場解釋:越南年輕人在追捧中國儀仗隊的同時,我們本土軍隊招募點擊量暴漲300%,這對我們更有利。
不得不說,這場跨越國界的追星狂歡既是流量時代的偶然產物,更是中國軍隊數十年磨一劍的必然結果。必須強調的是,當越南少女們追逐的不僅是兵哥哥的顏值,更是對一個國家紀律、實力與美學的集體認可時,中國儀仗才能突破“隊列表演者”“花架子”的角色,成為新時代的文化符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