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下午1時左右,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人民醫院手術室內,一位老年心梗患者躺在手術臺上,院長侯晉與團隊正進行一場冠狀動脈造影支架手術。這是一項心臟血管的微創疏通和加固工程,通過導管將支架送到血管堵塞處,將血管撐開,使血流恢復暢通。可旋轉的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設備是這類手術必不可少的“神器”。
侯晉告訴《中國新聞周刊》,DSA能通過動態三維成像技術,清晰地顯示病人冠狀動脈的狹窄位置、血流狀態等。“這臺設備是我們2013年購買的,很快就要淘汰了。今年,醫院新購置了一臺價值700多萬元的DSA設備,馬上就要投入使用。”
如今,隨著國家對基層醫療的重視,全國縣域內的醫院正掀起一波醫療設備采購的熱潮。2024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安排100億元支持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為縣級醫院和鄉鎮衛生院更新CT、B超等醫療設備。3月6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稱,今年將實施醫療衛生強基工程,為人口較多的縣鄉兩級配齊急需的醫療設備。近期,廣東、河北、江蘇、海南等多省已開始推進縣域醫共體的設備更新,采購預算普遍在數億元以上。
設備采購熱潮
濉溪縣人民醫院設備科副科長楊成宇的辦公桌上,摞了厚厚一沓關于醫療設備采購的文件。楊成宇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現在醫院設備科比以往更加忙碌。去年以來,國家接連發布支持縣域醫療設備更新、采購的政策,設備科需要整理縣醫院以及縣醫院下12家分院的需求。
“縣內設備的更新換代,是在緊密型縣域醫共體系統下統一推進的。”濉溪縣衛生健康委副主任、縣疾病預防控制局局長閆化仁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所謂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即在縣域范圍內,由縣級醫院牽頭,與若干個鄉鎮衛生院及其所轄的村衛生室組建醫療衛生集團,實行一體化管理,讓民眾看病更方便、更便宜。
安徽省在醫共體方面的探索早于很多地方。2015年,安徽省在全國首創縣域醫共體。濉溪縣是安徽省縣域醫共體發展的代表之一,縣內常住人口約91.8萬,其中,農村人口超63萬。為提升診療能力,2016年,濉溪縣啟動醫共體建設試點,3年后,全面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由縣人民醫院牽頭12家分院,縣中醫醫院牽頭6家分院,組建2家醫共體。
閆化仁稱,整個縣域范圍內,無論是縣級醫院還是基層鄉鎮衛生院,都急需補充一批關鍵的醫療設備,尤其是像數字射線成像檢測(DR)、血液透析儀這些使用年限較短、更新頻率較高的設備。以透析為例,縣內鄉鎮的透析患者數量較為固定,因鄉鎮衛生院缺乏透析設備,患者每周3—4次的治療都需要去縣醫院。縣內每個鄉鎮衛生院,至少要配置10套血液透析儀,才有可能實現設備使用費用的盈余。
安徽淮北市,濉溪縣人民醫院手術區。攝影/本刊記者 牛荷
這輪醫療設備以舊換新,并非囊括所有類別。2024年12月,安徽省衛生健康委發布的相關文件指出,新一輪的以舊換新項目只包括CT、DR、超聲診斷儀、DSA等12種設備,根據擬采購需求清單,項目總預算為5.9億元。安徽省衛生健康委相關人士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目前,設備招標仍在走流程。
全國范圍內,多地也在開展縣域內醫療設備的更新。去年3月,國務院印發《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同年5月,針對醫療設備更新,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發布相應實施方案,要求到2027年,醫療衛生領域設備投資規模較2023年增長25%以上。
去年5月,濉溪縣人民醫院接到設備以舊換新的通知。這輪更新中,濉溪縣共計劃采購33臺設備,其中,11家鄉鎮衛生院將分到超過四成的設備,包括DR、超聲診斷儀、麻醉機。濉溪縣人民醫院設備科科長董婕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表示,縣人民醫院的不少設備也到了要更新的時候,但因為要優先考慮鄉鎮衛生院的需求,最終只申報了一臺手術室移動C臂X線機,主要用于術中拍片。
