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大師趙燕俠(1928-2025)
2025年3月19日,京劇大師趙燕俠帶著一生的傳奇與榮譽,以97歲高齡與這個世界作別。此前由于身體原因,趙燕俠先生已經有近八年沒有與公眾見面,但她的藝術以及各種故事、傳說,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連“吃桂圓”“喝黑啤”這些她平日里的生活細節,也經常出現在B站相關視頻彈幕里。在告別儀式上,不少年輕的戲迷帶著啤酒去為她送行。
趙燕俠生在1928年,7歲開始登臺演出,11歲能主演多出大戲。她這一路走來,從眾多頂級的京劇演員中脫穎而出,最終形成“趙派”,既是她個人奮力拼搏的成就,也源于京劇隨時代而變革的潮流。在晚年接受的各種采訪中,她談起很多往事,常讓人覺得風輕云淡的,實則她這一生的經歷,無論臺上臺下,都當得起“波瀾壯闊”這四個字。
拼搏而出的一代宗師
京劇《大保國》中有一句著名的唱詞,“江山只有爭斗,哪有禪讓之理”,這用在清末民國時期京劇市場與演員的代際更替上,十分恰當。京劇從清末開始走上頂峰,一直流行著主演挑班的班社制,一代代的演員,從老到少,從生旦到凈丑,演出營業永遠是第一位的。無論名望多高、資歷多老,一旦演出不能賣票了,就會迅速被市場與行業所淘汰,這種殘酷程度堪比“叢林法則”,所以舊時藝人常說梨園行“不養老,不養小”,到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隨著坤伶的崛起與觀眾審美的變化,這種競爭更加激烈。趙燕俠從小就是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太懂得“衣食父母”這四個字的分量了,她晚年常說“我這輩子誰也敢得罪,就是不能得罪觀眾”。
與同時代出身于科班、戲校的很多演員不一樣,趙燕俠自幼是父親趙小樓培養起來的,可嚴苛程度甚至有過于科班與戲校,她學戲受過無數體罰,挨打是家常便飯。跟父親學戲,錯了要打,對了也要打——“為了讓你記住”。冬天,她到河邊,對著冰面喊嗓子,直到哈氣把冰面化開為止。就在這種今人難以想象的情景下,趙燕俠練出了一身非常扎實的基本功,文武全才,打下了一生受用的功底。
《花田錯》趙燕俠飾春蘭
趙小樓對于女兒的培養,有種孤注一擲的心理:家里經濟條件不好,所有的希望寄托在趙燕俠的身上。當時京劇演出,一個班社里挑班的演員唱大軸,在演出廣告上掛頭牌,地位最高、收入最多,但本事也得夠用。趙小樓對趙燕俠的要求就是,必須永遠掛頭牌,不能掛二牌,一旦成了二牌演員,再回頭牌就難了。1943年,15歲的趙燕俠在北京正式演出的一場戲,就是掛頭牌演出《十三妹》,不惜重金請來葉盛蘭、侯喜瑞、馬富祿做配角,從此一舉而紅。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北京京劇界,僅就旦行而言,老一代的荀慧生、尚小云、筱翠花等還經常演出,新一代演員言慧珠、張君秋、吳素秋、李玉茹、宋德珠、毛世來等已嶄露頭角,在這種近乎白熱化的市場競爭中,15歲的趙燕俠要占取一席之地,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在一場場戲的演出中,趙燕俠建立起了自己的燕鳴社,獲得了自己的觀眾與市場。新中國成立后,燕鳴社改為燕鳴京劇團,從京津滬漢到二線城市,一直保持著很高的上座率。有觀眾整理了1956年《北京晚報》上部分劇團的售價情況,趙燕俠劇團的售價基本是在5角到9角,荀慧生、尚小云、張君秋劇團的售價也就是5角到1塊。不管地位多高、資質多深的演員,與趙燕俠唱對臺,至少很難占得上風,“神擋殺神,佛擋殺佛”,在她身上并非虛言。
