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總榜數據:新能源與燃油車的 “雙軌競速”
2025 年第一季度,中國汽車出口量達 154 萬輛,同比增長 16%,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 58 萬輛,占比 37.7%。比亞迪與奇瑞作為兩大龍頭,分別以21.4 萬輛和25.4 萬輛的出口量領跑,但增長邏輯截然不同:
- 比亞迪:3 月單月出口破 7 萬輛(達 67,307 輛),宋 PLUS 新能源以70,014 輛的季度出口量成為全球單一車型冠軍。其核心優勢在于刀片電池(通過歐盟針刺測試,續航衰減率低于 5%)和DM-i 混動技術,在歐洲市場售價達 35-40 萬元仍供不應求。
- 奇瑞:連續 22 年蟬聯出口冠軍,1-3 月出口 25.4 萬輛,但同比下滑 9.4%。其市場重心從俄羅斯(占比從 41% 降至 31%)轉向墨西哥、中東,瑞虎 7 以2.8 萬輛的季度出口量成為燃油車標桿。
榜單全景(1-3 月):
排名
品牌 / 車企
出口量(萬輛)
同比增速
核心市場
亮點車型
1
奇瑞
25.4
-9.4%
俄羅斯、中東
瑞虎 7(2.8 萬輛)
2
比亞迪
21.4
+120%
歐洲、東南亞
宋 PLUS 新能源(7 萬輛)
3
上汽(MG)
19.4
-5%
歐洲、澳新
MG4 EV(1.9 萬輛)
4
吉利
12.8
+55%
歐洲、拉美
星越 L(1.2 萬輛)
5
長城
9.7
+15%
中東、澳洲
長城炮(5 萬輛)
6
8.3
+28.7%
墨西哥、俄羅斯
長安 CS75(1.8 萬輛)
7
北汽
5.6
+12%
非洲、東南亞
北汽 EU5(0.8 萬輛)
8
江淮
4.3
+40%
中東、拉美
江淮 T8(0.6 萬輛)
9
東風
3.2
+200%
歐洲、東盟
東風納米 EX1(0.5 萬輛)
10
蔚來
2.1
+87%
挪威、德國
蔚來 ET5(0.7 萬輛)
二、頭部品牌深度解析:技術突圍與市場重構
1. 比亞迪:新能源技術定義全球標準
- 刀片電池護城河:通過歐盟 EVS-GTR 認證,針刺測試中無明火、無熱失控,續航衰減率低于 5%。搭載該電池的宋 PLUS 新能源在歐洲實測續航達 500 公里,充電成本比燃油車低 70%。
- 混動技術降維打擊:DM-i 系統在歐洲用戶實測中油耗低至 2.8L/100km,宋 PLUS DM-i 在比利時、英國等市場月銷超 5,000 輛,成為插混車型標桿。
- 全球化布局加速:匈牙利工廠年產能 15 萬輛,2026 年投產后將實現全系本土化生產,徹底規避歐盟關稅風險。
- 俄羅斯市場保衛戰:通過接手大眾、奔馳廢棄工廠,在俄本地化生產瑞虎 7(改名 Xcite X-Cross 7),市占率提升至 23%。但過度依賴俄羅斯市場(占出口量 31%)導致增長承壓。
- 新能源戰略提速:一季度新能源車出口 16.3 萬輛,同比增長 171.8%,瑞虎 8 PHEV 在東南亞銷量激增 230%,成為增長新引擎。
- 技術輸出破局:鯤鵬 CDM 7.0 混動平臺熱效率達 44.5%,免費授權專利吸引歐洲車企合作,星途攬月 C-DM 在希臘成出租車指定車型。
1. 歐盟關稅變局:從 “價格戰” 到 “價值戰”
- 最低售價政策沖擊:歐盟取消 45.3% 關稅,但要求中國電動車最低售價 3.5 萬歐元(約 29 萬元),直接封殺五菱宏光 MINI EV 等平價車型。比亞迪漢 EV 在歐洲定價 4.8 萬歐元,仍比同級奔馳 EQE 便宜 27%,利潤率提升至 35%。
- 技術換市場策略:中國車企加速布局歐洲工廠,比亞迪匈牙利工廠 2026 年投產后本土化率將達 60%;奇瑞與西班牙企業合資建廠,規避貿易壁壘的同時提升品牌溢價 15%。
- 插混爆發式增長:2025 年 1-3 月插混車型出口 16 萬輛,同比增長 179%,比亞迪、奇瑞、吉利成主要推手。奇瑞瑞虎 8 PHEV 在歐洲預售價 4 萬歐元,較同級燃油車低 20%。
- 智能化競爭升級:2025 年出口車型中 60% 將搭載 L2 + 級智能駕駛,蔚來 ET5 的換電模式在挪威覆蓋率達 80%,電池租賃費用降至 135 歐元 / 月。
- 比亞迪 ATTO 3 定價策略:在匈牙利生產的 ATTO 3(元 PLUS)售價 3.8 萬歐元,比大眾 ID.4 便宜 20%,通過本地化生產降低成本 15%。
- 蔚來換電網絡:歐洲換電站突破 200 座,覆蓋 15 國,ET5 用戶月均換電 3.2 次,解決充電焦慮。
- 五菱宏光 MINI EV 顛覆市場:在泰國售價 5 萬元,比當地燃油車便宜 40%,充電成本降低 50%,一季度出口 3.5 萬輛,市占率 13%。
- 奇瑞泰國工廠:年產能 20 萬輛,本地化率 60%,瑞虎 5x 在東南亞月銷超 5,000 輛,成家用車首選。
- 低溫環境質量爭議:部分車型在俄羅斯 - 30℃嚴寒中發動機故障頻發,奇瑞推出 “冬季包”(預熱系統 + 雪地胎),比亞迪在挪威提供終身電池質保。
- 售后網絡短板:歐洲售后網點覆蓋率僅為本土品牌的 1/3,蔚來計劃 2025 年在歐洲新增 100 家服務中心,吉利收購沃爾沃后復用其渠道。
- 文化適配難題:中東用戶反饋車機系統缺乏阿拉伯語語音控制,長城炮推出防彈版車型,江淮皮卡換標雪佛蘭打入拉美市場。
- 技術代差決定市場地位:寧德時代麒麟電池充電 10 分鐘續航 400 公里,華為 ADS 3.0 系統接管率僅 0.3 次 / 千公里,這些技術突破將重塑全球競爭格局。
- 供應鏈本土化升級:2025 年中國車企海外工廠將突破 50 家,墨西哥、泰國成新樞紐,零部件本地化率提升至 60%。
- 政策風險常態化:歐盟碳關稅、美國《通脹削減法案》倒逼車企建立 “從礦石到車輪” 的低碳供應鏈,比亞迪、奇瑞已實現電池閉環回收。
- 出口量:2025 年 1-3 月累計數據,部分品牌全年目標基于行業預測。
- 市場份額:歐洲、東南亞市場數據為 2025 年第一季度市占率。
- 技術突破:引用車企官方發布的 2025 年技術規劃。
#爆料##國產車中你最看好哪個品牌,為什么#
中國汽車出口已從 “價格傾銷” 轉向 “價值競爭”,比亞迪與奇瑞的雙雄格局背后,是新能源技術革命與全球化戰略的深度融合。這場變革不僅重塑了全球汽車產業秩序,更預示著中國從 “制造大國” 向 “技術輸出者” 的歷史性跨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