閆化仁表示,在鄉鎮衛生院已配備基礎檢查設備的基礎上,各衛生院將結合自身條件重點打造1—2個專科,開展血液透析、腔鏡手術等。
與濉溪縣不同,貴州省遵義市習水縣由于地理環境特殊,鄉村分布廣泛,醫療服務的覆蓋面臨更多挑戰。習水縣轄26個鄉鎮(街道),戶籍人口近80萬,常住人口為58萬,489家醫療機構中,包括5家縣級醫療機構和26家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山地和丘陵遍布,導致許多居民花很長時間才能到達醫療點。
為滿足人們就近就地就醫需求,習水縣結合實際,將全縣劃分為5個片區,每個片區選定一所重點中心鄉鎮衛生院,按照二級醫院的標準建設,由縣人民醫院和縣中醫醫院幫扶,逐步發展成縣域醫療次中心,再由次中心輻射帶動所轄區域的一般鄉鎮衛生院、延伸服務點和村衛生室,建立了“2+5+N”的緊密型縣域醫共體模式。“全縣的醫療設備采購和更新工作,也圍繞這一布局展開。”習水縣衛生健康局局長劉峰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習水縣人民醫院的不少設備,已快到使用年限。“2025年,醫院的設備采購總預算是1740萬元。”該院醫學設備科主任王玉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表示,今年2—4月,醫院購置了總價值超過292萬元的設備,重點是填補目前無法內部調配的臨床急需設備,包括新生兒專用心電監護儀、細菌鑒定及藥敏分析儀等。
作為貴州省第二批縣域醫療次中心,習水縣中醫醫院土城分院也在不斷更新和擴充設備。土城分院副院長王林銘向《中國新聞周刊》透露,今年醫院計劃開設腎內科,并在6—7月購置10臺血液透析儀,同時增加10張病床,建設血液透析中心。
徐貝克在醫療器械領域有10多年的從業經歷,先后在多家跨國醫療器械企業工作。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國家推行醫療設備以舊換新項目,一方面旨在為整個行業注入活力,拉動上下游企業研發和生產;另一方面,醫療設備“下鄉”,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基層的檢查和診療能力。
李嘯2007年開始從事藥品和醫療器械的銷售工作,如今是國內一家醫療器械企業的銷售總監。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眼下,不少公立醫院面臨運營困境。“這種背景下,誰擁有設備以及設備對應的檢查患者,就意味著能獲得更多收入。這在某種程度上也促成了當下的設備采購熱。”
劉峰表示,習水縣縣級公立醫院醫療設備所獲得的醫務性收入,占縣級公立醫院醫務性總收入的兩成左右,所有鄉鎮衛生院醫療設備所獲得的醫務性收入,占所有鄉鎮衛生院醫務性總收入的10%左右。
資金從哪里來?
濉溪縣和習水縣設備更新和采購的資金來源,與當地縣域醫共體的運作緊密相關。
濉溪縣域內醫院采購設備的主要資金來源包括:安徽省和國家專項項目資金,以及醫院自籌資金。閆化仁表示,縣人民醫院和縣中醫院每年都會進行設備采購和更新,如果沒有專項資金支持,就需醫院自籌資金。這方面,上述兩家縣級醫院年均投入總計接近1000萬元。
濉溪縣百善鎮衛生院是濉溪縣人民醫院醫共體中的一員。該衛生院院長邵向前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表示,鎮衛生院日常設備更新的資金主要來自兩部分:一是安徽省政府的下撥資金,由縣政府發放;二是鎮衛生院的基金池。2021年后,縣內鄉鎮衛生院的收入,扣除運營成本后,可提取55%作為績效獎勵,剩余的45%由縣衛生健康委統籌,作為鎮衛生院的基金池。更早些時候,濉溪縣通過鄉村醫養結合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PP)項目,擴建、新建鄉鎮衛生院,更新設備等。
濉溪縣人民醫院新生兒科病房的一款進口嬰幼兒呼吸機。攝影/本刊記者 牛荷
去年4月,濉溪縣還成功申報國家發展改革委發起的教育和衛生兩項產糧大縣公共服務能力提升項目(以下稱“產糧大縣”項目),該項目資金包括中央預算內投資的6000萬元和地方需自行配套的2481萬元。濉溪縣人民醫院招標采購辦副主任毛傳慈告訴《中國新聞周刊》,6000萬元中,5000萬元用于支持縣醫院的設備購置,這主要得益于醫院在縣域醫共體建設中的優異表現。??
