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也沒想到,幾乎要被行業遺忘的主動散熱技術,又被手機廠商安排了起來。
這次不是努比亞紅魔,從@數碼閑聊站多次爆料里得知,國產主流手機廠商將主動散熱提上日程,OPPO開始專注性能賽道,將在K系列新機上引入小風扇,iQOO內部開始評估主動散熱,還有一家搞定了IP68和主動散熱風扇,有說法稱這家廠商是華為。
(圖片來自微博)
說得一點都不夸張,主動散熱這項技術在智能手機上就沒有火過,早期幾乎只有努比亞紅魔一家電競手機品牌采用。隨著處理平臺的能效和電池能量密度提了上來,別說主動散熱,電競手機的生存空間也被壓迫得所剩無幾,有的電競手機還沒來得及用上主動散熱,就已經草草收場。
而現在,手機行業突然又想起了主動散熱的好處,都準備往手機里塞散熱風扇了。旁路充電、35mm主攝、主動散熱,智能手機的下一個風口也被努比亞/紅魔賭對了嗎?
頭部廠商入局,主動散熱不再是游戲機專屬
早在今年3月,@數碼閑聊站爆料稱iQOO評估主動散熱技術時就說過,今明兩年可能會誕生不少主動散熱新機,TOP5有三家在測試,年內估計兩家上新,有旗艦機也有中端機。這里說的TOP5必然不包括紅魔品牌,而且目前來看紅魔還會堅持主動散熱方案。
2019年,努比亞紅魔發布了全球第一款內置主動散熱風扇的電競手機,風扇最高轉速為14000rpm,每秒完成50次冷熱空氣交換。
(圖片來自紅魔手機)
紅魔手機當時的思路簡單暴力,直接在手機內部挖了一條貫穿風道,用一個小的高轉速風扇將旗艦處理器產生的熱量帶出。根據官方數據,打開散熱風扇之后,機身表面溫度下降3℃,核心溫度降低5℃。
看似數字很小,實際上能給手機內部降低個3-5℃,控制發熱問題,已經是相當了不起的事情。買過2021年和2022年旗艦芯片機型的小伙伴應該更清楚,主動散熱對手機的體驗升級有多大意義。
經常看智能手機拆解的小伙伴應該知道,內部散熱結構是由很多層VC均熱板、石墨散熱膜、銅箔、導熱硅脂、后蓋、中框總成等組成的,目的就是要將發熱源產生的熱量帶出去,本質上屬于“被動散熱”。
小米12S Ultra等機型搭載的環形冷泵,當處理器等熱源高負載運行時,冷液蒸發為氣態并膨脹,進入蒸汽管道,蒸汽進入冷凝器后凝結成冷液,又回到補償腔,以此在內部形成一個自動的冷熱循環。
然而被動散熱最大的問題就在于熱量導出,熱量最終只能依靠被動接觸空氣的方式輻射導出,效率不算高。相比之下,主動散熱能在手機內部形成高速氣流,更快把熱量帶出,優勢一下子凸顯了。
換句話說,主動散熱能給手機內部創造更好的運行環境,比如讓性能調度策略更激進,長時間玩也不至于因為機身溫度觸碰到“溫控墻”而被迫降頻,散熱背夾之類的都可以省了。
(圖片來自紅魔手機)
即便是不打游戲,長時間的高規格視頻錄制,以及高強度的拍照,都會給手機的散熱系統帶來巨大負擔,比如4K60杜比視界錄制、4K120慢動作錄制,甚至還有專業Log模式......理論上手機對散熱的需求一點也不低。
手機行業突然重注主動散熱,小雷認為原因也很簡單,大概就是現階段的被動散熱結構設計遇到瓶頸,導致手機很難承受長時間的高負載運行,需要更強的主動散熱支撐。
但小雷更好奇的是,主動散熱說得這么好聽,為什么手機行業現在才想起來布局?
