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澎湃新聞報道,烏克蘭軍隊聲稱已經在戰場上實戰部署激光武器。據美國“防務新聞”網站報道,烏克蘭軍隊高級軍官稱,烏克蘭已經部署了激光武器,并聲稱烏克蘭是最早成功開發激光防空武器的國家之一。據稱,這種秘密裝置已在戰場上用于對付低空飛行的目標——主要是無人機。“防務新聞”網站稱,這種激光武器被命名為Tryzub,在烏克蘭語中是“三叉戟”的意思。這是烏克蘭國徽圖案,表明這種武器是國產的。據稱,該武器在實戰中擊落了“敵方飛機”,但烏軍沒有透露更多的消息。
激光武(資料圖)
實測數據顯示,"三叉戟"在110米距離外,能在短短10秒內燒穿1.5毫米厚的鋼板,留下一個直徑2厘米的洞。這種威力足以讓無人機在空中變成一堆報廢的電子垃圾。更讓人瞠目的是,這款武器的理論射程可達3公里,能輕松擊落低空飛行的目標。一些專家甚至認為,它還有擊落巡航導彈的潛力。成本方面,"三叉戟"更是讓傳統防空武器望塵莫及。一次發射的成本僅需幾美元,相當于一杯咖啡的價格,而傳統防空導彈動輒要幾十萬美元。
對比之下,美國同類激光系統功率動輒達到100-200千瓦,而烏克蘭這款卻被專家估計不超過50千瓦。如此看來,"三叉戟"確實更像是技術驗證的演示品,而非實戰武器。但如此簡陋的系統為何還要興師動眾地推出?答案或許是其背后的技術供應商——英國。烏克蘭官方坦言這款系統參考英國"龍火"激光炮的設計,英國軍工領域的這把"龍火"激光炮背后站著英國國防部和工業界的聯合力量。自2017年首次在倫敦國際防務裝備展亮相以來,"龍火"已經吞下了約1億英鎊的研發經費。
激光武器(資料圖)
然而烏克蘭的實戰環境讓激光武器吃了大虧。 東部前線的沙塵暴天氣里,“三叉戟”的有效射程從2公里縮到800米。 有次俄軍卡著沙塵天派出無人機群,烏軍操作員眼睜睜看著激光束在黃沙中“劈了個寂寞”,最后只能抄起高射機槍救場。因此對付高端武器,激光還是不夠看。 俄軍“匕首”高超音速導彈以10倍音速突防,從被激光鎖定到命中目標只需6秒,而“三叉戟”至少需要持續照射5秒才能燒穿外殼。 烏軍防空部隊抱怨:“這玩意兒打慢速無人機還行,碰上真家伙就是滋水槍。 ”
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接受采訪時表示,俄美雙方就俄烏沖突全面解決方案的關鍵部分達成一致并非易事。不過,俄羅斯和美國正在就這些問題進行對話。拉夫羅夫還提到,盡管雙方在國際議程的多數問題上存在利益分歧,但俄美之間的對話正在逐步恢復。雙方已經就如何恢復大使館的正常工作、簡化外交官在對方國家的行動等相關問題上達成了共識。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當天表示,俄羅斯和美國正處于關系正常化以及構建關系的起步階段。
澤連斯基(資料圖)
美國總統特朗普曾表示要在上臺后24小時內結束俄烏沖突,但他的態度卻反復無常。一方面,特朗普批評澤連斯基的領導能力,認為沖突本應在三年前就結束;另一方面,他又反復強調要盡快實現停火。事實上,國際社會普遍認為,俄烏沖突的根源在于美國主導的北約不斷東擴,無視俄羅斯在安全問題上的合理關切,長期圍堵和打壓俄羅斯。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普京才下定決心發動軍事行動。因此,單方面指責俄羅斯或烏克蘭都是不公平的。
目前俄烏雙方的停火提議仍然僵持著,普京的30小時計劃能否順利實施,還是未知數。澤連斯基的30天提議更是遙不可及。美國的態度又讓情況更加撲朔迷離,特朗普的威脅可能會刺激俄烏雙方,也可能讓談判徹底陷入僵局。這場沖突不僅影響著俄烏兩國,也牽動著全球局勢。從能源到經濟,從地緣政治到軍事博弈,俄烏沖突的每一步都在改變著世界的格局。而停火提議看似簡單,實際卻復雜得像一盤亂棋。和平的希望就在眼前,卻始終遙不可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