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王健林一句“沒有哪個國家的房地產能興旺50年”,引起網絡熱議,在樓市火熱的時候沒人把這句話當真。
但8年后的今天,預言已成現實,房價下跌、房企暴雷、房子難賣,這些現象讓手握兩套房的家庭陷入焦慮。
過去,房子是財富密碼,如今卻可能成了“燙手山芋”。為什么?因為樓市的底層邏輯變了。
十年前,買房等于躺賺,但現在,房子正從資產變成負擔。
三四線城市領跌,鶴崗、乳山的房價跌回白菜價,普遍出現量價齊跌,一套房一年縮水十幾萬已是常態。
空置率高企,北上廣深空置率超20%,三四線高達30%。這意味著,每10套房就有3套空置,供需嚴重失衡。
房子越老越不值錢,20年前的老破小,沒有物業、沒有電梯,年輕人根本看不上,未來這類房產可能有價無市。
數據顯示,城鎮居民住房擁有率已達96%,戶均1.5套,41.5%的家庭手握兩套以上房產。
當人人都有房時,房子還能賣給誰?
二、持房成本飆升
過去買房穩賺不賠,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持有成本幾乎為零,但未來,房子可能變成吞金獸。
房產稅逼近,上海已試點房產稅,二套房按評估價70%征稅,每年多交數萬元。
原住建部官員仇保興直言:房產稅、空置稅遲早全國推行,多套房家庭首當其沖。
房貸壓力山大,早期高杠桿炒房的人,如今月供可能比房租還高。
維護費用上漲,物業費、維修基金、取暖費……一套房每年至少支出上萬元。
連曹德旺都勸妹妹賣掉多余房產,因為未來房子賣不掉、租不出,還要倒貼錢。
三、房子難賣
有價無市是當下樓市的真實寫照。
天津、鄭州等城市,二手房掛牌量超10萬套,平均成交周期長達12個月。房主只能降價跑路。
銀行嫌棄老破小,房齡超過20年,貸款難批。地段偏遠的房子,銀行甚至拒絕抵押。
年輕人不接盤,95后、00后更看重品質和配套。沒有學區、地鐵、商業的老房子,根本入不了他們的眼。
一線城市核心地段還能保值,但三四線的房子,可能連割肉都找不到買家。
未來的分化會更明顯,兩類家庭尤其危險:
一是三四線的“囤房族” ,人口外流、產業薄弱的三四線城市,房子只會加速貶值。比如東北、中西部小城,一套房掛半年無人問津是常態。
二是高杠桿投資客,靠貸款買多套房的人,一旦收入下降或房價下跌,可能面臨斷供。
所以要學會優化資產,賣掉非核心資產,只保留一線或強二線優質房產。
或者止損變現,曹德旺、王健林等大佬早已提醒:多余的房子,越早處理損失越小。
王健林的預言,本質是提醒我們:房子終究是用來住的。
樓市的下半場,比的不是誰房子多,而是誰更懂斷舍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