問世6年不瘟不火,手機主動散熱身世坎坷
要回顧內置主動散熱,基本上只看努比亞紅魔的電競手機就可以。嚴格來說,內置主動散熱且量產,還把方案搞到相當成熟的廠商,就這么一家,第一款內置主動散熱技術的手機發布至今,少說也有近6年了。
為何內置主動散熱這么多年都不火?小雷總結了兩個原因:
第一,內置主動散熱系統需要在手機內部“挖”出一大塊空間,用來做貫穿風道,添置高轉速風扇。電競手機不需要過多考慮機身尺寸,滿足元器件集成,還能剩下一些空間給主動散熱。
但常規手機內部空間寸土寸金,尤其是旗艦機型,大電池、影像硬件堆上去之后,留給主板的空間很有限。這些是旗艦機日常體驗的下限,手機廠商不可能為了降低3-5℃的機身溫度去冒險。
(圖片來自紅魔手機)
第二,內置的主動散熱系統需要進風和出風,既要有合理高效的風道,也必須要預留進風口和出風口。這相當于直接給手機開了兩個“大門”,防塵和防水認證就幾乎免談了。游戲手機不做防水防塵認證沒什么所謂,旗艦機不做,那多半要被網友口誅筆伐。
更何況,散熱風扇運轉的時候也會產生一定的噪音,風道長期使用之后積灰,散熱效果打折扣是肯定的。
換言之,想要讓主動散熱走進常規的手機/旗艦機,首先就要解決防水防塵、噪音、堆疊這幾個問題。@數碼閑聊站透露,目前已經有一家廠商解決了主動散熱和IP68認證,還是一款旗艦機。
外界認為,這新機可能就是華為的Mate 80系列。
從性能開銷去判斷,內置主動散熱的確能為華為的旗艦機提供一些增益,更好的散熱環境換取更持久的高負載,主打影像的華為旗艦,一定程度上還是有需求的。
而OPPO的K系列,猜測是新技術的試水平臺,探索一下高性能定位,再通過市場需求評估有沒有必要留下來。
但不少網友認為主動散熱風扇都是多此一舉,更增加了進灰、進水的風險,效果還不明顯,不如加大電池容量,或者給更好的影像硬件來得實在。至于散熱效果如何,有沒有不同于努比亞紅魔的方案,還得看廠商的出牌。
超薄散熱芯片,或許能讓「手機散熱」復興?
一項新技術的出現,必然會伴隨一些缺陷,這些不足往往是當下技術限制帶來的。曾經的小屏手機因為續航差、發熱大、配置閹割多被廠商放棄,現在電池容量不成問題,元器件堆疊有能力做得更緊湊,小屏機又回來了。
既然傳統的風扇和風道不適合智能手機,有沒有更理想的解決方案呢?小雷的答案是可能有。
不知道大家對Frore Systems Air Jet系列有沒有印象,他們在去年的MWC展會上出現過,AirJet Mini的厚度為2.8mm,長度為41.5mm,重量僅為9克,最多能帶走5.25W的熱量,背壓高達1750帕。
(圖片來自Frore Systems)
看似和散熱風扇沒什么關系,實際上這是Frore System公司推出的一種散熱芯片,靠內部片裝壓電晶體形變和快速震動,產生強勁的風流帶走熱量。這種“風扇”沒有機械運動部件,工作的時候很安靜,也不會累積灰塵,目前是計劃取代傳統的筆電風扇。
對了,他們還有一款更薄的衍生版本AirJet Mini Slim,厚度為2.5mm,性能和AirJet Mini一樣。
AirJet系列其實有機會為智能手機的主動散熱提供一些啟發,無論如何,它都不需要龐大且容易積灰的風道,小雷認為它更適合在集成度極高的手機上得到應用。
手機廠商當中,一加也發布過一項比較炸裂的主動散熱黑科技,一加11概念版上就搭載了一套Active CryoFlux微泵主動液冷散熱,借助微型的壓電陶瓷作為“心臟”,帶動管道冷卻液流動,實現了主動的冷液循環。
這項技術沒有在后續的量產機中出現,這是最可惜的。
好的技術總是要想象一下的,現在的旗艦芯片遇到高負載場景,該發熱還是要發熱,主動散熱這東西萬一真的有手機廠商給實現了,讓手機的散熱能力突破被動散熱的瓶頸,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手機主動散熱起風,努比亞又賭贏一局?
努比亞和紅魔某種程度上也是相當有前瞻性了,旁路充電、35mm主攝、真·全面屏和散熱風扇很早就布局,甚至堅持了好幾代,甚至還真的影響到了手機行業。
手機廠商重注散熱風扇,說明散熱難的問題仍然存在,并不像大家想的那樣,芯片能效起來了,散熱器還是免不了。夏天就快到了,室外30℃的日子即將到來,對手機的發熱控制和調度策略又是一次巨大的考驗。
(圖片來自雷科技攝制)
行業寄希望于主動散熱是正確的方向嗎?只能說高性能筆記本電腦都離不開厚重的散熱,主打高性能的智能手機,或許也逃不開主動散熱的加持。
可能真像小雷說的,不是主動散熱不適合智能手機,只是適合智能手機的主動散熱方案還沒到來。技術不再是問題的時候,大家可能就會重新審視散熱風扇對手機散熱系統的意義。繼旁路充電之后,今年還能看到智能手機的更多變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