習水縣內醫療設備采購的資金來源,與濉溪縣并不完全一致。王玉估計,每年縣人民醫院都能獲得各級財政補助資金上千萬元。“不過,這些補助資金中,用于人員工資發放的資金占六七成,真正用于設備更新或學科建設的資金相對有限。整體而言,縣人民醫院購買設備,多由醫院和財政根據所購設備金額情況,共同出資”。
劉峰表示,對縣域內的鄉鎮衛生院而言,設備采購和更新的資金除了包括各級財政資金的投入,還有2家縣級龍頭醫院的下沉資金。下沉資金以借款形式下發,鄉鎮衛生院可以通過設備的盈利等方式,逐步償還。習水縣人民醫院招標采購辦主任王勇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最近幾年,縣人民醫院每年基本會下沉幾百萬元給醫共體內的鄉鎮衛生院,用于其購置醫療設備。
此輪全國范圍的醫療設備以舊換新,資金來源包括超長期特別國債、地方財政資金、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資金。去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印發相關通知,明確提出統籌安排3000億元左右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以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兩新”)項目,原則上,這3000億要分配到工業、農業、教育、文旅、醫療等7個領域。其中,涉及醫療設備的資金,是中央財政支持的大規模設備更新專項資金1480億中的一部分。據西南證券去年8月的一份研報,預計醫療領域能分到300億—400億元。
王勇建議,大型設備的投入方面,國家應提供更多的項目和資金支持。如今,縣醫院需要購買一臺用于放射治療的直線加速器,市場上的價格是1000多萬元,完全靠醫院自籌資金非常困難。
地方需自行配套
一名了解濉溪縣縣域內設備以舊換新項目的人士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當接到要求各醫院申報設備更新的通知時,大家以為是國家全額撥款,所以各醫院報的設備換新數額都非常高。當時,濉溪縣的所有醫療機構共報了1億多元的設備更新需求。后來才發現,設備換新的資金分配較緊張,各醫院不得不大幅削減計劃采購的設備數量。
在濉溪縣,鄉鎮衛生院的設備更新需求,需要先報給縣級2家龍頭醫院。前述人士表示,縣醫院醫共體下的12家鄉鎮衛生院中,有的衛生院上報的采購預算高達五六百萬元。邵向前表示,百善鎮衛生院原計劃購買一臺180萬元的國產彩超,但因為預算有限,最終只更新了一臺預算總價為130萬元的設備。
醫療設備以舊換新項目,并非國家全額資助,不同區域,國債資金的支持比例不同。據前述去年5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發布的實施方案,醫療設備更新項目,原則上按照東、中、西、東北部地區分別不超過項目總投資的40%、60%、80%、80%的比例支持。這意味著,安徽省和貴州省需分別自行配套40%和20%的資金。劉峰談道,國家醫療設備以舊換新項目的資金,在貴州縣域范圍內按何種比例分配,目前還沒有一個明確標準。通常,最終的分配方案要由省級衛生健康委發布。
安徽省濉溪縣擬采購的33臺醫療設備,預算總價為1950萬元,申請到的國債資金為572萬元。閆化仁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這一輪醫療設備采購,將由安徽省統一集采。集采后,設備的中標價格會比預算總價低不少。
濉溪縣在“產糧大縣”項目中獲得的5000萬元資金支持,也需要地方配套。“項目的資金結構是國家提供80%的資金支持,剩余20%的資金由縣醫院自行配套,這意味著縣醫院還需要自籌1250萬元。”濉溪縣人民醫院黨委書記楊發武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經過多輪論證、申報和審批后,目前,醫院基本完成了設備采購。
