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家到控江中學的一段路,許敏整整走了33年。道路兩旁的法國梧桐,從小樹苗慢慢長成了遮天蔽日的參天大樹。這段最美的林蔭道,見證了他從青春年少到天命之年,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似水流年。
最開始,他是控江中學初中部的一名學生;之后,他又在這里讀完了高中。考上大學后,他立志當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于是,他又回到了這里。在母校的三尺講臺上,一站就是33年。
正高級教師、上海市特級教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國數學奧林匹克高級教練、全國優秀教師、上海市先進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蘇步青數學教育獎……在許敏的名字前,有數不清的頭銜和榮譽。
2025年,他又獲評全國勞動模范,但他擺擺手,“那是因為我在控江的時間比較長,學校就把榮譽給了我。”33年從教,許敏依然這么介紹自己:“您好,我是控江中學數學教師許敏。”
但“模范”兩字,卻值千金:在學生的心中,許敏是人生難得的領路人,在同事眼里,他是勤勉敬業的前輩,在別人的評價里,他永遠是那個樂于奉獻、甘于平淡的一線教師。
數十年如一日堅守講臺,許敏像園丁般默默守護心中的一畝田,日日、年年辛勤躬身耕耘,孜孜以求春風常拂、桃李芬芳。
課堂上的四個“什么”
“繼續喜歡數學,長大后也要做一名數學教師。”許敏33年的教學故事,開始于在控江中學求學的時光。在自己恩師的指引下,許敏學習數學的熱情被充分激發,在學生時代就立下了獻身教育事業的志向。1992年從上海師范大學畢業后,許敏主動要求回到自己的母校教數學。也是從那時候起,要像恩師一樣“讓學生喜歡數學”,成為他的教育理念,一直到今天。
桃李滿天下,三十多年來,他的學生早已遍布世界各地。他們中,不乏各行各業的翹楚,也有活躍在各個領域的精英。回想起當年在控江遇到許老師的那段時光,他們的感慨不約而同:“沒有許老師,就沒有那個熱愛數學的我。學習數學不只是埋頭刷題,許老師讓我們懂得了什么是‘數學之美’。”
“粉筆灰在陽光下飛舞,黑板上排列著整齊的公式,那個總是面帶微笑的身影轉過身來對我們說:‘數學真有趣,我喜歡’——這是許敏老師留給我最深刻的記憶。”國防領域國家級人才、青年長江學者、現任上海理工大學教授的朱亦鳴,是許敏帶的第一屆學生,他說,就是許敏老師常掛嘴邊的這句話,徹底改變了他對數學的認知,“在應試教育大行其道的年代,許老師用數學本身的美感征服了我們。”
朱亦鳴記得很清楚,那時候男生們喜歡踢足球,許老師就問他們:“哪個角度射門射進球的概率最大?”這是一道沒有固定答案的開放性題目,一下子讓這些男孩子們興趣大增,那些抽象的幾何原理也突然變得觸手可及。當年大家湊在一起尋找答案的場景依然讓朱亦鳴歷歷在目,他說:“我們在許老師的引導下,領略著數學與自然、藝術、生活的奇妙聯系,這種教學理念就像播撒在我心中的種子,隨著年歲增長而茁壯成長。”
這份對于數學的熱愛,帶著朱亦鳴考入上海交通大學物理系,之后進入日本東京大學攻讀博士,更指引著他成為更多年輕學子的引路人。“如今我的科研工作,就像當年求射門角度那樣,沒有固定的答案,但需要更開放性的思維和探索的勇氣,這些,都是許老師傳授給我的寶貴財富。”
現任瑞銀企業管理(中國)有限公司總經理的鄭韻清,在剛進入控江中學時,和許多這個年紀的女孩一樣,對于數學有些“發怵”。“數學沒有很難,這是許老師跟我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鄭韻清說,許敏老師的教學方法很特別,他會用生活中許多事例來作比喻,讓看上去很艱澀的數字“深入淺出”。
聽過許敏課的老師學生,都會感嘆許老師的課很“有勁”。聽過許敏老師課的人,都會被課堂里和藹、寬松、民主的氣氛深深感染。許敏一貫反對應試教育,反對題海戰術,強調過程教學,給學生以充分理解和想象的空間:比如,上基本不等式時,他通過最簡單的不等式,演變出一系列的不等式,讓學生掌握推導方法。上高中復數章節時,他先回顧初中的有理數、實數的產生過程,突出數的本質在于運算,使學生了解整個體系,融會貫通。他把相對抽象、枯燥乏味而繁難的教學過程化為具體而活潑的思維活動的體驗,點燃了學生心中求知和創造之火。
從教的三年后,他帶教的班級就取得全市數學競賽團體第一名(其中五名學生滿分)的佳績。這些年來,他指導的學生先后有一百六十余人次獲得全國及市級競賽獎項,并拿過五次全市團體前三的好成績。
“什么,是什么,為什么,還有什么”這是許敏數學課上必問的四個“什么”,從推導到創新,都在這四個“什么”之間。許敏這樣理解“教師”兩個字的含義:“做老師不僅要把學科知識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是學科素養的培養,這樣對學生而言才有收獲,這種收獲不僅是成績上的,更多的對他下階段和未來的學習和生活起作用。”