五大頭牌
直到1960年,趙燕俠帶著整個劇團,加入到北京京劇團任副團長,與馬連良、譚富英、裘盛戎、張君秋并掛“五大頭牌”,成為轟動京劇界的一件大事。馬連良、譚富英的資歷自不必說,早已名滿天下,張君秋與裘盛戎,也是業內外公認的新流派創始人,能與他們并列,可見趙燕俠的地位與影響。入團首場演出,譚富英為她開場唱《摘纓會》,而后馬連良又與她合作《烏龍院》,以示團結。
此時北京京劇團“五大頭牌”并列,全是曾經挑班的頭路演員,協調得再周到,亦難免會有碰撞之處。在這種環境中,趙燕俠格外重視自己的地位,有的時候會很“橫”。在外地演出,因為住宿條件有差別,她就向馬連良提出異議。在北京演出,北京京劇團常分在幾個劇場,有一次趙燕俠在工人俱樂部演《盤夫索夫》,同天晚上馬連良在廣和劇場演《淮河營》,一千多人的工人俱樂部賣了個滿座,廣和座位少,卻只上了八成座,馬連良立即提出回戲不演。這種齟齬,在今天看來,更多的是源于藝術家對于自身名譽與藝術的珍視。
《玉堂春·監會》趙燕俠飾蘇三
張君秋與趙燕俠,均以《起解·會審》為代表作。北京京劇團派戲,頭一次趙燕俠《起解》,張君秋《會審》,劇場滿座,這尚在人們的意料之中。可第二次改為張君秋《起解》,趙燕俠《會審》,這就引起了極大轟動。敢在張君秋的黃金嗓音之后接《會審》,觀眾太好奇了。演出時,劇場效果依舊熱烈,她的表演并不因為前面張君秋的美妙歌聲而減色。1963年,北京京劇團赴香港演出,馬連良、張君秋、裘盛戎、趙燕俠共同領銜,她也演了這出《起解·會審》,很受觀眾歡迎,還有她個人的《碧波仙子》等戲,《大公報》上有多篇文章,對她的評價很高,這時她的個人風格與代表劇目已經形成了,“趙派”呼之欲出。
《白蛇傳》趙燕俠飾白素貞
趙燕俠一生的主演經歷,讓她對劇場效果、觀眾反應格外重視,像她演《白蛇傳》,請原作者田漢為她在“合缽”一場寫一大段唱詞,田漢覺得這出戲唱段夠多了,可趙燕俠的回答很簡單也很直接,“斷橋之后觀眾起堂,這不好吧”,當時北京唱《白蛇傳》有好幾份,中國戲校也唱,中國京劇院也唱,只有趙燕俠提出了這個問題。而“掛頭牌”的意識,更貫徹了她的一生,晚年參加各種演唱會,她仍非常看重這一點,有的演員因為年齡長于她,演唱順序排在她之后,趙燕俠就提出意見,“他以前在我班里是唱開場的,不能排在我后面”。2011年重陽節老藝術家演唱會,她與張百發先生在最后一個節目對唱《武家坡》,候場時她就坐在上場門,拄著拐杖,一言不發地看著臺上,平靜中依舊是睥睨群雄的氣勢。等到上場時,薛平貴唱完【導板】“八月十五月光明”,她念白口“住了”兩個字,清晰入耳,灌滿全場。難以想象,兩字一出,劇場立刻爆發一陣彩聲。雖已許久不登臺演戲,只要她一張嘴,就讓觀眾知道什么才是真正挑班的頭路角兒。
趙派:從古典走進現代