支持設備采購的資金下沉到基層并不容易。“國家對地方的醫療專項項目的資金支持是有限的,最終分配到縣級的資金也是有限的。”董婕提道。閆化仁表示,除了“兩新”項目的資金支持外,濉溪縣也在積極申請中長期國債項目等資金支持,目前尚未有結果。
“中央撥款、地方配套的資金支持模式,對縣域醫院的發展,既是機會,也是壓力。”王勇表示,現在縣級醫院的發展狀況,并不樂觀。大型醫療設備的價格在下降,看似減輕了醫院的采購壓力,但隨著設備的增加,醫院的運營成本也在不斷上升。隨著醫改的深入推進,公立醫院的公益屬性被進一步強調,但配套的資金保障沒有完全跟上。目前,國內很多醫院運營、設備更新、人力投入的支出,要自己想辦法解決,壓力不小。
上左圖:濉溪縣百善鎮衛生院。上右圖:濉溪縣百善鎮衛生院的DR檢查室。下左圖:習水縣人民醫院習酒分院。下右圖:習水縣人民醫院的影像科檢查預約登記窗口。本版攝影/本刊記者 牛荷
“縣級醫院當前的生存環境,既受到醫療資源配置和人口流動趨勢的雙重壓力,也受到醫保政策變化的影響。”上海衛生和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表示,居民醫保是縣域醫療機構的主要購買方。目前,居民醫保基金的收支平衡正面臨挑戰,部分地區甚至已出現赤字。醫保資金緊張的情況下,有些地方無法對醫院發生的醫保費用進行及時、足額的結算。醫院不得不承擔超支部分的資金缺口。
譽方醫管創始人秦永方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醫保基金作為公立醫院的主要收入來源,一旦出現缺口,便直接影響到醫務人員績效工資高低,間接影響到醫院的技術進步和設備更新,進而影響醫療服務質量。”
金春林表示,一方面,基層機構要結合實際需求購置設備;另一方面,對鄉鎮衛生院等基層醫療機構而言,由于實行收支兩條線,且公益性較強,必須有真金白銀向基層傾斜的資金投入,確保基層硬件和設備的提升,才能有效增強地方的社區醫療能力,真正實現“強基層”。
撥付給鄉鎮衛生院等基層醫療機構的資金,也有被“截和”的可能。設備采購需經過鄉鎮衛生院申請、縣衛生健康局審核、財政局批復、招標采購等多道流程。王勇表示,采購設備資金下沉基層的過程中,有的地方可能會將其優先用于保障人員工資等“剛性支出”,導致設備采購預算被擠占。
進院后能用好嗎?
去年11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牽頭并發起的基層衛生健康綜合試驗區發展和綜合評價情況發布,濉溪縣整體進展成效排名第二,習水縣的排名也較靠前。即便是在縣域醫共體已推進得比較好的濉溪縣和習水縣,能否用好設備,也面臨著挑戰。
設備的保養和維修,對醫院而言,是一筆不小的開支。董婕以CT機為例介紹,醫院每年對一臺新的CT機的維護成本,約占設備價格的10%。CT機的核心部件是球管,就像燈泡之于手電筒,壞了要更換。使用頻率高的CT機,基本每兩年就要更換一次球管。
進口的球管,價格昂貴。習水縣人民醫院的4臺CT中,其中一臺是荷蘭飛利浦品牌的CT,使用頻率最高。王勇透露,進口CT的球管每年更換一次,每次的更換費用超過100萬元。盡管設備價格不菲,但從掃描量來看,這臺設備每年能帶來至少1000萬元的收入,足以覆蓋設備采購和日常維保的費用。但并不是所有設備,都能賺回成本。董婕提到,對鄉鎮衛生院而言,由于患者數量少,CT等設備的使用頻率低,實際上很難回本。
設備能否用好,還與用設備的人密不可分。設備下沉,專業人員卻未必愿意跟著下去。在濉溪縣和習水縣,龍頭醫院都會定期或不定期下沉醫生到鄉鎮衛生院,甚至到村衛生室進行技術幫扶和門診坐診。然而,在縣醫院自身醫生資源已緊張的前提下,醫生全面下沉,自然面臨著不小挑戰。劉峰談道,最初讓縣級醫院向基層派人支援時,縣級醫院曾提出過疑問:把醫生派到基層,縣醫院自身怎么發展?