“愛”背座位表的許老師
毛培菁是控江中學的青年數學教師,是許敏的徒弟。跟著師父七年,她記得最清楚的一個場景是許敏和2021屆高一12班學生見的“第一面”。
“第一堂課,許老師就喊出了所有學生的名字,準確無誤。我當時頗受震撼,學生們也一樣。從震驚到欽佩,就這樣,一節課在師生其樂融融的對話交流中順利結束。”毛培菁說,事后她才知道,許老師為了記住所有學生的名字,提早問班主任要來了座位表,然后按照順序一個個背下來。
原來,這是許敏長久以來養成的習慣。“我還記得我到控江初中部讀書的時候,我的班主任吉巧根直接喊出了我的名字,我當時就被驚到了,當時一下子覺得,這個老師好親切,”許敏說,在他當老師后,他就把這個“小技巧”用到了自己的教學中,“學生們會覺得我們的關系很親近,跟我小時候一樣,課上互動就會更融洽一些。”
做什么事都很嚴謹,一如事先記住每一屆新生的名字,在教學的道路上,許敏的許多教學“法寶”,都傳承給了徒弟們,也毫無保留地影響了更多的青年教師。
王偉葉,控江中學數學教研組組長,也是許敏的得意門生。他的足跡和恩師一模一樣——2016年,從復旦大學數學系博士畢業之后,他回到了母校,當一名普通的數學教師。
許敏(中)和徒弟王偉葉(右)在楊浦區“登峰計劃”數學研習基地活動中。
許敏當時教會他許多,他都記憶猶新,如今也用在了自己的教學之上。最近,王偉葉剛剛完成了一項數據庫的建設,這里記錄了每一個學生的答題情況和錯誤原因,還有用來舉一反三的海量題庫,是概念不清、方法不對還是計算失誤,他都能用數據“來說話”,學生對自己的短板一目了然。這個數據庫的原型,就來源于許敏當年給王偉葉他們做的學情分析——在那個完全靠“手動輸入”的年代,當王偉葉拿到這份詳盡的分析,讓熱愛數學的他,更多了一份感動。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從教30多年來,許敏已成為經驗豐富的中年教學專家。從2010年至今,許敏擔任了楊浦區第一、二、三屆“中學數學教育名師工作室”主持人,培育出了一批“小名師”,多位學員成長為區學科帶頭人、區骨干教師。
教學不應只有“對和錯”
在控江中學高一(12)班的楊雨時眼里,許敏是個隨時“在線”的老師。因為哪怕再晚,許老師都會秒回她的問題,并且告訴她“早點睡覺”。
這么多年來,許敏始終堅持在一線教學。市屬重點學校主動伸來“橄欖枝”,他婉言謝絕;校領導給他創造“提干”的機會,他主動放棄。許敏說:“我性格內向,不善于打交道,還是安心做我的教學工作好。”但這背后,是他堅守三尺講臺,孜孜不倦不斷學習、創新教學的勁頭。
最初,還是年輕教師的許敏像自己曾經的老師一樣,力爭把一堂課的知識點講好講透徹。“那時候,我就想著要把課講得生動、透徹,但是慢慢地,時代在變化,學生也在變化,我的角色也變了,”許敏說,“現在同學和老師溝通的氛圍非常自由,我就把課堂交給他們。我來配合他們,最后再進行總結歸納。”
在別人的眼中,許敏總是很有耐心,給學生充分展現自我的空間和時間,使他們的數學潛能得到淋漓盡致地發揮。即使學生提出錯誤的問題,他也不一味否定,而是熱情鼓勵學生找到正確的提問題方法,從不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做錯題時,他不直接告訴學生正確答案,而是引導學生找到錯誤的地方,分析原因,鼓勵學生克服困難,在不斷修正錯誤的過程中取得正確的求解方法。
同一個年級、同一本教材,許敏的教案每年都會發生變化。不受以往的經驗束縛,他將每一年的教學經歷,化為下一輪的教改營養,不斷地與時俱進,嘗試更好的新方法,以適應新的學生和新的教育改革發展形勢。
許敏熱愛數學,更把學生視如珍寶。教尖子生,許敏盡心盡力,遇到學習困難生,許敏更是嘔心瀝血。為更有針對性地排憂解難,他經常逐題分析、逐個輔導,花費了大量的課余時間,甚至邀請學生到家里來“開小灶”,不但分文不取,還要給每個學生安排午飯。“一個都不放棄”的一視同仁,讓他贏得了學生的敬重和愛戴。
這幾天,楊雨時又拿到了許敏老師給她批改的作業。在這份作業上,不僅有打鉤和打叉,更有旁邊用紅筆做的密密麻麻的批注——這是許敏這么多年來保留的好習慣。他說:“我和學生之間的交流,不能用簡單的勾或者叉來進行,我希望用我的這些批注,能給他們一些提示,這些錯誤可能會導致怎樣的思維定勢,哪些巧妙的思維過程,又是值得表揚和鼓勵的。希望這些‘交流’,能給他們帶來對和錯之外,更多可以思考的收獲。”
原標題:《控江中學全國勞模許敏老師:躬身教學三十余載,他讓學生懂得“數學之美”》
欄目主編:徐瑞哲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龔潔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