京劇藝術的發展,從清朝末葉到民國初年是一個時期,以譚鑫培為代表;從民初到“七七事變”前后又是一個時期,以“楊梅余”三大賢為代表,這兩個時期京劇表演大體尊崇著古典藝術的審美范式。而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后期開始,京劇舞臺的整體風格已經發生變化,總的趨勢上,寫意的、內斂的古典程式,逐漸向寫實的、外化的現代化表演轉移,劇目情節、唱念做表、服飾化妝、舞臺裝置等各個方面俱是如此。在這個過程中,生行以馬連良為代表,旦行以荀慧生為代表。如果說梅蘭芳飾演的人物,是從古畫上走下來的,優雅而有距離感,荀慧生塑造的各種角色,則好像是鄰家女子,喜怒哀樂十分真切,即使突破了傳統范式,也要在人物塑造與情感表現上達到真實動人,適應現代受眾的需求。
《荀灌娘》趙燕俠飾荀灌娘
跟那個時期很多女性演員一樣,趙燕俠在藝術上的起點,正是循著荀慧生與荀派戲的道路走下去。雖然她拜師荀慧生的前后經歷很曲折,但她舞臺上演的戲基本是荀派劇目,如《十三妹》《大英杰烈》《紅娘》《荀灌娘》《全部玉堂春》等等,在何佩華等人的傳授下,趙燕俠逐漸掌握了荀派戲的特色。她的表演,尤其看重與觀眾的交流,演《白蛇傳》,飲雄黃酒嚇死許仙,白娘子要去仙山盜草,囑咐青兒有幾句【散板】轉【快板】,“忍淚含悲托故交”,詞意上是對青兒說的,大多數人演是對著青兒唱,趙燕俠則用手指青兒,面對著觀眾唱,用眼神、表情、聲音,直接和觀眾交流,“斷橋”一場訓斥許仙更是如此,幾個“你忍心”是站在臺口指著許仙,沖著臺下唱。《玉堂春》更是如此,到紅袍、藍袍審蘇三、“臉朝外跪”唱【流水】,看似是回答審訊,實際就是在向觀眾訴說自己的冤情,所以她的《會審》能與張君秋抗衡。這種手段,是從荀派中來的,趙燕俠發揮得更為極致。
在演唱與念白上,趙燕俠的成就更具有變革意義。吐字清晰打遠,是她最為人稱道的特點。吐字與行腔,是京劇演唱中一組重要的辯證關系,如果只重腔忽視字,聽的人不易聽清唱的內容,而重字忽視腔,則會顯得生硬,缺乏藝術性。趙燕俠在傳統青衣唱法上,結合了曲藝、評劇的演唱技巧,她自己概括為“先吐字,后行腔”“大嗓吐字,小嗓行腔”,加上她自幼苦練的嗓音,使得她的演唱字音非常清朗,在千人的大劇場里,不戴麥克風一樣把聲音送到最后一排。她的演唱與表演一樣,非常重視情感的表達,像她最負盛名的代表作《白蛇傳·合缽》的“小乖乖”唱段,著名琴師李慕良譜寫的【徽調二黃】,旋律上突破了皮黃板腔體的格律,更適于抒情,趙燕俠的演唱更是用吐字行腔的高超技巧,把母子分別的痛楚表達得淋漓盡致,這段演唱可以算作京劇藝術現代化的巔峰,亦是極點。
周恩來總理接見北京京劇團主演趙燕俠、裘盛戎等
新中國成立后,趙燕俠是較早開始排演現代戲的演員,她唱念清晰、情感真熾的藝術特色,很適合現代戲的需要,京劇《白毛女》就是由她率先演出的。1964年全國現代戲匯演,趙燕俠主演《杜鵑山》的賀湘與《蘆蕩火種》的阿慶嫂。《蘆蕩火種》后更名為《沙家浜》,成為家喻戶曉的京劇樣板戲。趙燕俠塑造的阿慶嫂,很有江湖氣,細節上又很豐滿,“智斗”一場,一個邊說話邊擦桌子的動作,都能獲得極好的劇場效果,更不用說與胡傳魁、刁德一斗智斗勇的各種表演了。雖然《沙家浜》電影版不是由趙燕俠主演,但是她這個角色早已成為京劇現代戲中永恒的經典。
京劇自誕生至今,生旦凈丑各個行當產生了諸多流派,趙燕俠開創的趙派藝術,應該算出現最晚、也是與現代觀眾最為密切的一個流派。張伯駒先生寫京劇詩云“一藝有生生有滅,后來需問后來人”,當最后一位流派創始人也離開我們,我們還是相信,經過時間的醞釀與市場的培養,京劇行業仍然能出現獨樹一幟的演員與作品,未來的觀眾能在劇場里感受到籠罩全場的魅力與充滿生命力的驚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