設備操作的難度并不會因為到了基層就變簡單。迄今為止,包括百善鎮衛生院在內的6家鄉鎮衛生院已配置了胃腸鏡系統。邵向前所在的醫院正在安排人員到縣醫院進修操作技術。邵向前再以彩超檢查舉例,彩超結果對許多臨床決策至關重要,尤其在肝膽外科等手術中,彩超常常是初步診斷的關鍵。然而,彩超設備的使用高度依賴醫生的操作技巧。他談到,比如判斷膽囊是否有結石,如果探頭角度不到位或圖像亮度不合適,可能什么都看不見,這時就不能出具準確的診斷報告。
因基層的醫生資源較為缺乏,百善鎮衛生院從2023年開始嘗試使用5G遠程彩超診斷。鄉鎮衛生院的醫生操作彩超時,縣醫院的醫生可以通過視頻實時看到整個操作過程,并遠程指導百善鎮衛生院的醫生調整探頭角度、協助患者翻身或喝水,甚至提醒操作的細節。
在習水縣,為了確保手術的安全性和質量,鄉鎮衛生院的部分手術項目需依靠縣醫院專家團隊到基層提供技術指導和支持。以習水縣人民醫院習酒分院為例,該院副院長馮士林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雖然鄉鎮衛生院已配備了腹腔鏡等先進設備,但遇到特殊手術的患者,就要依靠縣醫院派遣的醫生指導完成手術。目前,該院在心電圖檢測方面也面臨同樣的挑戰:檢查結果需要上傳到縣醫院,由上級醫院的專家出具診斷報告,因為院內醫生尚未獲得出具心電圖報告的資質。
采購后的設備,也可能“吃灰”。趙琳是國內某中部省份一家縣醫院設備科人員,2022年,她所在的醫院曾被要求采購一臺ECMO設備。“這臺設備購置至今,醫院僅用過一次,因為價格太貴了。”趙琳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這臺設備,只要一開機就要支付6萬元的耗材費,若長期使用需更換耗材,還需繼續付費。??當時,使用該設備治療,縣醫院無法醫保報銷。由于醫療條件有限,條件較好的患者會轉診到大城市,條件差的又無力承擔高昂的治療費用。去年,ECMO設備使用已被納入當地醫保,設備科購買了新的耗材,確保該設備在緊急情況下能及時使用。“ECMO設備在緊急情況下非常重要,雖然這種情況發生的概率很低,但醫院還是有必要配備。對縣級公立醫院來說,很多采購決策不僅是基于經濟效益,還有社會效益。”
“基層設備的配置是一個方面,關鍵在于如何使用這些設備。”金春林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設備配置、醫生能力提升和基層醫療水平的提高,這三者必須同步推進。
徐貝克注意到,目前國內一些發達城市的醫院雖然購置了高端影像設備,卻因患者數量不足或專業影像醫師匱乏,造成設備長期閑置。基層醫療機構面臨的困境更為嚴峻:具備相關專業能力的人才大都集中在大城市的大醫院。這樣一來,就形成了一個兩難局面:一方面,基層醫院無力提供足夠有競爭力的薪酬吸引和留住專業人才;另一方面,恰恰因為缺少這些人才,新購設備又無法得到充分利用。
4月10日,在上海舉行的第91屆中國國際醫療器械博覽會期間展出的國產CT設備。圖/視覺中國
國產設備占絕對優勢
全國范圍內,縣域醫共體的設備采購中,國產設備占據絕對優勢。
集采通過批量采購壓低單價,國產設備憑借本土供應鏈優勢,價格普遍低于進口設備。記者在濉溪縣和習水縣醫療機構的走訪過程中,能看到聯影醫療、邁瑞醫療等國產品牌的身影。
