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惠州市惠陽區屋頂光伏資源存量盤活項目迎來新進展,在惠陽區疾控中心、城鄉管理和綜合執法局的樓頂,一排又一排光伏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隨著電閘合攏,儀表盤上數字跳動,項目團隊順利完成首批施工點位并網調試,輸送出“第一度綠電”。
該項目由中國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下稱“中建六局”)承建,共涉及219家單位537個施工點位。項目通過利用惠陽區21.81萬平方米存量屋頂資源,打造15.25萬平方米光伏發電站。首批并網標志著惠陽區分布式光伏建設邁入發電運營階段。這種“自發自用、余電上網”模式,達到了單位用電優先,富余電力反哺公共電網的效果,有效減少了碳排放。
中建六局項目負責人孫萌萌介紹:“首批并網點位還包括淡水第一小學、石橋小學、大埔小學、橋背小學等七所學校,第一批發電點位光伏系統裝機容量合計達559.06千瓦,預計年均發電量約73萬度,可滿足該單位日常用電需求的70%以上,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730噸?!?/p>
面對學校、機關單位屋頂情況復雜的現實,項目團隊為每個點位量身定制施工方案,用7個月的時間攻克一處又一處施工難點。
2024年9月,第11號臺風“摩羯”過境,恰逢石橋小學樓頂施工階段,項目團隊遭遇了臺風季的突襲。為不影響學生正常開學,施工組冒雨作業,提前完成防雷接地和支架固定,并確保支架化學螺栓抗拔檢測全部合格。為了讓光伏板在投用后抵抗強臺風沖擊,項目部自主研發了一種光伏組件固定裝置,使組件安裝既牢固又便捷。
屋頂鋪設光伏板對建筑物屋頂荷載提出了較高要求,但項目施工地涉及諸多老舊建筑,為此,項目團隊在施工前進行了嚴格的荷載計算和結構鑒定。為讓老舊房屋滿足光伏電站荷載要求,項目團隊將原設計配重式支架優化為無配重輕量化支架,既確保了安全,又不影響發電效率。
項目負責人孫萌萌介紹:“首批9個點位全部按期并網,無一延誤,第二批施工點位并網工作也在緊鑼密鼓開展中,將進一步覆蓋醫院、社區服務中心等公共領域?!?/p>
在技術創新方面,項目團隊充分挖掘輔助光伏電站建設的“黑科技”,實現了數智化技術與精細化管理的深度融合。創新應用無人機測繪、AI輔助設計、奧維互動地圖、云筑工匠等工具,成功解決了建設點位分散與施工管理難度大的問題,將運營管理人力成本降低了15%。
在能效提升方面,項目深度應用“MPPT最大功率點跟蹤技術”。項目總工程師楊兵介紹:“MPPT控制器可實現智能跟蹤,可以實時監測外部溫度及太陽輻射強度等環境因素變化,進而動態調整電路,檢測光伏當前的電壓電流,自動跟蹤太陽能陣列最大功率點,有效提升發電效率30%以上,真正做到讓每一縷陽光‘顆粒歸倉’?!?/p>
從藍圖規劃到光伏矩陣落成,在惠陽分布式光伏建設一線,新能源建設者以專業智慧破解技術難題,用實干加速項目落地,不僅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注入綠色動能,更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惠陽經驗”,為區域能源綠色轉型提供生動實踐樣本。
采寫:南都記者 李曉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