濉溪縣和習水縣采購的醫療設備,大部分都是國產設備。濉溪縣人民醫院用獲得的“產糧大縣”項目資金,購買了B超、DR、國產化DSA等多臺設備。毛傳慈提到,所謂國產化產品,即國外品牌在中國組裝生產,這樣的設備不需要進口論證。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外資品牌在中國生產,這一趨勢已逐漸顯現。王玉提到,國產設備價格相對低廉,有助于控制成本。醫院采購時,只有在那些需要高精尖設備且國產設備無法替代的情況下,才會選擇進口設備。
去年12月,海南公布的兩批醫療設備集采項目中,國產醫療器械企業聯影醫療中標24套CT。今年3月,海南衛生健康委公布的醫療設備集中采購結果顯示,總預算1.9億元的200套設備最終以1.19億元完成招標,節省資金超7100萬元,國產廠商邁瑞、東軟醫療、思多科成為最大贏家,外資品牌中僅美國GE醫療以心臟機中標。
“集采對國產醫療器械企業既是挑戰,也蘊含機遇。”聯影醫療高級副總裁繆宏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大型醫療設備因數量有限、配置復雜且醫院需求各異,難以單純以低價取勝。雖然越來越多省份啟動集中帶量采購,但大多只覆蓋CT、DR等臨床用量大、應用成熟、市場競爭充分的耗材;創新器械因臨床驗證與需求預估尚不成熟,暫未納入帶量模式。
楊發武認為,隨著國產設備技術的不斷優化,許多設備的性能和質量已足以滿足基層醫院的絕大多數臨床需求。他強調,如果不使用這些設備,就無法幫助廠商積累使用數據,無法獲得利潤,廠商也無法繼續進行技術研發。
徐貝克表示,在基層,最迫切的問題是“有沒有”,而不是“好不好”。當下,讓更多患者能夠看得上病,哪怕設備不夠先進,本身已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基于這一邏輯,國產設備在醫共體建設中占據主導地位也就不難理解。在他看來,首先,國產設備適合大范圍推廣;其次,本地化的服務更加靈活,且技術發展日益成熟。對基層醫院來說,國產設備的普及,緩解了設備采購的壓力。
但與此同時,國產設備,尤其是一些高端設備的整體性能,仍有待提高。習水縣人民醫院一名眼科醫生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眼科手術對設備的要求極為嚴格,清晰度不足往往會給手術操作帶來很大風險。一些國際知名品牌的眼科設備,在圖像清晰度和觀察效果上,優于國產產品。例如,進行白內障手術時,手術醫生需要極其清楚地觀察到晶狀體前囊和后囊兩層極薄的膜。國產設備在這一細節上尚未達到理想標準,容易導致操作失誤。
該眼科醫生提到,目前,醫院眼科幾乎所有的手術設備均為進口。國內本土眼科設備的品牌較少,技術水平總體處于研發階段。秦永方指出,推動國產替代的方向是對的,但需在“質量不降、標準不低”的前提下穩步推進,否則即便價格再優惠,市場和醫院也不會買單。
金春林認為,基層醫院應更加注重性價比高的醫療設備。此外,基層醫療機構的考核也應更多地關注實際治療能力的提高,而非單純依賴設備。雖然衛生政策上強調基層醫院的功能定位,但要實現真正的分級診療,基層醫院的診療能力必須得到切實增強,特別是在常見病和多發病的診治上,這是實現分級診療的基礎。
(文中徐貝克、李嘯、趙琳為化名)
發于2025.4.28總第1185期《中國新聞周刊》雜志
雜志標題:基層醫療設備采購大爆發
記者:牛荷(niuhe@chinanews.com.cn)
編輯:杜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